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袁晓舫 未来值得期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袁晓舫
1961年8月出生于湖北省黄石市。1979一1998年,在中国人民34522部队服役。1986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
代表作:“飞行计划”系列、“玻璃花开”系列。
见到袁晓舫是在湖北美术馆的“再历史”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的开幕式上。他的新作:三屏黑白录像《早读》正在湖北美术馆的2号展厅陈列播放。关于历史图像的展览一直是当代艺术的表征之一,袁晓舫参展的装置作品更以独特的角度解读和重构历史。和早年被大众所广为熟知的“飞行系列”相比,袁晓舫的创作领域更拓展,也更具有深刻反思的当代艺术独立精神。
图像的历史
袁晓舫作为中国政治波普艺术的先驱,创作了相当部分的布面油画。出身于中国画专业的他,对宋元山水画有着特殊的偏爱,而在曾在部队服役的经历,袁晓舫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飞行计划”系列中,将现代战机和传统的青绿山水的图像融合在一起。“青绿山水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我在画面中和象征西方现代文明的精密的轰炸机并列一处,借用此来突出东方及其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特殊遭遇。”
袁晓舫将“飞行系列”中轰炸机置于画面主体上方压倒性角度,这种攻击和压迫的咄咄逼人状态不仅在形式上形成威慑力,更是意喻在全球化的脚步中,强势的西方现代文明正对传统的中国文化造成巨大的威胁、侵略与扩张。在《飞行计划》中,袁晓舫巧妙地将抽象的文化矛盾转变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也机智地揉进了现代人微妙而复杂的心理感受。飞机坚冷外壳的硬边处理,表现出极强的“物质感”,这堪称“现代文明结晶”的杀人怪物,正荒诞地俯冲和穿行于由传统青绿山水构筑成的虚拟空间中,蕴含着威胁与灾难的气氛。而丝绸般柔美的青绿山水格外醒目,与飞机的冷凝铁硬正好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见物不见人的画面,令人感受到了人的迷惘与方向的迷失。
2000年后,袁晓舫着手“玻璃花开”系列的创作。这一系列看似色泽亲和愉悦的粉红色系的图样诠释了袁晓舫对消费时代的解读。“人们总是喜欢特别光鲜亮丽的东西,在画中的图像,我描绘出一种光滑的,晶莹的质感;但同时它们遍布着粉色和黄色的各种斑点,犹如病毒感染后的体征。这也是我对消费文化的看法。”袁晓舫表示,当代社会每人都制约于物质,以时尚之名掀起的物质主义风潮,持续的在蔓延、传播与变异;而那些光鲜斑斓的外表实际是及其纤细易碎的,是对未来虚幻美好的想像,也是对时代的无言警示。
当代与未来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艺术家就开始将历史图像的元素运用在作品中,这些属于过去某个特定时代的、带有集体回忆的强烈时代印记的符号是象征,某种思潮和体制的表征,展现出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政治波普”的出现成为了中国当代美术史上无法忽视的阶段。在此次“再历史”特展中,袁晓舫作品《早读》三屏录像在湖北省美术馆的2号展厅里展出。三幕小学校园中每天清晨例行公事的晨读场景拼合在一起,整齐划一中显露出荒诞和讽刺的意味。“这一幕对我们小时候都很熟悉,那时候读书,每天早上要读写的‘老三篇’——《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和《纪念白求恩》,就跟汇报一样雷打不动。现代的年轻人已经很难想象那种场面,却是我们那时候不可磨灭的印记和符号。”
袁晓舫从2011年开始构思策划,并于今年完成了这诵读“老三篇”的录像剪辑。作为又一政治波普的体现,袁晓舫借助影像媒介传递出可供解读的隐喻和暗讽,“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采用这种元素符号方式再现历史,是象征,更是期望人们能从中得到反思。历史是始终向前的,艺术家的作品是在用自己的态度归纳和总结历史。批判的成分当然有,这是艺术家的职责之一;但艺术作品又是如此独特的方式——不需要太直白,但观者受众能够通过图像和符号来达到沟通,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审视历史,实现对人类生存境遇的现实关怀。”
谈及当下湖北美术的氛围,袁晓舫保持着乐观的态度:“我觉得大家提及当代艺术,都会特别怀念上世纪‘85新潮’时期的武汉,感叹人才外流的现象相当严重,远不及那时候的蓬勃生机。但我觉得那只是一个人事变动,变化是合理的。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批评家,走出湖北地区,无论是北上还是南下发展,实际上也是让武汉和世界做了更好的交流。加上现在本地学习艺术的有想法的新人辈出,当代艺术在武汉未来的走势还是相当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