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邵江海》演绎戏剧人生 歌仔戏飞越两岸歌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邵江海》演绎戏剧人生 歌仔戏飞越两岸歌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发扬邵江海精神 塑造邵江海形象

曲润海

歌仔戏《邵江海》取材于真人真事。歌仔戏是我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惟一产生于台湾的剧种。它的原始创造者们是渡海到台湾谋生的闽南人,他们的生活本来就是艰苦的,台湾被日本侵占以后,生活更加悲惨,因此他们的歌和戏也就具有一种凄怆的情调。这种民间的表演艺术一旦形成,就在台湾和闽南广泛流行开来,逐步出现了代表性的艺人,邵江海就是最突出的典型。

邵江海的人生特点是一穷二痴。他生活在底层,他的戏和歌都是平民百姓的艺术。他终生痴恋歌仔戏,爱戏如命。他的最大贡献,一是重编了许多剧本,二是改良了歌仔戏音乐,创造了“杂碎调”。而这种重编和改良,是在灾难深重的日本侵略时期,在日寇和当局双重重压下进行的,是被逼着走出来的一条路。正是在这样的悲苦环境下,邵江海做出了意想不到的成就。为这样一位歌仔戏的口碑人物写戏,以他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艺术创新精神鼓舞现今的歌仔戏艺术工作者,乃至戏曲艺术工作者,实在是功德无量的善事。

这个戏写的是邵江海的戏剧人生。邵江海是一位像京剧的程长庚、评剧的成兆才那样的奠基式人物,是歌仔戏发展史上无人可以代替的。《邵江海》的剧本经过五次修改,已经成熟了。作者曾学文那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著,实在是一种邵江海精神,是强烈的责任意识的表现。《邵江海》剧本入选2006年曹禺剧本奖,是对这种韧性精神的肯定和褒扬。坚持不懈地修改剧本,也推动了演出的不断完美,使这个戏在舞台上能够热演一个时期。这比那种“放卫星”式的粗制滥造,不知强多少倍。

看了演出,大出所料。三个主要演员演得都很到位,演出了人物的个性,演出了感情。扮演邵江海的郑惠兵和扮演春花的苏燕蓉,都有一副好嗓子,唱段都比较多。不算合唱对唱,只单独唱的大小段子,邵江海就有十几处之多,最大的唱段长达三十余行,这对于歌仔戏来说是一个突破,是颇不容易的。但是郑惠兵唱来游刃有余。春花的唱段少一些,但大唱段有两处。最后一场两个人的两大段唱,一改凄婉悲凉的格调,唱得声泪俱下、义愤填膺,是对侵略者的愤怒控诉,是屈原、窦娥式的长歌。

歌仔戏的历史不过百年,与其他古老的剧种相比,它在表演上还没有形成自己成熟的独特的表演程式。这也给歌仔戏的创造留下了很大空间。郑惠兵和苏燕蓉的基本功都很扎实,更容易在吸取其他剧种表演技艺的基础上创造角色。当我们看到郑惠兵潇洒的翻跌动作,看到苏燕蓉运用自如的水袖功夫,不能不对当代的歌仔戏表演艺术刮目相看。

我很欣赏庄海蓉扮演的亚枝,虽然没有几句唱,主要是靠道白和面部表情,但眼神的效果十分鲜明。她的话里表现着她独特的人生感受和幽怨:“芭蕉叶儿软,雨水就越要欺负它!”“自家种的瓜知道怎么剪藤蔓。我是他的女人,我知道怎么照顾好自己的男人!”因为亚枝是个本分的妻子,不便于站在中心唱,剧作家就把十分精彩的话让她去说,且恰如其分,既不夺戏,又能叫彩,真是用心良苦啊!

