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患者:看病为什么那么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患者:看病为什么那么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前段时间,婆婆逗14个月的宝宝时,发现他的眼睛有点对眼,我跑过来仔细看了看,宝宝两个小眼珠还真是离得比较近。我随即上网查了查,许多妈妈都说问题不大,只要注意让宝宝多看远处,多吸引他转动目光,等长大一点就好了。可我还是有些不放心,因为家离区妇幼保健院比较近,第二天,便带宝宝挂了个眼科的号。

这里看病的人并不多,接诊的是位姓刘的女医生,听我说完了宝宝的情况,她拿起手电筒照宝宝的眼睛,这么小的孩子根本不配合,转来转去,也不知道看清楚了没有,就说是内斜视,需要戴眼镜或是手术治疗。我一听傻了眼,还以为医生会和网上妈妈们的说法一样,没想到这么严重,我的心一下子纠了起来。

“你们先查一下眼底吧。”医生一边说一边开处方单:是一管散瞳的药(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要一天滴三次,连滴三天再来复查。”拿到药,我看说明书,发现特别注明小儿用药一天不要超过二次,而且每次用药要间隔十个小时,我想这种药物过量应用对小儿副作用可能比较大。于是我回头找这位刘医生,她的回答非常简单,“你不用看说明书的,我说三次就没问题。”我又问:“滴完药后要做什么检查,他才一岁多点能做这种检查吗?”她回答:“可以。”

虽然心里有怀疑,但想医生总比我们有医学常识吧,于是回家后就认真地按医生的要求,给宝宝按时滴眼药。每次滴宝宝都拼命哭闹,我们十分心疼。

终于熬到第三天,我们带宝宝来到妇幼保健院验光,还是一样,孩子根本无法向大人一样配合医生,检查也只是草草了事,没有什么参考价值。当我抱着哭闹了半天终于平静一点的宝贝坐到这位刘医生面前时,她正在接一个朋友打来的电话。两人在电话里聊约哪天吃饭,和去哪个小店买什么东西,我们足足等了十分钟后,她终于拿起病历本看着检查结果。

“再查个眼底”,她说。

“宝宝才一岁多,要做什么样的治疗?”

“先戴眼镜。”

“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可能戴眼镜?”

“怎么不可能,戴个轻点的就成了。”

“您看过这么小的宝宝戴眼镜吗?”

“当然,最小的8个月。”

“那孩子现在根本无法配合做检查,怎么办?”

她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你出去,给他吃点安眠药就可以了,然后我再检查。”

我再也忍不住了,气愤地从椅子上站起来,抱着宝宝走出诊室。

我对这家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彻底失望了,真后悔让宝宝白白受了好几天的罪。看了半天也没个结果,看来得找一个好专家。回家后,我打开了市里一家三甲医院的网站,打算网上预约一位专家,可一查,这家医院眼科几乎所有专家的预约号已经排到一个月以后了!老公专门跑到医院问了一次才知道,网上预约的只是一部分的专家号,还有一部分可以在专家当天出诊时挂。第二天凌晨4点,老公去医院挂号,很幸运我们挂上了一位眼科主任医师的号。

这位医生很有耐心,拿出小玩具逗宝贝,也是用手电筒照照眼睛,说是假性对眼,没事,等大点鼻梁长高就会好些。如果不放心,可以每隔半年给宝贝查一查。没有开处方,也没做检查,就这样我带宝宝走出诊室,心里的一块石头也终于落了地。

专家号一号难求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疾病的防治知识也有所增强。面对疾病,患者或者家属都希望能得到最好、最准确的治疗,早日康复。所以,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等专家就越来越“抢手”。但是,需求增加的同时,“供给”未能及时补充,专家的每周出诊时间依然比较短,一号难求成了看病困难的最典型问题。

