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把握音准生动歌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把握音准生动歌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歌唱是小学乃至中学音乐教学的中心活动与体验领域。优美的歌唱,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美好的情感和让他们真切地体验快乐,还能使学生富有乐感,因为歌唱给予人的音乐认识是深入内心的,同时歌唱也是影响大多数学生去接触真正有价值的音乐的最容易的方法。

当然,只有当学生能准确歌唱时,他们才能充满自信地生动歌唱;只有当学生能大胆、生动地歌唱时,他们才能享受到歌唱的美妙和快乐,他们才能经由歌唱走进音乐的殿堂。

一、“音准”问题及原因

笔者在各个学校听课的过程中,发现了两个存在率很高的现象:

1,全班齐唱时,总有一些音没有到“点”,听起来很有想为他们加把劲的感觉;2,学生独唱时,许多孩子不够肯定也不够自信,走调的现象严重。

笔者对歌唱教学中课堂上的教师表现和学生表现进行了如下统计:

持续两周的统计结果表明,教师对学生歌唱音准的关注率很低,面对学生歌唱时音不准缺乏有效的方法。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对全区音乐教师开展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是:约50%的教师表示在课堂没有关注到学生的音准问题;约30%的教师关注到了,可认为有这么一点音准问题是很正常的,便过去了;约20%的教师则是关注到音准问题却不知如何面对,也就让它过去了。

接着,笔者对我区15所小学482名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进行独唱时音准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询问了一些学生,认为主要归结为两种情况:有的学生总觉得音找不准,有时一句唱完,下一句的起音就找不到了;还有的学生心里很清楚该怎样唱,但一出声就不对了。

以上调查情况说明,歌唱教学中音准问题严重,使学生的歌声缺乏美感。音准问题不解决,怎能让歌唱深入学生的内心,怎能让歌唱激起他们内心的美好情感?久而久之,音准问题还会使学生对歌唱失去兴趣。

于是,笔者继续深入对教师、学生的歌唱教学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通过上述的调查分析得出:导致歌唱教学中音不准的问题主要是教师的音准意识不强、音准能力没跟上,学生在歌唱时对准确音高的心理感知能力、对声音的控制能力不够强。

二、解决“音准”问题的基本思路

找到原因之后,笔者决定在提高教师的音准意识,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歌唱训练、耳朵听辨的能力和对歌曲的分析能力后,要着重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对准确音高的心理感知能力及对声音的控制能力。

2008年3月份开始,笔者带领七位教师开展了歌唱音准教学的研究,以“掌握方案一分头实践一详细记录一集体交流一总结反思一调整方案一再分头实践”这种循环进行的行动研究方式开展工作。

三、解决“音准”问题的对策

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我们在如何提高学生对准确音高的心理感知能力和对声音的控制能力的问题上,找到了有效做法。

(一)以“常规法、内心听觉法、双向思维法、个别检测法”提高学生对准确音高的心理感知能力。

1 常规法。即培养“会聆听、会比较、会评价、会调整”的音乐学习常规。

(1)会聆听。指听得专注、听得敏锐。专注是敏锐的前提,要把专注聆听做为“听”的习惯去培养。

①在任务中听。任务要符合学生实际,并要有循序渐进的发展。以《跳绳》为例进行说明:

A 教师按节奏念词,进行力度变化(从大到小:整首或整句再到句中的一个字等),让学生听力度变化。

B 在不同的调上弹奏全曲,让学生听辨高低。

C 教师慢速弹奏旋律,让学生找出最高的那个音。

D 学生看着曲谱听教师弹唱,“5”出现了J几次?看着曲谱听琴声,在“5”处举手示意;看着曲谱听着琴声,在“5”处举手示意并唱出该音。

②在语言引导中听。巧妙的语言引导可以让学生听得更轻松、更细致。

如《小麻雀》一曲中,下行音程“1 6 5”的音准学生把握不住,大多数学生存在下行不到位的现象。也有少数学生由于受前一句尾音“1 1 2”的影响,唱成上行的。这除了学生年龄和生理上的特点所致外,还跟他们听觉上对旋律的走向体验模糊及无意感知有关。教师可边范唱边引导:“仔细听,小麻雀是往下跳呢,还是往上跳?”经教师提醒,学生便用心倾听,随后惊喜地发现:“小麻雀是往下跳的。”教师:“再听听。你能听出它往下跳的位置吗?”边说,教师边用手势提示音高变化。

同样,在《时间像小马车》一曲中,两句模拟小马车的奔跑声是歌曲的难点。教师通过语言(关注小马车跑的方向、路线、起点和终点)和手势,引导学生专注细致地聆听旋律的走向及音的高低变化。这样的聆听,对学生听辨能力的提高帮助是很大的。