《邵江海》创作演出的成功,使我想到一些问题。

歌仔戏大师邵江海和剧本《邵江海》告知我们,忧患出戏剧。歌仔戏从它诞生起特别是在日本侵华时期,就不是什么歌舞升平的艺术,而是忧患艺术。当时的艺术家特别是剧作家,都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即责任意识。无论是写历史还是写现实生活,剧作家都要有自己的思考。我们现在可以说是升平世界了,但矛盾还存在,也有不可知因素,戏剧特别是戏曲,也遇到了新的困难和难题,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和难题,剧作家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见地。过去邵江海是在逆境中发展歌仔戏的,今天曾学文也是在戏曲不景气的境遇中写邵江海的。无独有偶,很耐人寻味。

邵江海和《邵江海》又告知我们,歌仔戏乃至整个戏曲,是平民艺术。歌仔戏乃至整个戏曲艺术产生于民间,热闹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民间是它的根,这根是和水土不能分离的。邵江海写剧本、写歌词,都是取材于民间,即使演传统戏,他也要重编,都是为了平民百姓喜欢并能够接受。曾学文在写《邵江海》时,也没有不切实际地过分追求高雅,他首先想到的是闽南或闽台观众。他适当地引用了一些邵江海的原词,语言也用了一些不太土的闽南话,我想当地群众是喜闻乐见的。中国戏曲学术泰斗张庚先生在论述“剧诗”时说:“剧诗不能害怕粗俗……如果我们真是迫切要求逼真而深刻地描绘人物的话,我们就应当能从粗俗的语言中找出人物性格矛盾冲突所迸发出的诗情画意来。”曾学文正是这样做的,他是成功的。

我们常讲“一剧之本”,是就一个戏来说的。但就一个剧种来说,音乐也应该是“本”。邵江海在编写剧本时都是同音乐紧紧结合进行的,他既哼成了曲调唱腔,也哼成了唱词唱段,一举两得。其实哪一个剧种的创始人不懂得音乐?程长庚、成兆才都是既搞本子又设计音乐唱腔的。再看戏曲史上,哪一个大剧作家不是戏曲音乐家。没有魏良辅能有昆剧吗?我们现在抓剧目创作,也不能只强调“一剧之本”,以为剧本就是剧目,其实不然。

我还想到一个问题,即保护与创新问题。歌仔戏已经进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被保护的剧种。那么如何保护呢?原封不动原汁原味地把资料、演出规制等保护在博物馆里,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不可以为这是惟一的好办法。保护是为了活,为了继承、发展、繁荣。如果认为像庙里供神像一样供起来,才是最好的保护,那就很难活得好。戏曲在黑暗统治时期尚且禁不绝,在高抬贵手的时候却可能被供死。庙里供着的神像,哪个是活的? 歌仔戏形成百十年,主要在民间流行。目前厦门、漳州13个县市,有公办的专业剧团9个,民间职业剧团287个;台湾有公办歌仔戏剧团1个,民间戏班登记的有260个左右。这个情况有力地告诉我们,戏曲的民间保护仍然是一种重要方式。

歌仔戏还要不要发展变化?我们只要看看一些新形成的“天下第一团”,五十多年甚至近百年了,还没有第二团。究其原因,恐怕是同歌仔戏的发展道路不同、民间的根基不厚实、缺少邵江海或者成兆才那样的大师、没有足够的剧目以及表演艺术还没有成型和完善,就故步自封起来有关。因此我认为,歌仔戏乃至其他戏曲剧种,仍然需要在剧目和表演上不断创新,以适应新形势下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

发展是硬道理,创新是积极的保护!

从演出一段水袖赢得五次掌声说起

海 鹰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看了很多戏,而到目前为止,我印象最深的看戏经历是歌仔戏《邵江海》在台北给我留下的。

那是去年9月18日,《邵江海》首次登上了台北的舞台。它是一出现代戏,演出前,首次赴台巡演的厦门歌仔戏剧团并没有太大的把握,担心大陆的现代戏不知是否符合台湾观众的欣赏习惯,台湾观众是否喜欢?可戏一开演,观众入戏的神态和如潮的掌声,让该剧主创人员悬着的心放下了。扮演邵江海的郑惠兵唱念翻滚,引来阵阵叫好声;扮演春花的苏燕蓉一段水袖,掌声竟响起五次。谢幕后,戏剧演出难得一见的“追星”一幕上演了,热情的观众纷纷涌到台前,之后又涌到演出大厅,要求购买《邵江海》的DVD,争着请该剧主要演员郑惠兵和苏燕蓉签名、合影,演员们激动地说:“台湾之行让我们真正体会到做一名歌仔戏演员的价值和骄傲!”

