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博览建筑“社会化”问题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博览建筑“社会化”问题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电影博物馆和中国科技馆新馆的分析,阐述从博览建筑的外在形式、公共场所空间营造,功能类型等方面向“社会化”展开,以探寻当代博览建筑设计逐步从数量的增长走向质量的提升,并将博物馆融入社会这一要求作为出发点,将枯燥的单一的观展场所,设计成为集休闲、教育,娱乐等为一体的建筑空间。

关键词:博览建筑 社会化 建筑大众性

中图分类号:TU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537(2010)06-0090-04

“社会化”一词本来的定义是在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中提出的,意思是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然而,在今天“社会化”这一定义已经不仅仅用于人这一社会单元,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明提升,社会构成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参与到社会化的浪潮中。博物馆自身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已经肩负了一定公共性质的社会职能。当代公共博物馆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其职能已经不只是一个研究和教育机构,更加丰富的内容使其成为寓教于乐的场所;馆舍形式更是屡屡创新,不仅引领建筑科学的潮流,也体现其展陈物品与设施的多样化。伴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隆重开幕,第22届国际博协大会也将于2010年11月在上海举行,大会的主题是“博物馆与和谐社会”,这充分体现了博物馆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博物馆作为事件性和大众性的建筑类型,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于是对博物馆建筑的设计就不能够再按老的思路进行,不要再盲目追求其数量的增加,而要在满足基本观展功能的同时,考虑其质量的提升,要以社会和人的需求为出发点。

将博物馆建筑“社会化”就是要将其功能丰富,从设计的角度去帮助它完善职能。世界知名博览建筑如大英博物馆、卢浮宫、蓬皮杜艺术中心等,建筑形式从宫殿、神庙、教堂及达官贵人府邸,发展到躁动,多样且无风格化,可以看出人们对博览建筑形式的认知在不断地发展中。但是从内而外更多的细节并没有考虑其在社会中的作用,没有以人的感受为重点。建筑造型仅仅是从表现博览建筑内容主题,突显博览建筑功能、适应基地环境等方面考虑为主,已经建成的博物馆除了展品本身的吸引力外,有多少会因建筑本身的魅力去俘获人心呢?我们应重新思考博览建筑如何从外在形式、内部空间及展示内容本身提升博物馆建筑的品质,为博物馆建筑的社会化创造有利的条件。

世博会与博物馆

世博会是文博事业的最大社会性。世博会对主办城市而言,建筑界一般关注它为城市留下什么标志性建筑,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原子塔、美国西雅图的太空针塔、日本大阪的太阳之塔等。可若从文博视角看,我们又会发现世博会对主办城市的文化贡献是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大发展,也即带来更广泛的社会认同感。早期的世博会由于经济、文化上运行成功,故主办方几乎不考虑展馆的后续利用,常常是世博会结束,展馆即拆除、迁移,展品由原物主收回,展会场地恢复原样。20世纪30年代后的世博会,由于开始考虑到世博会对主办城市产生的持续效应,虽世博会期间建设博物馆的现象较少,但出现了世博会后将展览转变为各类博物馆的情况。如1937年专为迎接巴黎国际博览会而兴建的著名建筑夏洛特宫,现已是包括法国建筑艺术博物馆,海洋博物馆,电影博物馆和人类博物馆,文化遗产博物馆等在内的博物馆建筑群。1967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世博会建设的艺术博物馆、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建设的世博美术馆(现为国际美术馆)和日本民间艺术博物馆等均为世博会后被保留下的建筑。

20世纪末以来,由于世博会的人文色彩更加浓厚,主题性世博会越来越为主导,加之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世博会规划设计的影响,筹办世博会期间建设的博物馆也不再作为单纯的展览项目,而与世博会主题以及城市文化的未来发展相联系。如1998年葡萄牙里斯本世博会的主题是“海洋,未来的遗产”,主办城市建造了一座巨型海洋馆,按建筑规划,海洋馆被留下了,目前已成为欧洲最大的水族馆(属于博物馆的一种)。2010年5月开园的上海世博会更有将展馆的博物馆再利用的周密计划,如上海世博会园区选在上海母亲河黄浦江边,它位于南浦大桥与卢浦大桥之间的浦江两岸,其间拥有太丰富的博物馆文化资源距今已有140多年的江南制造总局的江南造船厂,世博会园区1/5是由旧工业建筑改造而成的展馆,原上海南市发电厂的主厂房建筑也被改造为世博会主题馆之一的“未来探索馆”,原上钢三厂的特钢车间已制造为“宝钢大舞台”等。上海世博会后,不仅这些利用旧工业遗产建筑的博物馆被保留,世博会的部分新建展馆也将改建为博物馆,届时不仅上海世博会的社会性会得到更大延伸,即将出现的上海博物馆群也将与城市、社会,公众一起谱写上海城市文化的发展新曲。

建筑发生的“事件性”

博览建筑越来越成为城市的重要标志建筑物,并且伴随着城市某些重要社会事件的发生而产生,如中国电影博物馆是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华诞而设计建造,中国科技馆新馆又是在北京奥运会“科技、人文,绿色”三大理念下的奥运配套建筑工程之一。建筑师对其外在形式的设计已经不再是简单地从其研究或者教育的功能出发。而更多的满足观展职能与所要发生事件主题的需要进行设计。这些博物馆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社会事件。同时,博物馆建筑的空间尺度已经变得多样化起来,并且越来越与城市设计相联系起来,外在形式已经突破原有纪念性的尺度给人造成的庄重心理,更多的是通过外部造型去述说建筑自身的故事性。如何使建筑融入社会并使人产生与之“亲近”的欲望,可能是建筑师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当人对建筑有一种认同,当建筑的存在与城市环境是那么的和谐,那么人就愿意进入到建筑中,而不介意建筑中的内容。外在形式是建筑给人的第一印象,也是其能否融入社会被大众接受的第一步,同时也是博物馆建筑受争议与否的首位要素。

