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精炼的数学课堂有效的数学活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精炼的数学课堂有效的数学活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精讲多练,向40分钟要质量。”这一口号,在很多年前被喊响,至今还在被一遍又一遍地提起,它已成了众多小学数学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要求。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自己的教学是简捷而有效的教学。那么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呢?当今的教育工作者们都在探索与思考。对照《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数学教学实际,我做了以下反思。

一、课前多准备,重视利用传统的教学用具

完备的办学条件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为我们提高课堂效率,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硬件基础,PPT、Flash等直观形象的现代课件往往使教学事半功倍,但传统的教学用具也不应被忽视,如计数器、丁字板、立方体框架、球锥模型等等,它们已被证明对教学是有效,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使用着,技术的进步不会抵消传统教具的作用,有时反而比多媒体更有用、更省时。

案例:《万以内数的认识》珠算教学片段

师:“拨计数器,重温‘满十进一’。拿出计数器,拨入8,加上1得多少?再加上1得多少?”生:“现在要在十位上拨入1。”师:“这个‘1’表示什么意思?”生:“表示1个‘十’。”师(板书“满十进一”,10个1是“十”,并在计数器上继续拨入10):“加上10,加上50,加上20,再加上10是多少?要怎么拨?”生:“是100,要在百位上拨入一颗,因为‘满十进一’。”师:“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已的计数器,拨入1个百,再拨入5个百?再拨入5个百?再拨入1个百,这时是多少?”生:“是1000,要在千位上拨入一颗,因为‘满十进一’。”

在这一案例中,通过动手操作、师生互动,充分让学生感知了十、百、千之间的关系,并有梯度地完成了概念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体现出教师十分注重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如果单单使用多媒体出示一张数位顺序表或计数器,虽然直观,但可操作性却不强。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建立那些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概念时,必须用具体的教学用具来说明与演示操作,才能让学生将直观的感性认识转化为抽象而概括的理性认识。

二、课初创设简洁的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好的数学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来。然而有时我们的情境是为了让课“看起来很美”而创设的,过于突出课标中“生动有趣”这一词,忽略了情境的实用性,没有发挥出情境教学的优势。

案例:《周长的认识》的教学片段

教师播放一段视频:秋高气爽的季节里,蓝蓝的天空上白云飘,白云下面是一大片森林,一片一片黄叶在秋风的吹拂下,从树上慢慢地飘下……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叶子飘下来时的景色,配上了音乐,学生一下子被迷住了。师:“同学们,景色美丽吗?你们看到了什么?”生1:“我看到了叶子的形状很特别。”生2:“我看到了叶子像蝴蝶一样从树上飘下来,很好看。”师:“今天,一只可爱的小蚂蚁很喜欢运动,也来到了森林里,你们看它在做什么运动(为了拉回学生的思维,教师不得不将学生强引到周长的问题上来)?蚂蚁把一片叶子当成运动场在跑步呢。”

教师如此煞费苦心的目的是想通过情景让学生感受叶子的形状,为下一个教学环节“描叶子边线一周”铺垫。但情境创设得虽好,学生产生了“想去森林”体验的情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却偏离了预设的目的。

随着新课程、新理念学习不断深入,情境教学的理念已为广大教师接受并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但是,不应把情境设计得缺乏实效性。

三、课中避免不必要的操作与小组讨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动手操作相当于对书本知识的一种实践,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助于他们在自主探究中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而小组讨论也有助于学生通过交流与合作,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与活动经验。课堂教学中的动手操作与小组讨论占用了我们大量的时间,有效那当然是值得的,要是为了动手而动手,要是为了讨论而讨论,而忽略归纳与思考,最后只能得不偿失。

案例:《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教学片段

有这样一个情境:小明上学有三条路,一是走中间的直路上学,=是经过邮局上学,三是经过商店上学,问哪条路较近?教师让学生开始思考时,因为问题简单,学生们很容易正确解答,走直线当然是最短的。然而此举不符合教师的教学设计,于是还是坚持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小组动手量一量、议一议之后才肯让学生回答,硬是将学生的思维从“两点间直线最短”向“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猜想上拉。可想而知学生的动手与讨论欲望自然不高。

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其目的的,教师之所以要设计动手操作与小组讨论等活动,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方法与活动经验。而以上案例中的活动猜想有如清浅的水洼,一目了然,难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与活动积极性,无经验与方法可言,白白浪费时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应选择含金量高的数学问题给学生操作探究,让学生大胆猜测、验证,在活动中不断生成新的问题或有用的经验,并获得新知。

四、有效快捷的评价方式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利用即时评价对学生的状况进行评价和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有效地促使学生朝向既定的学习目标努力。“你真棒!”“真不错!”“你真会动脑筋!”等这些既朴实又实用的语言,会对学生做出恰当的、准确的评价,从而使学生的即时表现得到肯定。

通过“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果,要求我们在课堂的后半部分设置当堂内容的练习作业,以便及时复习巩固。在作业中采取“精、勤、情”评价原则,体现评价的过程性。精,作业量少而精。为了节约课堂的时间,可以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题,将剩余的题目放到课外,课内则有层次地检验学生的学成情况,以定后续措施,勤,作业评价及时。人的认知与遗忘规律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成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教育局也发文要求作业应当堂完成、当堂批改,教学任务当日清,我们自当一丝不苟地完成;情,适当运用感情去评价。在批改中加入评语并不是语文老师的专利,数学也可以尝试用评语感动学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使师生关系亲密而和谐。

五、课外良好的数学教学习惯

久行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即品质。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师生都养成好的习惯,才能为“40分钟的有效课堂”提供支持。

我们常能在学生的作业中发现学生错看自己写的数学或符号,比如把“O”看作“6”,把“3”看作“5”,把“÷”认作“+”,这些现象背后也有教师的责任。因此,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彻底消灭“魔术”似的变数;其次,数学题目语言表达的多样性,使得学生常被多变的题目所迷惑,教师应长期指导和训练,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既要学又要思,善于质疑,而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过程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也要时时鼓励、培养学生勤学善思、质疑问难的习惯。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做时认真计算,完成后仔细验算等等。数学学习习惯应引起师生共同重视,共同培养。

高效的课堂是有效教学的基石,有效教学是数学教学的追求。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抽象而严密的应用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怎样运用现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不让操作实践与讨论交流流于形式,简单而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评价,是需要我们细致深入地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