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函数与导数 疑难将何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函数与导数的应用是新课程数学高考的重要内容. 2010年的高考数学卷与前几年的高考数学卷相比,“重”在综合与运用,“热”在函数、方程与不等式. 那么,“疑”与“难”又有怎样的新变化呢?在选择题和填空题方面,除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的问题频频出现,说不上有其他明显的变化倾向. 可在解答题方面,通过增加已知函数中含参的个数或仅给出自定义函数的性质,来增设“疑点”、提升“难点”的问题多有所见,这种问题值得同学们关注.
例(2010年高考数学江苏卷第20题)设f(x)是定义在区间(1,+∞)上的函数,其导函数为f′(x). 如果存在实数a和函数h(x),其中h(x)对任意x∈(1,+∞)都有h(x)>0,使得f′(x)=h(x)(x2-ax+1),则称函数f(x)具有性质P(a).
(1) 设函数f(x)=lnx+(x>1),其中b为实数. ①求证:函数f(x)具有性质P(b);②求函数f(x)的单调区间.
(2) 已知函数g(x)具有性质P(2). x1,x2∈(1,+∞)且x1
解析: 从已知条件来看,例题的考点主要体现在对自定义函数的理解和运用上. 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第(1)小题第①部分要证f(x)具有性质P(b),就是要证明f′(x)可以写成f′(x)=h(x)(x2-bx+1)的形式. 第(1)小题第②部分要求f(x)的单调区间,就等于要求出f′(x)>0与f′(x)
(1) ①由f(x)=lnx+(x>1)得f′(x)=-=(x2-bx+1). x>1时,h(x)=>0恒成立, 函数f(x)具有性质P(b).
②设φ(x)=x2-bx+1=x-2+1-.
当1-≥0,即-2≤b≤2时,φ(x)=x-2+1->0. 当x>1时,由①可知,φ(x)=x2-bx+1与f′(x)=(x>1)的符号相同. 此时f′(x)>0. 可知f(x)在(1,+∞)上单调递增.
当b<-2时, 抛物线y=φ(x)=x2-bx+1开口向上,对称轴x=1仍有φ(x)>0, f′(x)>0,可知f(x)在(1,+∞)上仍单调递增.
当b>2时,抛物线y=φ(x)=x2-bx+1开口向上,对称轴x=>1,解方程x2-bx+1=0得x1=,x2=. 而=+>>1,==<∈(0,1), 当x∈1,时,结合二次函数φ(x)=x2-bx+1的图象可知,φ(x)<0,则f′(x)<0 , 此时f(x)在区间1,上单调递减.同理可得,f(x)在区间,+∞上单调递增.
综上可得,当b≤2时,f(x)在区间(1,+∞)上单调递增;当b>2时,f(x)在1,上单调递减,在,+∞上单调递增.
(2) 函数g(x)具有性质P(2),即g(x)的导函数g′(x)=h(x)(x2-2x+1)=h(x)(x-1)2,其中函数h(x)>0对x∈(1,+∞)恒成立. 当x>1时,g′(x)>0, g(x)在区间(1,+∞)上单调递增.
当m∈(0,1)时, x1<x2,α=mx1+(1-m)x2>mx1+(1-m)x1=x1,α=mx1+(1-m)x2<mx2+(1-m)x2=x2, α∈(x1,x2). 同理可得β∈(x1,x2). 由g(x)在区间(1,+∞)上单调递增可知g(x1)<g(α)<g(x2),g(x1)<g(β)<g(x2), g(α)-g(β)<g(x1)-g(x2).
当m≤0时,α=mx1+(1-m)x2≥mx2+(1-m)x2=x2,β=(1-m)x1+mx2≤(1-m)x1+mx1=x1,又 α>1,β>1,由g(x)在区间(1,+∞)上单调递增可知g(β)≤g(x1)<g(x2)≤g(α), g(α)-g(β)≥g(x1)-g(x2),与题意不符.
当m≥1时,α=mx1+(1-m)x2≤mx1+(1-m)x1=x1,β=(1-m)x1+mx2≥(1-m)x2+mx2=x2, α>1,β>1,由g(x)在区间(1,+∞)上单调递增可知g(α)≤g(x1)
综上可得,当且仅当m∈(0,1)时,g(α)-g(β)<g(x1)-g(x2)成立,即m的取值范围为(0,1).
评注: 例题的“疑”与“难”正是高考函数与导数应用问题的新亮点.首先,题中的已知函数已不是我们过去熟悉的某种或某类函数(如关于x的三次函数等),而是一个只知性质而不知具体表达式的抽象函数. 因此,用导数研究函数性质的过程将变得隐蔽与迂回. 然而从本质上来说,题目并没有离开“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实质. 第(1)小题第①部分是用导数的已知“性质”来研究函数的另类性质(自定义性质),这种考查方法在过去从未出现,它能让人更深入地领会导数方法的本质. 第(1)小题第②部分与第(2)小题都应从函数的自定义性质出发,转化为判定函数单调性的导数条件,这是解题的关键. 值得回味的是,第(2)小题也不再像过去的高考题那样,可从不等式恒成立这一条件来求出m的取值范围,而是要反过来从m的取值范围来分段讨论已知不等式是否成立,这也是对函数单调性本质考查的表现.
从以往高考函数与导数应用解答题的设计来看,从不含参数的某种或某类具体函数问题(如二次、三次函数问题),到含有一个参数的某种具体函数问题,直至含两个参数或仅给出性质而不知具体表达式的函数问题,反映了新高考“考查本质”的倾向. 因此,我们的高考复习也应该走出“模式化应试”的误区,努力在知识与方法的本质上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