③在手势中听。音的高低可以用空间位置来理解,手势是帮助学生听辨和理解的很好的方式。

如,教师弹奏相差八度或三度的不同音高,要求学生闭上眼睛,以手势在空中的位置表示出它们的音高差别。做这个练习时,要从距离大的音程逐渐过渡到距离小的音程。

又如,由两三个音级组成的旋律,学生可以边聆听边以手势在空中运动以表示旋律的轮廓。

再如,学习一个新的音级时,把它和已学习的音级放在一起,编成一条旋律,学生聆听后,以手势表示出它和已学音级的位置关系。

④在模唱中听。每堂课都要安排听辨练习。听辨练习可以和歌曲相结合,也可以是纯粹的音高练习,不论哪种,都要让学生在模唱中听――全班模唱、小组模唱、个人模唱都要涉及。此时的听,要能听出自己的声音、钢琴的声音、他人(小组或全班)的声音。

(2)会比较。将同伴的声音和准确的声音进行比较,将自己的声音和准确的声音进行比较,得出差异――高了还是低了。

(3)会评价。在模唱时,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评价――高了还是低了,还差多少等等,这个评价相当重要:可以激发学生听辨的能动力、提高学生听辨的准确度、让学生彼此激励等,所以,教师一定要沉得住气,不要急于评判,要让学生自己充分比较。

(4)会调整。个体歌唱时,听辨出自己的音高不对,会努力往准确的音高去靠,直到和准确的音高相一致;全班歌唱时,假如听到自己的声音“冒”在外面,马上会做音量上的调整,假如听到音高不对,也会做相应的调整。

2厅内心听觉法。内心听觉是存在于头脑中的一种听觉映象,即使在没有传声输入时它依然存在。内心听觉的一个先决条件是具有对以往音乐体验的记忆。发展学生“内心听觉”,可以促进学生保持稳定音高感觉的能力。方法:

(1)旋律辨认:根据教师哼唱或弹奏的旋律片段,识别是哪首歌曲,并在教师歌唱或弹奏的调上,马上找到起音,唱出来。

(2)同一首歌曲给不同的起音,让学生唱出来。

(3)藏起来的歌:可以是整首歌的多次重复(有时有声有时无声);可以是句子,开始是有规律的间歇,再是无规律的,看着教师的手势进行(如手掌打开、合拢),但手势必须要有预示;可以循序渐进,从轻声到仅仅有

口型而无声音再到藏起来(既没有口型也没有声音)。

(4)以手势表示出短小乐汇。学生根据手势唱出,

3 双向思维法。要对学生进行双向听觉、双向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建立双向思维,这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音准能力。

(1)唱好的同时,听好。

①单音。从单音开始,学生边做柯尔文手势边唱黑板上的单音(可以三个一组、五个一组不等)。几遍后,教师在学生唱的同时,弹奏与之唱的不一样的单音,请学生用手势表示教师弹奏的音,即学生在唱着黑板上的音的同时,用手势准确地表示出钢琴上的音,并且保持到钢琴的音消失为止。在这个保持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内心感受和声的音响和色彩。

②伴奏。在学生熟练地唱歌曲曲谱时,教师弹奏与曲谱不同的很简单的伴奏音,请学生边唱自己的旋律边用手势把教师弹的伴奏音表示出来。如:人音版第一册第―课《拉勾勾》这首歌,教师就用“3”和“1”弹伴奏,学生唱旋律的同时,用手势表示伴奏音。注意,速度要缓慢些,要引导学生关注旋律和伴奏音的融合音响,要有钢琴上的伴奏音仿佛是自己的手势划出的感觉。

③旋律。学生在唱歌曲曲谱时,教师用唱名唱另一旋律,几遍后,要求学生能唱出教师的旋律。如,学生用唱名唱《闪烁的小星》,教师唱:几遍后,请学生唱出教师的旋律。

(2)听好的同时,表现好。

①单音。学生通过教师所唱的单音,找到黑板上的单音音高,并大胆地在手势中唱出。如:教师在手势中唱着“8”,―直保持,学生在“6”的音高中,马上找到“2”的音高,在手势中准确地唱出并保持,同时用心聆听音响色彩。

②伴奏(节奏)。在聆听、熟悉、感受歌曲时,先在教师的琴声、歌唱或录音中按节拍踏步,然后手拍歌曲旋律节奏,同时,脚还是按节拍踏;几遍后,脚还是按节拍踏,手不拍歌曲旋律的节奏,而是拍一些简单的节奏型,像xxx。如歌曲《其多列》就可做为训练曲目。

③旋律。学生在唱歌时,教师唱着另一旋律,以乐句为单位,请学生用手势表示教师的旋律比自己的高还是低,并用心体味两条并行旋律的音响。

④主题。有意识地多给学生听简单的复调旋律,请学生以两只手分别表现两条旋律,并用心感受两条旋律的呼应、融合、对比等音响。

注意,以上练习必须循序渐进,在练习中要非常关注内心听觉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