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技术进步:银行管理的重头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技术进步:银行管理的重头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技给了人们新思维的翅膀和灵巧的工具,也使无数的银行家梦想成真。现代银行的素质更多地是以科技含量为标志,IT的进步是银行的进步,是管理层科技含量的提升,这种科技含量不仅体现在思维方式到管理方式上,更体现在市场竞争力及业务发展中。对领导者而言,谁重视了科技,谁就扭住了发展的抓手;谁驾驭了科技,谁就统帅了竞争的三军。

人才和技术使银行家梦想成真

1988年我在工行杭州市分行分管科技的时候,正逢工商银行引入首台中型计算机,当时的人们除了对它抱有一些神秘感外,并无多少好感。它纯粹是一台核算工具,运作很程式化,人更像是它的奴隶,远不及微机那样便利和高效率,投产后按岗位配备的人员甚至比原先还多;也没有中文语言,面对着英文的账务设置,你只要体会一下客户收到英文对账单时的反应,一切便可想而知了。里里外外都十分无奈。且不说机器成本高,当初落后的通信业更是坑苦了人,整天祈祷着别断了线,不少机构还在电线杆上架起了专线,把人忙得不亦乐乎。在我的记忆中,最难堪的是西部一家省级分行来杭州审计,进点时气粗如牛,要求什么账都要送上来,可当那堆积如山的英文账页准时送到后,顿时变得哑口无言。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他们有生以来从未见过如此大的业务量,一筹莫展,只能放下架子一切从头学起,效果自然大打了折扣。科技就是这样欺负外行的!它犹如一匹烈马,在优秀的骑手下跑得非常出色,而一般人却跨不上鞍。

人们更熟悉的还是微机,杭州分行在国内第一家使用汉字系统处理储蓄所账务时,人们蜂拥而至来参观,见到标准的字体被清晰地打印出来,不再需要在存折上动手写字,心里美极了,赢得了银行内外一片赞赏,外地同行也纷至沓来,似乎这才是现代化。微机程序可由本行科技人员开发,急需的项目接二连三地投产,工作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银行的管理信息化就是这样在普及中推进开来。

时过境迁,当银行业务量以每年10%~15%的速度不断上升时,大机的效率和优势便逐步体现出来,人们接受了科技的进步,继而被现代技术征服,如今甚至有点崇拜它了。1999年9月工行开始实行数据集中工程,南北两个巨型数据中心成立,开创了中国计算机应用的新纪元。这两个国际级的大型数据中心,为工商银行提供了管理信息化、经营现代化的基础平台。其后,各家大银行也相继走上这条路,大型计算机开始一代代升级,技术日趋完善,运行也越来越稳定。同时,分行的许多管理系统依然由各自的小型机维系着,大机、小机和微机的并存构成了一套完整的银行计算机服务体系,成为银行家必不可少的工具。

随着科技对业务的渗透,银行也迎来了第一批科技人员。记得1980年人民银行杭州市中支引入第一台记账机时,收罗起当时所有计算机及相近专业的毕业生,成立起有史以来第一个科技小组,虽然才区区6个人,却如同大熊猫般珍贵,标志着一支新兴科技队伍的雏形,从此银行也有了科技的名份。后来项目开发完成后,这支队伍便集中到省分行,成为分行科技的中坚。各地银行的科技队伍大体都是这样生成起步,之后便势如破竹般地成长起来,如今已浩浩荡荡,成为了“第一生产力”。

卓越的银行家总是高高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巨人就是人才和技术。如今,银行和银行家再也离不开人才和技术的支撑。每当银行创新产品和管理时,每当银行改革转型时,人们发现处处要牵手科技,从设计需求、开发软件开始,直至新产品新系统投产应用,始终离不开科技的参与。业务人员越来越技术化,管理思维越来越信息化,运行方式越来越流程化,信息科技已经渗透到业务和管理的每一个细节。IT不仅体现技术人员的业绩,更是衡量银行管理的成色,表明了人才和技术有多高,银行就有多高。

在工行软件开发中心成立十周年之际,我说:“人才和技术使银行家梦想成真。”这是银行家对科技最真实的情感。

尊重科学尊重技术

技术的风险在哪里?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技术与业务的牵手,第一是在数据运行中,第二是在新应用版本投产时。你不分管科技时,看到的总是科技折射的光辉;而一旦你分管了科技,就如同嫁给了一个冒险的男人,感受到的只有救世主般至尊的地位和人们的期望,却时时牵挂着风险,每每承受着莫名的担忧。

1996年是我永远难忘的一年,我以过分的自信,决策并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冒险和考验,从此铸就了我对技术风险刻骨铭心的体会。那一次集中联行业务的革新并不涉及过大的区域范围,却度过了万般难熬的三天,随后的成功又像多米诺骨牌倒塌般地引爆了银行联行业务的一系列改革,使工商银行案件多发的联行业务从此平静如水。到20世纪末,工商银行的联行清算业务已跃居国际领先地位。