中国电影博物馆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其主入口处的五角星,人们对电影的体验或多或少会跟“星”产生联想,不能否认它的设计还是以表现博览建筑内容主题为出发点的,但是已经突破了固有的入口形式,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个娱乐场的入口,仿佛观众将进入一个奇幻的电影世界一样,让人对建筑内部充满好奇,立面幕墙选用红、黄、蓝、绿四种不同的色彩,并让光参与了设计,除了对比搭配更加突出了一丝神秘感外,还分别代表不同的功能分区,让观众从外部就知道建筑内部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广场上面一道断续的斜墙同矩形建筑构成如电影场记板的平面组合,这也是让观众能感同身受的建筑手法。

中国科技馆新馆建筑形式灵感来源

于鲁班锁,与中国电影博物馆一样,给人以智慧的联想,建筑形式很好地表达了科技这一概念。建筑外部构造形同鲁班锁,“拼构”而成的形体,让人对其内部空间产生好奇。白色与绿色的搭配更显得建筑本身的精神,眩目的穹幕球更像是奥林匹克中心区的一颗明珠,让进入奥林匹克中心区的人们无法抗拒它的魅力。

公共空间的“手法化”

内部空间是人与建筑最亲密接触的地方,使人对某一建筑流连忘返的正是它的内在。但是,不应该单纯依靠奢华的装修来实现这种吸引力,毕竟受装饰材料及使用年限的影响,再光鲜的表皮终有脱落的一天。应从空间设计本身来考虑,将建筑内部空间精心设计,它的独特才会让人更加印象深刻,它的魅力才可能会是独一无二,这也是体验建筑之所在。

中国电影博物馆的内部空间设计灵感来源于电影蒙太奇与长镜头手法。蒙太奇本身就有建筑学术语的色彩,意为构成装配,现在是将这种手法回归于建筑设计中。而长镜头刚是在一个镜头中不间断的表现一个事件,如果每一个空间所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那么这就是一个事件,也可以说这个空间就是一个长镜头,如何创造建筑空间的长镜头,这也是内部空间丰富的难点。

电影博物馆的内部空间特别是公共空间发生的事件是依靠光影和色彩来塑造的,虽然建筑装饰材料统一采用黑白灰色系的固有色,但是由于建筑主要玻璃幕墙采用不同颜色的彩色胶片拼接而成,于是色彩斑斓的光线就过滤和映射到内部空间,造了奇幻的效果。投在空间中的巨大影子亦真亦幻,观众在空间中显得又那么渺小,穿梭于不同空间之中,极像是与光影巨人在捉迷藏,让人仿佛回到了游戏的童年。

中国科技馆新馆继续将“拼构”这一手法延续到了室内空间,同电影博物馆一样,以色彩吸引着进入其内部的人们。白绿相间使得室内空间如同从室外空间延伸进来。较之老馆,明亮宽敞通透可能是新馆的亮点。公共空间也毫不吝啬它的尺度,以致使空间六个面用相同的手法去表达拼贴穿插,极像是成为鲁班锁的内部一样,让观众又多了份直接的游乐场似的体验。

功能类型的“娱乐化”

博览建筑逐渐已经成为新的城市消费增长点,虽然大多数博览建筑属于政府公益性场所,但是尽可能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将大众吸引到建筑中产生消费已经成为每一个场馆解决自身收支平衡的主要来源,除了有展品自身吸引力外,场馆休闲服务设施是否配套,已经成为博览建筑有无竞争力的重要法码。

中国电影博物馆因为其展览内容的特殊性,除了有其它博览建筑场馆中例如商店、咖啡厅等辅助功能空间以外,还有一个现代化的电影院,此影院同时拥有巨幕和数字影厅及多个普通影厅,这在国内也一流的影院设施。这也使观众参观完电影相关展品外,可以继续留在博物馆内成为可能。以相对低廉的票价看时下最新的大片,消费也就成自然。

中国科技馆新馆对其设施的娱乐性考虑直接体现到它的展品上,丰富的科普展品不仅在教育大众方面有突出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与观众直接产生互动,真正的做到了学与玩的结合。科技馆的展厅更像是一个超大的室内游乐园,突破了传统展与观的一对一关系,这会成为吸引观众到来的重要因素之一。

排除市场经济因素的深度思考,中国电影博物馆和中国科技馆新馆已经很好的将博览建筑与娱乐建筑相整合,给中国建筑师在博览建筑设计理念及社会文化认知中开辟了一条新路,功能类型的寓教于乐其实就是将单一的博览建筑博展功能更加丰富化,以观众的角度去考虑增加其它功能,让博览建筑真正成为一个城市大众集聚的中心,这更是博览建筑发展的方向。

结 语

博览建筑的社会化问题是一庞大的体系,简单来说就是对文博题材与现念相结合的再思考。在博览建筑服务社会各个层面且提倡”以人为本”的同时,建筑师也必须与时俱进考虑到社会大众的新心理需求。博览建筑作为建筑社会化的代表之一,一定是走在设计理念转变的前沿。

中国电影博物馆及中国科技馆新馆就是成功的现实案例,很好地将建筑与社会事件、大众心理,时代要求联系在一起,它们由内而外的精心设计之所以成功,贵在建筑师,文博专家,展陈设计等多方的合作,贵在从一开始便植八了社会化服务的设计思想。如今博览建筑设计成功与否的评判者已不再是建筑师自己,所有的赞美与批评都来自于社会大众,只有切实在设计中让公众满意,才达到“社会化”设计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