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偏题”不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偏题”不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年第12期刊载了聂幼犁教授的文章《选择题之偏――知识的游离》。对于什么是偏题,正如聂幼犁教授所说:“判断标准有很大的相对性或弹性,经常见仁见智。”对于社会学科的学生,在我看来偏题之说很难成立,社会学科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的,受人类意识影响,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它考查的主要是学生的记忆、理解、推理、深化和创新、表达能力,这些都需要广泛的涉猎与吸纳。对于人们所谓的“偏题”,只不过是对学生这些能力考查的试题,应归咎于对学生某些基本知识能力的教育训练不足。

下面就聂老师提出的“偏题”谈一下看法:

“偏题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某地高考一填空题,要考生写出康熙帝时我国人口有多少。这道题是考查精确记忆,只有记得到书上的数据才可以得分。聂老师认为这是不必要的,记住这样一个不知是否可靠的数据是无意义的。的确,此类形式的试题已遭淘汰,但对此知识点本身的精确记忆我却有着自己的看法,这首先得看这种精确记忆是怎么得来的,它的连带效益又如何。我们力避不及和苦苦思变的是死记硬背。记忆是人类历史及文明得以传承的最初工具,也是如今人们储存信息的根本手段之一。没有什么比把资料装进脑子里来得保险、调动的方便。良好的记忆能力是需要锻炼的,人是需要有挑战自我的精神的,现代科技无论多么发达,移动储存设备的内存不论会有多大,都离不开精确记忆力和非凡创造力的支撑,无论科技怎样发展都不应忽视了记忆储存信息的重要性。至于是否值得我们做精确记忆,多数情况下应该是相对的,看一道题目不仅要以是否“影响他们对这一历史时期主要特征的理解”为标杆,更要以是否能引发问题为着眼点,再者说历史书中的数据之多,命题者为何偏偏钟爱这一个呢?是其有‘持’无恐,不肯放下架子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吗?其必定有着重要的背景知识。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在此基础上,雍正帝一上台就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样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摊丁入亩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从此,中国古代人口数据随着“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的推行,百姓由隐报瞒报到据实上报,国家统计由虚至实,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转折性意义。数据可以直观地显现出这一政策的实效性,但同时多民族大家庭的人口问题就此产生,近三百年间,国家人口由当时的两千万多到近现代的四万万再到现当代的十三亿,封建国家的赋税政策对人口增长的影响,的确是不可不重点查究其利弊的重要溯源。所以,此处的考查也是不无道理可言的。

“偏题二”: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康熙皇帝

聂老师说这道题是不符合素质教育目的的“芝麻”,浪费宝贵教学和学习时间。而笔者认为这正是一道考查学生理解、归类、寻求知识依据的能力,体现素质教育的“大西瓜”,是“过程与方法”的重要层面。这道题并不是考查记忆,要求学生将历史上功绩显著的帝王的名号、年号、庙号、谥号全部当做主干知识记忆,而是通过对题干“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的理解,仔细揣摩得出答案。其中秦始皇称谓的由来是自称、唐太宗是庙号、康熙皇帝为年号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对于答案“汉武帝”,主要分析一个“武”字:汉武帝在文景之治奠定物质人力基础上,一生征战,改变了与匈奴关系中的被动地位,进军南越,设置南海九郡,扩大了中国的版图,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所以议定其谥号为“武”皇帝。知道汉武帝和追问汉武帝为何称之为汉武帝,孰轻孰重,此答案不言而喻!此题是通过题干给出的定义,理解推理出的而不是死记硬背而来,需要从题目中找答案而不是凭空捏造,但学生做题时往往出现不读题就仅凭自己想象写答案的错误。聂老师举的全名的例子,应该是不符合命题者初衷的。一道小小的选择题折射出的思维方式方法正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应推一及百,将抽象的定义化为具体。收集文字资料所给出的信息正是各学科学习的目的和主要手段。

同时,在历史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通过后世对古人的一些称谓来启发学生,能使其发散性的学习知识获得深刻的记忆。再者,对帝王的称谓如此之多,在课本上、阅读中、影视作品里,名号、年号、庙号、谥号学生们都会接触到,搞清并掌握它们是很有益处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偏题三”: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以下都表示“阴”的方位是( )。

A.山之南、水之北 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北、水之北 D.山之北、水之南

按聂老师的说法这道题不属于历史学科范畴。不论山水南北阴阳互异的说法是属于语文范畴,还是广义的历史范畴,出在这里至少都不是一道超纲的题。而且中国的古代文献不论是对中国历史还是地理的学习都是相当宝贵的资源,学生只有正确理解关键性词语,才能读通全文,获得整体概念并提取有用的信息。此题涉及的知识更确切地说应是常识性问题,可能在高等教育入学考试时考查常识性问题太小儿科,但你是否注意到现在的普遍现象是古代生活生产常识已经离我们的学生越来越远了,很多学生不能背诵12生肖,对于24节气更是处于闻所未闻的状态。难道24节气现如今该归为广义农学,而学习其他专业的人就不应该知道吗?想想古代应为孩童嬉戏时的歌谣,而如今却鲜为人知,先人们几千年生活生产凝结的精华就这样被我们丢弃了,真是不应该呀!可以说,这道题不论出在哪一学科都是合适的,它像警钟一样,敲击着我们这些历史教育人士的心。因此,我们不仅要做正统历史的传播者,也要做传统常识的普及者、远古文明的传递者,将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继承开来,传承下去。

(沧州师范学院历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