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人为本 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人为本 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中,教师与学生双向体验生命运动的过程。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也是人文性的应有定义。

我国教育正在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一转变的过程是人文精神不断塑造的过程。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重视学生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教育主导上的偏颇,使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和素质教育功能被淡化,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语文的人文性被浓烈的功利色彩所掩盖。

一、突出语文学科人文性的意义

新课标阐明,作为现代社会要求的公民,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样的培养目标,其最佳途径、也是唯一的途径便是人文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在熏陶感染中逐步形成。这一方面的内容,在过去的教学中是比较薄弱的,是难以实现的。

让学生的情感伴随着他们的认知活动,让学生的情感在对文本的不断熟悉中发展,随着文本的不断发展得到新的情感体验,并把自己的情感体验倾注于文本的阅读中。只有这样,才能产生与文本互动的效果。可以说,没有情感,就谈不上人文熏陶;只有通过情感,通过长期的积淀和浸染,才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师与学生的精神对话,建立在相互的理解、信任上,建立在绝对的尊重、宽容上,也建立在无言的期待、感动中。视界的融合,即寻找共同语言的问题。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充分的交流与讨论,甚至争辩,让学习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发展,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一个重要体现。语文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的学科。语文教育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和激情,代表着人类精神财富的文章,去潜移默化影响一个人的气质、修养、道德、品格、个性以及人生观。

二、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性

1.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关键所在。新课程全新的理念使教师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指导者。教师必须具备很高的人文素养,才能在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要有高度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有高度的责任感,更要具有敢于弘扬人文精神、敢于提倡学生自主发展、敢于创新的勇气。只有打破陈规向应试教育挑战,与学生建立亲密和谐的关系,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教学相长,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人文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人性得到发扬,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迎和时代的节奏,唱响新课改的主旋律。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境界都与他的人文素质密切相关,如果忽视了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必然会导致人格的缺陷。如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害死同室好友的事件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呢?

(1)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基于自我意识、态度、兴趣、价值观的自我建构、不断“体验”和“生成”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开展师生互动,进行双向交流,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把教师善“导”和学生善“主”协调起来,建立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去发现、理解、分析、判断身边的人文现象,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像传统那样的灌输和教教材以及单纯的意识形态教育,更多的是用人性化的语言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说出自己的想法,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培养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且能激发学生对人文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2)注重课堂教学,培养人文素养。语文教学应该是引导学生带着感性的情感、思想及生命的律动,去领会理性的语言文字的独具匠心。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应该利用美、利用形象,使教学触及到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的情感伴随着他们的认知活动,让学生的情感在对文本的不断熟悉中发展,随着文本的不断发展得到新的情感体验,并把自己的情感体验倾注于文本的阅读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和激情,代表着人类精神财富的文章,去潜移默化影响一个人的气质、修养、道德、品格、个性以及人生观。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学生进行精神的对话和视界的融合,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面对着学生,给予他们微笑,以他们的眼睛看这个世界,用他们的认知衡量这个世界,以人为本,充分挖掘人的各方面潜力,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人的个性,激发学生的灵气,增强课堂活力,方可有效地优化课堂的人文环境。并以此为入口引导学生、组织学生,那么,课堂氛围也许会更融洽、学生的学习也许更有效。教师要从人格的角度,平等地对待学生,乐意接纳学生,执意帮助学生,真心赏识学生,使学生的个性进一步得到张扬与完善。

(3)完善评价机制,注重多元发展。长期以来,大多老师似乎都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共识,教学中凡是跟考试内容有关的知识全都重要,凡是与之无关的全都不重要。这种“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教学评价制度严重地制约着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制约着教师教学实践的丰富与完善。考试成了教师教学的指挥棒,也成了评价学生学业的主要依据。在分数这个终极目标下,学生学会了患得患失,学会了破罐子破摔,最终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乐趣;教师学会了拼命研究命题部门的“考纲”,学会了提前训练应试技巧,失去了教学的个性与激情。旧评价机制导演的历史将在新课程改革下告别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的新制度。在考试内容上,“应加强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为保护学生的尊严,体现个性关怀,更要求不得公开学生的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对教师的评价打破了以分数定能力的格局,开展“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多元评价机制。新评价机制给教育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它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理念,注重学生、教师的多元发展,为人文性的建构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要受教育者把他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从中感受到人性的东西”。语文教育,就是要唤起学生的良知和善念,唤起学生的智慧和尊严;要使我们的学生拥有高洁的精神、纯净的追求、远大的志向、深邃的思想;要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以此促进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