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解读《花非花》与《点绛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解读《花非花》与《点绛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较有影响的作曲家黄自先生的主要创作领域是声乐,其艺术歌曲《花非花》与《点绛唇·赋登楼》在中国声乐教学中产生过重要作用。文章就这两首歌曲进行音乐本体与演唱方面的解读

【关键词】黄自 《花非花》 《点绛唇·赋登楼》

黄自(1904—1938年),字今吾,江苏川沙人。1916年入北京清华学校开始学习音乐。他是我国20世纪20年代成长起来并在美国留学深造、于20世纪30年代活跃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作曲家,以自己平生所学,热情地投入到音乐创作、音乐教育等领域,培养了贺绿汀、刘雪庵、陈田鹤、江定仙等一大批音乐家,为我国20世纪30年代的专业音乐院校建设、音乐教育事业与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因此,他在中国近代音乐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

声乐是黄自先生的主要创作领域,尤其是艺术歌曲是他创作中影响较大的一个方面。这些艺术歌曲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根据中国古典诗词谱曲的艺术歌曲,其中影响较大的代表性作品有《花非花》《点绛唇·赋登楼》《南乡子》等。二是以现代诗词为蓝本而创作的艺术歌曲,其中流传甚广的作品有《玫瑰三愿》《春思曲》等。黄自的这些艺术歌曲,音乐语言通俗流畅,易懂易唱,创作风格亲切生动,平易近人,内容贴近现实生活,不仅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艺术歌曲创作的精品,而且对他的弟子及其后的一些音乐家的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笔者长期在高校从事声乐教学,接触并使用过近20年国内正式出版的各类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材,这些声乐教材大部分同时收录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如黄自、青主、赵元任、萧友梅、刘雪庵等著名作曲家的艺术歌曲,足见他们的艺术歌曲在中国声乐教学上的影响。为帮助当今声乐专业学生了解上个世纪的这些作曲家,更好地理解及准确演唱演绎他们的作品,多年来笔者一直在做一些有益的尝试——对这些作曲家及其作品进行深度解读,并先后解读了刘雪庵、赵元任的作品。本文就黄自先生的《花非花》和《点绛唇》这两首歌曲进行音乐本体与演唱方面的解读。谱例文本以高等艺术、师范院校声乐补充教材《中国声乐作品选(二)》和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声乐曲选集中国作品(一)》为蓝本。

一、音乐本体解读

1.词意与音乐

选用中国古代诗词的名称和内容进行音乐作品的创作,是黄自从事音乐创作的一种尝试。他的艺术歌曲《花非花》作于1933年,歌词选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相当有意境朦胧的同名短诗《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不几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这首情诗由一连串的比喻构成,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虽然短小,却写得空灵、淡雅、含蓄、婉约、深邃,描述隐晦而又真实,耐人寻味,于朦胧中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字里行间还充溢着一种淡淡的哀愁。黄自借鉴西方印象派音乐手法,通过温柔的行板、优美深情的旋律和新颖细致的色彩和声进行,增强了词意的幻觉和意象感,表述了中国式的诗情画意,意境超脱,婉转优美。音乐和诗意很贴切,其中多少透露了黄自的心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来去匆促,淡定从容。

《点绛唇·赋登楼》根据宋代王灼的词谱曲,作于1934年。“休惜余春!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帘卷西山雨。一掬愁心,强欲登高赋。山无数,烟波无数,不放春归去。”歌词凭借对暮春大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依恋不舍、愿春常驻的情怀,充满了一种广阔的浪漫主义气息。黄自把握住词的韵律格式,配以优美流畅、兼具西方音乐特色和民族气质的旋律与和声风格,把这首古典传统的诗作润饰得更加深切动人,旋律上下跌宕,表现出雄浑的气势,体现了黄自对诗意个性化的体验,很好地演绎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和对春色美景的眷恋之意,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炽热的追求。

