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美国心脏学会关于改善院内外心肺复苏预后的专家共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美国心脏学会关于改善院内外心肺复苏预后的专家共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全球心脏骤停的发生率为20~140例/10万人,而存活率只有2%~11%。早期识别和立即启动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改善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关键,而心肺复苏的质量同样也非常重要。虽然2010年的指南强调了高质量的心肺复苏,但实际执行的状况与理想标准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为此,美国心脏学会组织北美地区的专家制定了提高心肺复苏质量的共识,涉及4方面的内容:(1)复苏小组心肺复苏质量的评价指标;(2)如何监测和反馈,包括患者对复苏的反应、团队的表现;(3)如何保证复杂环境下高质量的心肺复苏;(4)心肺复苏的持续质量改进。专家共识包括当前明确的建议及将来研究发展的方向。

1 当前的建议

(1)必须认识到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是其他所有复苏措施的基础。确保心肺复苏质量要达到的目标。

①胸外按压分数(chest compression fraction,CCF,是指发现心脏骤停到自主循环恢复的整个过程中胸外按压时间的比值)大于>80%;

②胸外按压的频率100~120次/min;

③成人胸外按压深度>50 mm(避免倾斜,婴幼儿和儿童的按压深度不少于胸廓前后径的1/3);

④避免过度通气(只需轻微的胸廓抬起,呼吸频率

(2)由专业人员实施的心肺复苏要做到:

① 至少使用1种方法来监测小组的复苏质量(传统指标包括胸外按压的频率、深度和胸壁回弹情况;某些新指标只能用作回顾性分析,包括CCF,除颤前、除颤中和除颤后的按压中断;某些指标当前尚不能有效获取,包括通气频率、气道压力、潮气量等;或者采用专人直接观察和指导);

② 根据实际可用的条件,至少使用1种方法来监测患者对复苏措施的生理学反应(冠脉灌注压大于20 mmHg,动脉舒张压大于25 mmHg,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大于20 mmHg,1 mmHg=0.133 kPa);

③根据患者的生理学反应持续调整心肺复苏的措施。

(3)通过以下措施,团队相互合作以达到最高质量的复苏:

①迅速开始胸外按压,尽早达到高质量的心肺复苏;

②复苏小组的领导能够纵观全局、有效指导,确保迅速和最佳的心肺复苏;

③在实施高级救治措施和转运时要确保高质量的心肺复苏。

(4)救治系统(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医院和其他专业的抢救方案)应该做到:

①建立一支高效合作又能够各司其责的团队,在整个过程中确保高质量的心肺复苏;

②获取每例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质量的数据,开展持续质量改进计划,优化今后复苏的措施;

(5)采取措施持续改进心肺复苏的质量,并结合到心肺复苏培训、复苏能力维持、回顾分析包括心肺复苏质量数据的每例心脏骤停患者的资料;

(6)建立国家级系统,标准化报告心肺复苏质量的数据。

①心肺复苏质量的评价系统应该包含在国家心肺复苏数据库中,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回顾、报告及开展相关的研究;

②美国心脏学会、相应的政府部门、器械制造商应该制定统一的工业标准,规范心肺复苏过程中所获得电子数据的报告、可相互使用的原始数据下载,用于质量改进和研究工作。

2 提高心肺复苏质量将来研究发展的方向

2.1 研究的方向

明确心肺复苏中各要素的最佳目标值(CCF,按压深度、频率、倾斜度,潮气量),及其它们各自对患者预后影响的程度;

明确患者年龄、心脏骤停的原因对最佳心肺复苏要素的影响(尤其是通气时机、通气方式);

进一步阐明心肺复苏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阐明哪些心肺复苏的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时间依赖的;

明确心肺复苏要素(尤其是CCF和按压深度)的变化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阐明心肺复苏中通气要素(时间、压力、容量相关的指标)是否影响患者的预后;

明确人类心肺复苏中血流动力学和呼气末CO2需要达到的最佳目标值;

明确在无创气道中监测呼气末CO2是否可以作为心肺复苏质量监测的可靠和有用方法;

明确除颤前心肺复苏的特征(例如按压深度、按压暂停时间)与自主循环恢复/存活的优化关系;

明确抢救者的最佳人数,以及抢救者的要素对心肺复苏质量和患者预后的影响;

进一步阐明抢救者的疲劳和体力恢复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明确工作环境、培训环境和抢救者的要素对心肺复苏质量和患者存活的影响;

探讨将心肺复苏的训练整合到高级培训课程中以及持续保持复苏水平的方法;

在系统层面明确培训的方法、时间和地点,确保最好的心肺复苏质量和患者预后;

发展全球的心肺复苏评估体系,评价和优化心肺复苏的培训、系统改进的过程。

2.2 发展的方向

规范心肺复苏质量的报告,以及将这些数据和已有的系统改进进程及登记相整合;

开发能够在心肺复苏培训和临床实际中监测心肺复苏质量的设备,并整合到已有的系统改进进程及登记工作中;

发展优化的心肺复苏质量改进进程,能够自动、可靠地报告心肺复苏的质量指标,并且具备在所有医疗卫生体系中持续监控心肺复苏质量的能力;

开发心肺复苏的反馈技术,以最佳的方式优化处理各种反馈(校正心肺复苏各要素的权重和优先次序);

开发更加可靠、经济、无创的生理监测设备,增加我们对心脏骤停的个体患者采取优化的复苏措施的能力;

开发培训设备,帮助抢救者熟练掌握心肺复苏的技能,能够随时可靠地提供高质量的心肺复苏;

开发改进的监测心肺复苏过程的机械系统,能够持续可靠地记录通气频率、潮气量、吸气压力、吸气持续时间以及充分的胸廓回弹。

(收稿日期:201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