被誉为“台湾第一苦旦”的歌仔戏名角廖琼枝,一连观看了两遍演出,每次都感动得热泪盈眶。她说,歌仔戏演歌仔戏艺人的悲欢离合,演熟悉的闽南人的生活,本身就吸引观众,加上全剧浓郁的闽南风情、通俗亲切的生活语言,让观众回味起浓浓的家乡乡土气息。台湾歌仔戏界及文化界人士都赞赏厦门歌仔戏的艺术水平和整体的审美水平,他们认为这出戏编得好,舞台手法很有特点,演员的技艺高超,舞美简约中不失闽南风,整体艺术很具现代感又很有乡土的亲和力。

这真是“歌仔一曲君复乐,都马两岸共传情”。邵江海被海峡两岸歌仔戏界奉为一代宗师,他创作的“杂碎调”由厦门都马戏班于1948年带到台湾,深受台湾人民喜爱,称为“都马调”,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史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没想到,58年后,厦门歌仔戏剧团将邵江海“搬上”了台湾舞台,闽南歌仔戏再次唱响台湾,掀起了现代歌仔戏的热潮。

其实,《邵江海》带给我们的“没想到”太多了。2000年,当青年剧作家曾学文拿出了两岸歌仔戏界盼望已久的《邵江海》剧本时,他没想到,这个剧本就像邵江海的命运一样曲折。从剧本诞生至今,《邵江海》剧本小改不计其数;2002年该剧获得福建省第22届戏剧会演优秀剧目奖后,剧本又在五年时间里经历了5次大改,而难能可贵的是,每一次大改都使剧目水平上升了一步。

该剧首演版不仅获得了全省戏剧会演第一名,更在福建戏剧界引起了关于戏曲创新的大讨论。这个版本强调人物生活的真实状态,但由于人物线索较复杂,削弱了主要人物的力量。第二版“亮相”于2004年“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该剧从此名声远扬台湾,该版本的戏相对集中,但削弱了历史背景的矛盾冲突,使戏的深刻性有所减弱。在第9届中国戏剧节上荣获“优秀剧目奖”的是第三版,该版本经过大刀阔斧的修改,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地立在了舞台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大改让整部戏的立意得到升华,使该剧获得了很大的飞跃。去年为了赴台参加“华人歌仔戏创作艺术节”展演,该剧又在第三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第四版备受台湾观众肯定。经过一些小修改后参加了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评比展演,获得了一等奖。今年初,《邵江海》入围“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30台初选剧目,为了冲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和“文华大奖”,该剧在充分听取国内和福建戏剧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后,又进行了第五次大改。

正是在一次次精益求精的打磨和锤炼中,《邵江海》赢得了第9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首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首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评比展演”一等奖等诸多重量级奖项。《邵江海》的剧本是在诞生6年、经历数次修改后,才获得首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的,当时评委们给出的评语是“咬定青山不放松”,这个评价可以说是对剧作家不懈努力、执著追求,剧作次次修改、次次提升的最生动褒奖。

“咬定青山不放松”是歌仔戏一代宗师邵江海对挚爱的歌仔戏艺术抱定的一种精神,而《邵江海》的主创人员和演职员也有着这样一种精神。从《邵江海》首演就开始“追踪”这出戏的我,时常把《邵江海》剧组想成一个生命有机体,这么想的结果是,我发现这个生命有机体和海峡两岸敬仰的“江海师”是这么的相似,他们的命运都曲折多磨,他们的精神都“为歌而狂”,他们都在两岸拥有大批戏迷,他们在百年歌仔戏发展史上都写下了亮丽的篇章……我在感叹这个生命有机体与歌仔戏一代宗师邵江海有着“戏剧性”相似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了一种戏剧境界――用歌仔戏剧种表现歌仔戏艺术大师,实现题材与剧种、内容与形式上的水融。