近些年,各大医院都纷纷推出网上预约挂号的举措,但有过上网、打电话抢号经历的患者大都得出一个结论――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看上病、成功率比较低。以深圳某妇幼保健院最热门的产科门诊号为例,该院产科门诊的号虽然已经有一半都放出来预约了,比例不算少,但几乎一放号就马上被“秒杀”,因为等着那一刻预约的人实在太多。比起网上预约,着急看病的患者,比较稳妥的方式还是去医院门诊大厅挂号,而如果要挂上号,少则2个小时,多则4、5个小时,甚至熬上一夜排号的情况仍不少。

排队5小时,看病5分钟

去医院看病,还有一件头疼的事就是排队。挂号需要排队、看门诊需要排队、交费需要排队、检查也要排队。大医院基本上都是人满为患,排队也算正常。但与排队时间及不对称的是,医生看病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分钟。

本来患者看病时带了很多问题:比如想知道自己的病情有多严重,医生如何给自己用药,希望医生解释一下化验结果,希望了解疾病的整个发展过程和可能采取的治疗方案等等,但医生通常都会用:“不太清楚”、“没什么大问题”、“先吃药看看”、“看具体情况”等模凌两可的话回绝,患者笑脸相迎、点头哈腰一通忙活之后得到的结果通常都是瞠目结舌。病人迷迷糊糊看病也罢,怕就怕医生也不清醒,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内,医生真能了解全面病情,做出准确的诊断吗?这多少让患者心里不踏实。

好医生基本靠碰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把“看病”说成“看医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医生职业的特殊重要性。医生的知识、经验和技术是能否看好病的关键因素,决定最终疗效的,往往不是药物,不是设备,而是医生。

很多时候,患者因为一个小病而频繁转诊的情况并不少见,小病尚且如此,大病、慢性病就更不用说,有的患者甚至找了十几年、几十年才找到一位能真正做出准确判断并有效给予治疗的医生。试想想,由于医疗、医技水平的限制,可能某位医生绞尽脑汁、穷其所能,也不一定能治愈某种疾病,但大一些或更专业医院的医疗经验丰富、技术高超的医生,治愈此病的几率就要大一些。这还不排除,一些社区医院、私营医院、小医院,因为经济、人为因素造成的乱诊误诊的情况。

所以,对于患者来说,看病去大医院虽然费用较高,但大医院看病踏实,安全,保险,还是比较稳妥的选择。

检查靠机器,开药不留情

无论大小医院,多数医生的看病程序基本上都是先开检查单子,看完检查结果,开药。据不完全统计,单病种的医疗费近十年来增长迅猛。

想当年,一个简单的感冒,几元钱就可搞定,而现在去医院普通感冒少则一二百元,多则上千元。更令人乍舌的是,病人住院,化验,B超,心电,甚或CT等所有项目全部做常规检查,不管你病情需不需要,一套下来三两千,再加上手术费,材料费,治疗费,药费,住一次院,连阑尾炎小手术也要五六千!

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后,医疗事故处理实行“举证倒置”,出于自身防范目的,医生在诊疗过程中过度检查,增加了病人的医疗负担。而有些医院为了生存与发展片面追求自身经济效益,有些科室或医生为完成目标任务,提高效益工资,采取过度治疗行为,加大了患者负担的情况也不少见。

医疗机构分布不均,就医不方便

在许多大医院都能看到千里迢迢从偏远山村来看病的农民的身影。哪怕在一些大城市,某一地区医疗机构技术力量薄弱,难以满足医疗需求,如医务人员业务差,诊断设备差,设施简陋,诊断不清,治疗效果差等问题也是存在的。

目前我国总体卫生资源不足,配置还不合理,本应为“金字塔”结构的医疗卫生体系,在我国却呈现为“倒金字塔”型:70%左右的卫生资源在城市,高新技术、优秀卫生人才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广大农村只拥有30%左右的卫生资源。

一些大医院过度发展,而农村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仅设备和条件差,而且普遍缺乏合格的全科医师,导致群众患病后往往不信任基层医疗机构,纷纷涌向大城市大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