当年的集中联行业务是在十分朴素的思维动机下进行的。方案十分简单,就是在工行杭州市分行成立“会计核算中心”,集中处理原本分散在各个支行的联行业务。可谁也没有料到当天一开门就出了事,变更科技系统远比改变组织与经营结构的难度大,新系统不能应对十几个操作员同时作业,规模一上去就瘫痪掉,造成输入的成千上万个数据一次次丢失。系统的缺陷造成交换未平,门外等待的交换员坐立不安。消息像电流般迅速传遍各个机构,人们心急如焚。技术人员不停地忙碌着,一回又一回修改完善着系统,几个新操作员在一次次重新输入又劳而无果后不禁哭了起来,我们只得商量一些临时措施处理紧急的业务事项。时间在等待中流过,记得那天晚上会计处长又一次请示是否回退,大家都沉默着,我也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难题,心里十分清楚两天清算不平预示着什么。我回顾整个方案都完整可行,也隐隐感觉到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不该动摇,应再坚持一下,我心里能承受的时间是三天。我安抚着大家,与他们一起熬夜,默默地期待着科技人员的成功。我清楚此时科技人员的压力更大,他们都两天没有合眼了,但我相信他们,因为他们说了能解决,只是需要时间完善程序解决问题。在煎熬中我们终于等到了成功,迎来了灿烂的笑容。难熬的三天使我成熟了,从那以后不再莽撞了,我懂得了科技的许多内涵。

科技需要冒险精神,因为它开创着前无古人的一步。分管科技的行长不应是技术门外汉,了解技术的规律才不会茫然,成为内行才能去除“无知者无畏”式的冒险。我想,技术总是成长于业务重压之下,人们在业务中认识技术,在冒险中孕育创新,而唯有领导者的成熟,才有技术管理的成熟,才能成为驾驭技术的主人。

中国的技术环境是世界银行业中最复杂的,不冒点险是难以成就银行市场转型与体制变革伟业的,只能硬着头皮边走边干,边学边用,每一步都成为惊险而美丽的跳跃,每一程都甄别着决策者的胆略。每一次成功只能得到即刻的愉悦,来不及释放辛劳又重压上身;每一次事故却撞击着意志,使人神经质地胆战心惊。这样描述并不过分。尽管有人越干越胆怯,但更多的人却是越干越兴奋。在技术进步中,冒险成为科技探索者一种必备的精神素质,中国银行业科技进步正是这样闯过来的,它仿佛在雪峰上攀行,尽管环境险恶,但只有攀登才能向世界证明自己的高度。尽管如此,银行家在技术管理上又同时有着审慎稳健的性格,讲求实际而绝无孤注一掷的念头,从不演绎冒险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定式。他们深知,那一组组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承载着数亿客户的财富,牵连着整个国家经济运行的神经,事关一家银行全部的命运和声誉。

科技是有别于业务的另一半世界,自有其道其术,重视科技就得顺其道、用其术。如今在重大系统投产前,我们都会组织几万个机构和十万员工参与程序压力测试。每当此时,我总能回忆起当年那三天的冒险,它给了我入门的见证,教我懂得尊重科学。

像管住钱包一样控制住

核心技术

有些国际生产商、服务商整天制造着外包的舆论(这里指那些重要技术的外包),这是他们撬动中国银行业IT外包市场的前兆。尽管理论论证外包是合理的,但现实中跨出这一步需极谨慎,它会涉及银行整个的经营风险,当三思而行。

此刻,如果有人劝告你:雇个菲佣吧,那是最高级的国际保姆,懂外语,有学历,很专业,是世界公认的佼佼者。而作为连中国保姆都挑三拣四的你,肯定会摇头摆手。为什么?你一定能给出许多最有说服力的理由:家里住进了外国人,怎么行?生活方式不同,能相处吗?不会做中国饭菜,语言又不通,怎么交流?她们工资太高了!技术外包也是同一个道理。

通常的外包理由无非有三:第一,可降低成本,外包比自己做更合算;第二,时间紧迫,借用外部的力量以求得进度;第三,技术原因,因本身缺乏专业技术能力迫不得已外包,或是认为没有必要花费精力(资金)去解决一些非核心技术问题而主动寻求外包。这些理由都有其合理性,是否成交也取决于银行与承包商之间在技术与投资上的博弈。但必须清醒一点,时下的国际承包商对中国银行业的经营方式并不了解、不熟悉,使得他们的专业水平大打了折扣;而中国的银行对外国承包商也是知之甚少,如果把核心的数据运行与业务开发外包出去风险更大,出点事就绝不是雇个保姆那么简单了,再加上高额的外包费用,银行就更得算计了。

我们应该用战略的眼光审视和思考外包,不能只听商人牟利或文人时髦的吆喝,他们都不代表银行的利益。傻子过年看邻居,我们当学习国际大银行致力于发展银行科技的做法,更何况现时外界也找不到比自己更强的服务商,外包成本更高。对于自身技术的短处,我们不得不求助于人,但又不能依赖于人,应当在过程中自强。大银行肩负着国家的金融安全,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去思考,更需要积累经验营建自己的技术基础。

事关命运的核心资源理应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这既是生存之道,也是同业竞争中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技术作为核心资源,是银行效率的基石,只有把握在内部人手里才能尽心尽力。国际大银行都拥有着比我们更为强大的技术资源和科技力量,很少听说有哪家是靠外包生存的,这是个商战常识。每家著名的大银行都自强自立,培育起自己的核心技术力量,固守着软件核心技术和数据运行管理的阵地。对一时薄弱的技术会千方百计地去弥补、完善,决不削弱、逃避,更不会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这就是在缔造核心竞争力。

外包不是幸福的玫瑰,中国的外包环境尚未形成,小心风险。悠着点,不会错。相信自己,在技术决定创新,创新决定银行命运的时代,我们走过了最困难的日子,已经奠定起坚实的基础和能力,并将充满信心地攀登更高的目标。(作者系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摘自2007年第3期《现代商业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