《邵江海》在台湾演出的轰动,仿佛让人“看到”数十年前都马戏班带着“杂碎调”在台湾演出的热闹场景……歌仔戏这朵海峡两岸共同哺育的艺术奇葩在今天依然续写着两岸文化的情缘。我们可亲可敬的“江海师”一定没有想到,在他去世20多年后,一群如他一般挚爱歌仔戏的厦门戏剧工作者将他搬上了戏剧舞台,这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歌仔戏《邵江海》在中国戏剧百花园中大放光彩,为百年歌仔戏写上了里程碑式的厚重一笔,也写下了厦门和福建戏剧的荣耀。

生命的琴弦

季国平

厦门市歌仔戏剧团创作的歌仔戏《邵江海》,是一出观众和专家都十分喜爱的优秀剧目。该剧剧本已荣获首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在第9届中国戏剧节上,该剧荣获“优秀剧目奖”。在海峡两岸的歌仔戏节上,广大观众对该剧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台湾歌仔戏研究专家蔡欣欣女士称赞《邵》剧,是一出“工整严谨的大戏,绝对能够在歌仔戏史上青史留名”。诚哉,是言!近日我重读剧本并再次观看剧目,深以为该剧所获各种奖项不仅是名至实归,而且内涵深厚、呈现精美,堪称当代舞台艺术的精品力作。

《邵江海》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民间艺人及歌仔戏的悲剧命运为主干,以邵江海与两个女人春花和亚枝的情感苦戏为血肉,结构情节,组织冲突,故事生动感人,人物个性鲜明;在如诉如泣的悲剧基调中贯穿着不屈的民族正气,在坚韧和顽强的抗争中突显出民间艺人坚韧伟岸的崇高品格,观之令人荡气回肠!

歌仔戏产生于民间,从“三小戏”演绎成表现普通百姓悲欢离合的大戏,始终立足乡土草根意识,唱词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质朴,民间气息浓厚,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邵江海》继承了歌仔戏的优秀传统,在保持剧种和乡土特色的前提下,自觉追求艺术的独创,赋予了剧种深刻的内涵,提升了剧种的艺术品位。

该剧的情节和人物是以历史真实为基础的。据史载,歌仔戏流行于台湾、闽南和东南亚华侨聚居地区,上世纪30年代在漳州芗江流域开设的歌仔戏馆达250多处,业余戏班仅厦门市区就有40多个。由于日寇的入侵,歌仔戏在闽南沿海13县被诬为“亡国调”,连遭禁演,因而班社零落、艺人星散,抗战胜利后才陆续得到恢复。邵江海也是歌仔戏历史上一位颇有成就的代表人物。该剧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结构剧情、塑造人物,在邵江海的身上集中了当时歌仔戏艺人的爱国品质和人格魅力,邵江海的命运是当时民间艺人的真实写照,邵江海的形象体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