2.结构与和声

《花非花》在曲式结构上采用起承转合式四句体乐段,体现我国旧体诗歌一种句间的逻辑关系,四个乐句配以四句歌词相得益彰,每一乐句都是相等的两小节。歌曲开始有两小节的引子(1至2小节),其旋律是引用了歌曲第四个乐句的旋律。之后进入充满着朦胧感的主题乐句(3至4小节),音调典雅,节奏从容;第二乐句(5至6小节)继承发展了主题乐句的音乐意境和音乐材料;第三乐句(7至8小节)则与前两乐句形成一个小转折,由低音逐渐推向高音区,展现全曲的高潮,音乐意境得到了升华,而又意犹未尽;第四乐句(9至10小节)轻折婉回,并结束全曲,给人以无限的柔美感。全曲反复一遍后在高音处结束并进入4个小节的尾声,尾声重复着第三乐句和第四乐句的旋律。歌曲词曲较好地结合采用依字创腔,犹如吟诵,婉转而轻柔,亦柔亦刚,情景交融。歌曲的旋律音调建立在我国传统的五声调式——F宫调式基础上,4/4拍子,没有运用fa、si等偏音,听起来不仅有一种中国民族神韵,而且还能感受到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情怀,体现出黄自音乐创作的独特魅力。整首歌曲的节奏不紧不松,律动从容,但有一种幽雅、深邃感;旋律线流畅,起伏不大,旋律进行以二度、三度音程为主,辅以四度以上的跳进,表达的感情深切却不缠绵。在钢琴伴奏方面,歌曲大体按照“I—VI—II—DD—V—I”的和声布局运动,和声节奏密度较宽松,尤其是右手采用分解和弦,左手在低音区弹奏旋律,从始至终非常轻盈,起伏平缓,形象平静而幽雅,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歌曲的迷离和朦胧之美。

《点绛唇·赋登楼》这首歌曲采用西洋音乐作品常用的曲式结构——复乐段。全曲共有4个大乐句,3/4拍子,前有一个6小节的引子,后一个8小节的尾声。前三个大乐句的长度均为6小节,由其间的四分休止划为两个分句;第四大乐句稍长,8小节。歌曲的旋律基调建立在D大调式上。引子材料(1至6小节)是两个构成下行模进的短句,音调源于主题的前半句,为歌曲主题的进入做了意境的渲染。弱起的主题乐句(6至11小节),前半句由简洁的三个音作五个发声点,配以松弛的节奏呈下行运动,由衷地表达内心对即将逝去的春色的惋惜之叹,随后引出节奏紧张、音调急剧上行的后半句,流露出想把春意留住的激动情绪。第二大乐句(12至17小节)的两个分句旋律作连续下行进行,节奏相对于第一大乐句却显得格外宽松,由此可见借景抒怀、对现实境遇的感叹之情在这种独特的音乐表现方式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第三大乐句(20至25小节)旋律虽然是第一大乐句主题旋律的重复,但由于词意不同,再加上其前有一个4小节的过门,这个小过门将主题前半句的音调移高了三度,似乎将第三大乐句的音乐表现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把“一掬愁心,强欲登高楼”的词意和舒畅愁怀的情绪演绎到极致。第四大乐句(26至33小节)先是呈现两个下行模进的短句,为后半句引入高潮做足了铺垫,然后音乐一气呵成,在高潮处结束,把对无限春光的留恋与感怀,以及对人生期望的胸怀,用一种饱满的情绪充分地表现出来。尾声(32至39小节)是歌曲前奏的重复与扩充,不仅是歌曲音乐意境的延续,而且前后的呼应增强了全曲的统一性,也进一步艺术地体现了对暮春景色的回味与依恋之情。和声配置方面,全曲采取“I—IV—VI—DD—K46—V7—I”的和声布局,其间还插用II、III等副三和弦和副七和弦以及重属变和弦(增六和弦),使和声变化非常细腻,和声节奏密度加大,音乐随之得到了相应的变化发展。钢琴伴奏中左手和弦配以八分音符的均分节奏连续运动,右手基本上重复着歌曲的旋律,并附加和弦音,两手结合很好地表现了歌曲的音乐形象,非常准确、细腻地刻画出内心激昂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