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少儿MTV的编导看少儿电视发展趋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少儿MTV的编导看少儿电视发展趋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术界对儿童电视的争论一向不曾平息过,西方有不少学者认为电视消解了“童年”的概念,甚至由此而诞生了“成人儿童”这一术语。学界与业界也一直在思考电视节目的导向和儿童教育这两个问题,我们到底应该给孩子看怎样的电视节目呢?

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金螺号》栏目播出的《一分钱》等mtv给了笔者一些启示。《一分钱》的思想内涵是,从前儿童在街上捡到一分钱会交给警察叔叔,但是后来不会了,社会的价值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关注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少儿电视应当也必须用一种适当的形式来讨论类似于“一分钱”这样的问题,而这种讨论本身也是具有较大的社会意义的。随着电视的普及,许多家庭的电视机几乎成为孩子们最亲密的伙伴,而儿童的模仿性、好奇心、接受能力非常强,对外部世界是完全不设防的,但是现如今,成人世界不断地侵占儿童的空间,许多影视作品、歌曲、短信中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内容,这对儿童健康心理的发展不利。少儿电视一定要重视对孩子好习惯、好性格的培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好的内容,好的思想有了,那么形式呢?业内人士都应该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一定要有一种为新酒觅新瓶的意识。对于《一分钱》而言,这个新瓶,就是卡通剧。编导者动用了虚拟演播室和动画等多种手段,还让小歌手穿上银色的圆鼓鼓的硬币衣,扮演马路边那枚“一分钱”的样子,先是委屈地倾诉自己的遭遇,然后几经周折还是有了个皆大欢喜的结局。这种表现形式,活泼生动得很,肯定是为广大儿童所喜闻乐见的。

目前对孩子的教育,喊的口号太多、太大。“大口号”与“小个人”之间距离太大,都是因为表现形式不够生动活泼造成的。电视拍出来,是给孩子们看的,不是自我欣赏的,孩子们看电视又总是带着需要来看的,我们只有弄清楚受众的需要和口味,使媒体负载上合宜的传播内容,才能达到皆大欢喜的效果。

拍摄片子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和欣赏习惯,针对少年儿童的心理活动规律去进行创作。少儿阶段的孩子们身心都在发展,对周围的世界兴趣无限,但由于生活经验有限,他们的思维特点带有明显的具体性和直观性,逻辑思维刚刚萌芽,抽象概括思维还在发展阶段,而且这个时期的儿童幻想、想象、游戏、娱乐心理最为强烈。针对儿童在这个阶段的心理特征,导演把《一分钱》这个片子拍成了拟人化的童话卡通片,无疑是明智之举,这个故事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故事性强、寓意颇深。

少儿电视应该往哪里走呢?

应该“既把孩子当孩子,又不把孩子当孩子”。一方面我们需要俯下身来与孩子对视,减少成人意识,以此走出主题生硬、偏重教化的误区,另一方面我们又应该给孩子一片适合他们健康成长的、能给其人生启迪的绿色视听时空。必须加强引导,让孩子们正常接受、正常消化,以增强心灵的“免疫力”。

笔者与这个片子的导演王笑冬是同行,因为工作的关系,有过一些接触,谈到这个片子的时候,他说了这么句话对我很有启发。他说,我们的创作有一个原则,这就是:不仅要给孩子带来笑声和乐趣,还要能够感动今天的孩子。

所以他把《一分钱》做成了一个有情节、有悬念、有冲突、有对比的小型卡通剧。在观赏这个MTV的时候,受众的心情会有波折,会有期待,会有对结局的关注,毕竟,先动其情,入其心,方能引其思。

近年来,王笑冬导演的工作就是不断地同小观众、小演员以及他们的家长打交道。他曾经粗略地总结了一下观众们对于儿童电视节目的观赏诉求,他发现,仿佛这些观众们的阅读诉求是很“浅”的,比如,要求“幽默一点,再幽默一点,让我们会心一笑”;又比如,要求“请拍一拍我们同龄人的好玩的故事吧”,或者是“告诉我们异性的事儿”,“来一点幻想的作品,让我们做做梦”。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如今是一个让人简单的时代。深入地研究这些诉求点,我们将会看到它们蕴含着当代少年儿童心灵层面上的许多惊人的东西:对学习压力的极度抗拒,对社会环境的关注和忧虑,对人际关系的焦虑和不安等等。孩子们的确有着作为一个人的深度,毕竟,他们降生在一个格外需要思想和思考的时代。

跟王笑冬谈论了很久,最终还是我做了一个总结,我说,我认为咱们电视人在做少儿电视节目的时候,想的应该是“既把孩子当孩子,又不把孩子当孩子”。

(作者为青岛电视台记者,苏州大学文学院进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