该剧深刻而独到地塑造了邵江海的形象,表现了以邵江海为代表的歌仔戏艺人对艺术的执著和痴迷,以及他们曲折坎坷、献身艺术而不悔的悲剧命运。全剧十分注重对于邵江海内心世界的描写和揭示,层层深入,细致入微。如歌仔戏遭禁后,邵江海不能歌唱,但又不能容忍别人唱走了调时,情不自禁地“大吼一声”,“不知不觉中拉起大广弦”,“吼唱”了起来,百姓又一次被他的歌声所感动,但也引来了禁戏的七爷,他夺下邵江海的大广弦,踏在了脚下。为了护弦,邵江海忍受了胯下之辱,他欲哭还笑,他欲哭无泪。不能唱戏的邵江海从此失去了魂灵儿!在一个春雨绵绵的日子里,当他跟随亚枝扶犁时,春花来了,送来了大广弦。邵江海见弦,死去的心又一次复活了!但他竭力压抑自己的冲动,“心颤颤,怕亲近”,却又“眼睛不离弦”,“好似决然地转身,却又返回身”,一时间他的耳边仿佛响起了大广弦的声响,整个人已无法自持,他猛地扑了上去,紧紧地抱住大广弦,唱道:“好似鬼魂来附身,好似前世欠弦琴,大广弦仔是我的命,出世上天做记认。” 对邵江海内心世界如此层层深入的生动揭示,精彩绝妙,不仅再现了他对于艺术深入骨髓的痴迷,而且产生了极强的剧场效果,观众无不为之动容!“戏比天大”,视琴弦为生命的邵江海,唱的是人生的悲欢,唱的是百姓的心声,唱的是人格的尊严。邵江海的生命中遭遇了两个女人,对亚枝他有过依恋,新婚之夜亚枝为他洗脚温暖过他的心,但他始终以春花为知音。春花为了人格和尊严、为了爱情和艺术,最后在土戏台上壮烈自刎,临死前对师兄说的一句话还是“戏比天大”!这是人生最为惨烈的一幕!凄苦的寒夜,当大广弦再次凄凉而又悲愤地响起之时,全剧就在这种人生的大悲剧中落幕了!

大广弦,歌仔戏艺人的精灵!观剧中,大广弦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大广弦是歌仔戏所独有的乐器,“极为粗糙,用龙舌兰的粗根做成共鸣箱,用竹子的根部做成杆”,“打出来的声音如同凄苦寒夜中的哭泣声”,足以作为歌仔戏的代表和象征。而全剧以大广弦贯穿始终,以大广弦凄苦的“哭泣声”奠定了苦戏的基调和人物的悲剧命运,更是该剧艺术上的一大创造。试看,大幕拉开,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是聚光灯下、舞台中央那把醒目的大广弦;全剧结束,大广弦再次响起了那激愤哀怨的声音:“人生苦竹做成弦啊,心曲对你啊唱不完!”这一充满了灵气的重要乐器已经与歌仔戏艺人的灵魂融为一体,象征着坚韧、顽强、执著,记载着主人公的心路历程,散发着艺人的人格魅力。邵江海的师傅是这样告诫他的:“大广弦虽然低贱,但它却无比的坚韧,是咱心中的一把琴弦。”全剧紧紧围绕着邵江海和大广弦的命运巧妙构思剧情,围绕着忆弦、护弦、踩弦、送弦、哭弦等组织戏剧冲突,大广弦在剧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关键作用。导演在二度处理上,对大广弦也给予了特别的强化,赋予了大广弦深刻而丰厚的内涵。

该剧的舞台呈现着凄美、淡雅、婉约和抒情。导演十分重视戏曲化手段的运用,着力营造戏剧情境的诗意表达。两位男女主演都很年轻,在表现历史人物和厚重的社会题材时尽管还偶见稚嫩,但他们力求深入人物内心,表演细腻,唱做俱佳。特别是他们的身段和做工,有着闽南剧种所独有的形体特点和细腻风格。该剧的舞美简洁、朴素、灵动,灯光的运用也很出色,为凄美和诗意的表达发挥了积极作用。该剧的音乐很是典雅悠扬,韵味绵长,为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和凄美淡雅意境的营造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剧也很注意生活气息、民间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渲染,巧妙地化用闽南的民俗民情,丰富戏剧情境和人物。如男人入赘坐轿,新婚之夜新娘为新郎洗脚的习俗,抬着神龛边走边跳闽南民间歌舞“车鼓弄”的场面等。歌仔戏的前身“歌仔阵”原就是一种节日里人们结队边走边唱的形式,是在与民间歌舞“车鼓弄”等民间艺术相结合后演变成戏的。该剧的戏剧文学性很强,唱词优美,风格清丽,善用比兴,雅俗成趣,语言充满魅力。这种魅力语言既有对传统诗词的化用和活用,也有对生活语言、乡土俗语的提炼。作为一出新编戏曲现代戏,该剧在传承和创新上所取得的成绩,对于当前戏曲现代戏的创作是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