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微山县山洪灾害状况及防御措施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微山县山洪灾害状况及防御措施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微山县湖东地区是山洪灾害多发地带,山洪灾害季节性强,频率高,来势凶猛,成灾快,破坏性强,危害严重。为确保损失最小,要建立完善的防御机制,保护好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 山洪灾害;状况;成因;防御措施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5-0083-02

微山县南北狭长,地形复杂,境内有南四湖,湖西为洪冲积平原,湖东为泰沂山前冲积。两城乡境内的老磨台、桃花山、大顶子山等山套,几乎每年汛期都发生山洪灾害。为防治洪水,减轻山洪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必须牢记历史山洪灾害损失情况,认真分析研究山洪灾害的成因及特点,做好防御措施。

1 历史山洪灾害情况

两城乡驻地及东北部一带,历史上多次发生山洪灾害。1971年8月,该地区天降暴雨,历时一天一夜,降雨量达240mm。在洪水的冲击下,两城三级拦水坝垮塌,两城乡驻地的水深达1米多,多个村庄受灾严重,倒塌房屋200多间,淹没农田11 000多亩。1993年8月,全县普降暴雨,夜间山洪暴发,两城乡驻地以及周边10余个村庄家家户户房屋进水,乡农贸市场积水达1m多深,30多间房屋被冲毁,400多处院墙倒塌,直接经济损失达2520万元。

2 山洪灾害的成因

2.1地质地貌因素

山洪灾害易发地区的地形往往山高、坡陡、谷深,切割深度大,侵蚀沟谷发育,其地质大部分是渗透强度不大的土壤,如泥质岩、板页岩发育而成的抗蚀性较弱的土壤,遇水易软化、易崩解,极有利于强降雨后地表径流迅速汇集,一遇到较强的地表径流冲击时,从而形成山洪灾害。

2.2气象水文因素

山丘区不稳定的气候系统,往往造成持续或集中的高强度降雨。据统计,发生山洪灾害主要是由于受灾地区前期降雨持续偏多,使土壤水分饱和,地表松动,遇局地短时强降雨后,降雨迅速汇集成地表径流而引发溪沟水位暴涨、泥石流、崩塌、山体滑坡。从整体发生、发展的物理过程可知,发生山洪灾害主要还是持续的降雨和短时强降雨而引发的。

2.3人类活动因素

山丘地区过度开发土地,或者陡坡开荒,或工程建设对山体造成破坏,改变地形、地貌、破坏天然植被,乱砍滥伐森林,失去水源涵养作用,均易发生山洪。

3 山洪灾害的特点

3.1季节性强,频率高

山洪灾害主要集中在汛期,尤其主汛期更是山洪灾害的多发期。

3.2区域性明显,易发性强

山洪主要发生在山区,特别是位于暴雨中心的地区,暴雨时极易形成具有冲击力的地表径流,导致山洪暴发,形成山洪灾害。

3.3来势迅猛,成灾快

山丘区因山高坡陡,溪河密集,降雨迅速转化为径流,且汇流快、流速快,降雨后几小时即成灾受损,防不胜防。

3.4破坏性强,危害严重

山洪灾害发生时往往伴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并造成河流改道、公路中断、耕地冲淹、房屋倒塌、人畜伤亡等,因此危害性、破坏性很大。

4山洪灾害防御措施

1)每年利用水法宣传日,进行《防洪法》、《水法》、《水土保持法》和《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讲解,依法防洪,并加强山洪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教育农民群众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增强自防意识;

2)做好汛前检查工作,对重点防护地段的防洪设施、防洪能力、机构设置、防汛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进一步明确全县的防汛工作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确保责任落实到位。三是实行行政首长防汛责任制,坚持统一指挥、分级管理、部门协作的原则,在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救灾避灾工作;

3)根据区域山洪灾害的形成特点,在调查历史山洪灾害发生区域的基础上,结合气候和地形地质条件、人员分布等,分析山洪灾害可能发生的类型、程度及影响范围,合理划分危险区、安全区;

4)兴建防洪、蓄水和水土保持工程。要在易发生山洪的区域内,有规划地兴建塘坝,拦蓄调洪和保护耕地。同时积极开展以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为主的水土保持措施,治理小流域,退耕还林,延缓洪峰的到来,减少水土流失,减轻山洪灾害;

5)建立防洪组织体系。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领导和组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由县政府主管领导任指挥长,指挥部成员由县人民政府根据山洪灾害防御工作需要确定,由县发改局、经贸局、水利、国土资源、气象、民政、财政、建设、交通、公路、公安、卫生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根据需要抽调相关部门和人员成立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等工作组,开展全县山洪灾害防御工作;

6)加强监测预警。山洪灾害的主要监测内容是降雨、河流水位和来洪流量,但土管部门也要密切监视有人居住地区山体的滑坡和泥石流动态。山洪灾害监测系统有三部分组成,一是雨量监测系统;二是气温和风力监测系统;三是河流洪水监测系统。以群防群测为主,专业监测为辅,监测员按照预案,根据监测内容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测,必须做到监测数据准确,上报及时。按照拟定的监测方式以及信息采集传输方式,进行监测传输。在正常的情况下,直接由广播电视、固定电话、无线电话、传真、短波电台进行传递;在非常的情况下,采用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和语言传递;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最简便、快捷的信息传递和通信方式都是敲钟、打锣,危险区的居民只要听到这些信息,就可听从转移组的指挥撤离危险区;

7)做好群众转移安置工作。转移遵循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人员后一般人员的原则,有组织的转移。每个行政村确定一个转移负责人,山洪预报发出后,该负责人应依照转移原则,快速、高效率的转移相关人员,负责处理转移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并有权对不服从转移命令的人员采取强制转移措施。转移安置路线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则。各危险区需在汛前拟好转移路线,汛期由有转移任务的行政村负责人经常检查转移路线是否正常,如有异常应及时修补或更改路线。转移路线应避开跨河、跨溪或易滑坡等地带;

8)搞好抢险救灾工作。普及山洪灾害防御的基本知识,增强防灾意识。每年都要对全县人民群众,特别是要对易发生山洪灾害地区的人民群众,宣传普及山洪灾害防御基本知识,使他们长期树立山洪灾害防御意识。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确定救灾方案,做好抢险救灾物资的准备。按照制定好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建立健全县、乡(镇)抢险救灾工作机制,做好抢险人员的落实、物资的储备、车辆调配和救护等方面的落实工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