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沈从文与侗乡吊脚楼的一段情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沈从文与侗乡吊脚楼的一段情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走进侗乡,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民居屋舍――吊脚楼。

吊脚楼为木质结构,楼柱大都为修长挺直的杉木,屋壁是由杉木板或松木板夹装而成,有钱人家的屋壁用桐油或清漆涂漆后,黑里透红,油光锃亮,显得古色古香。屋顶均是一色青瓦白脊。

吊脚楼的挡雨檐,从横梁下挑出悬臂,置檩桷盖瓦,以遮护梁柱节点、楼板端头及其它构件不遭日晒雨淋,并起到遮阳降温作用。为使效果显著,往往一栋吊脚楼盖上数重挡雨檐,月日渐替,这是侗族民间建筑重檐迭次的构架特点。重檐民间叫披檐,是建筑构件特点,也是建筑手法。而这种手法的运用,使相似于立方体的构架得到横线条的水平划分,建筑物仿佛获得一种生机,显得轻快、活泼、简朴、流畅,且富于韵律感和节奏感。

侗民建吊脚楼一般就地取式,有三柱、五柱、七柱式,有二层、三层、甚至更多层,高一丈八尺八、二丈八尺八、最高三丈八尺八,反正不离“八”,因为“八”代表“发”,发子发孙,家发人发,发达兴旺多种含义。

吊脚楼利于防潮、通风。底层空间多用于饲养畜禽,堆放杂物。第二层宽敞明亮,布置讲究,是用于家庭议事和设宴招待客人的场所。中堂正壁均设有“神龛”,是供奉祖宗神灵的神圣地方。两侧为卧室,两侧外有走廊,作晾衣晒物用。

吊脚楼的围栏柱由廊柱子挑枋延伸衔接,柱脚不落地,从二楼往下垂,有的上未接檩,仅作围柱柱墩。有的吊脚楼依山而建,楼下柱子根据山势长短不一。本文所描述的吊脚楼是紧靠河边而建的吊脚楼群,楼柱直接立于河水之中。楼下柱子根据河床深浅不一,上面建有住房,其建筑风格也别具一格。

吊脚楼单座自身具有独特的情趣与气韵,这也决定了吊脚楼建筑群体在与自然环境的相融中,既注重意境的营造,又追求意象的升华。吊脚楼看似雷同,只要细看却并非如此。其多幢木楼的楼梯布置、楼顶形式、重檐构筑、山墙户牖等序列组合,均因地形地貌的不尽相同而千变万化。其外观形态,真可谓千姿百态,或参差错落,或如繁星点缀,令人目不暇接。

凡来侗乡芷江的游客,必须要观赏芷江古城的“龙津风雨桥”与舞 水河沿岸的“吊脚楼群”这一奇特景观。游客们会刻意来到中国内陆最大的妈祖庙――芷江天后宫这一旅游圣地,站立在天后宫的石坊前,凭栏朝东眺望,舞水河沿岸风光,芷江古镇的全景尽收眼底。无不令人心旷神怡。尤其位于龙津桥东头,依傍舞水河沿岸约有一千多米长而毗邻相连的吊脚楼更能让人产生遐想,世界著名文学大师沈从文笔下的那些船估佬和女人们,在这里一声声的吆喝,一句句的打情骂俏,仿佛就在耳边回响。

芷江沿河而上的吊脚楼群这条街便是芷江古镇的一大景观,这条街名叫索子街,始建于宋朝。街道狭窄,街面铺着整齐的青石岩板,约有一千多米长,两街旁全是有几百年历史的吊脚楼群。为明清时期竹木运输、集散加工的场所。最主要是加工棕绳索出名,因而得名于索子街。这条街下有西关渡、上有西门码头两个极为热闹的码头,也是极为重要的邮差驿站。因为旧时没有公路,水路是最为重要的交通要道,舞 水河上要航行二三十吨重的大船。从云南、贵州来的客商船和木排,由武汉、长沙等地来的客商船,无不在这两个码头弯(停靠)船。来往客人极多,这条又小又窄的索子街自然热闹非凡,加之饭馆、茶馆比比皆是,烟馆、茶楼布满每一个角落,行船人,放排佬,他们一到芷江,船一弯(停)下,便迫不及待地来到这条街上,进烟馆、花楼消遣寻乐。正因为有索子街、西门码头和西关渡这些繁荣、热闹无比的场所,各样的人物汇集在这里,各异的风土人情的存在,于是为青年沈从文创作提供了素材,成为了沈从文创作源泉的首选地。

1919年,第二次从军的沈从文随母亲举家搬迁来到芷江,投奔时任芷江县警察局长的五舅,沈从文就在警察局谋了一份差事,他的主要工作是每天抄写违警处罚条子。警察局在旧县衙门,隔墙便是典狱所(看守所)。每天傍晚,他与一巡官到典狱所清点犯人,并针对不同程度的罪犯,上镣或套枷,甚至系上横梁铁环。此后不久,警察局又接管了征收屠宰税的工作,沈从文便从事起“税官”这项工作。

当时,芷江是沅水上游一个极为重要的大码头,即西门码头。加之芷江自古以来又是官道,每天要宰杀数十头猪、牛,当时每天猪征税640文,牛征税2000文。为防止宰杀猪、牛漏税,青年时代的沈从文常常跑遍了索子街的每一个屠宰摊点。由于从事征税工作要与各式人物交往,沈从文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熟悉了不同阶层的人物,并和他们交上了朋友,尤其是那些屠户。正如沈从文自己所说:“我当时的职业,倒容易去和那些专诸、要离后人厮混。如喜欢喝一杯,差不多每一张屠桌边都可以蹲下去,受他们欢迎。想不到的是其中有一次,我正在那些脸上生有连鬓胡子,手持明晃晃尖刀,做疱丁解牛工作的壮士身边看景时,忽然看到几个假期中回家,新剪过发辫的桃源女师学生,正从街上走过。她们是芷江县大小地主的女儿,这些地主女儿的行为,从小市民看来是极其不切现实的派头,自然易成笑料。记得面前那位专诸后人,一看到她们,联想起许多关于学生的传说,竟放下屠刀哈哈大笑,我也参加了一份。不想10年后,这些读书不多但热情充沛的女孩子,大都很单纯地接受了一个信息,勇敢地投身革命的漩涡中,领受了各自命运中混有血泪的苦乐”。

1922年,沈从文在芷江最可投靠的这位警察局长因患肺病去世,随之沈从文也失去了依靠,他的生活和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也许“五四”运动的余波推到湘西,沈从文在新书报的影响下,抱着对新观念、新文化的强烈追求,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依依离开了芷江,沿着侗乡吊脚楼下的沅水,孤帆远影,穿过那茫茫无际的洞庭,只身闯入陌生的北京,开始寻求真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