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失语症 第8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失语症 第8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评委授奖辞]

语言和文字似乎开始变得苍白和多余,感官触觉又归复于最原始的状态,声音、图像和情感,都被耳朵、眼睛和心灵安静地包容。也许吧,在心脏枯涸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会陷入思维的死角,拔也拔不出来。因为,躲在里面的是在黑暗中清醒的另一半自己。当然,我们也可以告诉自己,这只是在自我压抑,在自虐而已。惟一能做的,就是去一个只有你自己知道的地方。也许我们会这样,但无关悲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这样安静缓慢的状态捕捉生命中那些琐碎缠绵的断章。于是,罗思敏在那个冬天,渐渐失语。(侯婧)

矛盾。我的确是个过于矛盾的人。最可悲的是,我对此无能为力。

我习惯在十二月做一些总结性的事情,回过头看看这一年,顺带翘首盼望一下千万里之外的未来,希望能找到一些让自己欢欣的痕迹。但我毕竟是个有些悲观的人,每一次的回顾都只能让我黯然神伤。可能是初中的时候留下的习性,改不了,我对它无可奈何。十二月来了又去,那个好脾气的圣诞老人慈祥的微笑在玻璃窗上由鲜艳变得暗黄,冷风一再吹过,去年的积雪却一直不曾融化――念旧的人心中有伤,并非不能好,并非不想好,只是再多的温暖都不够热烈,因此有意无意地让它阴魂不散。

今年的冬天没来由地温暖。我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早就裹上了几层厚重的毛衣和毛茸茸的棉袄,捂在让自己透不过气来酷似爱斯基摩装的大绒帽里头,想象自己是一头冬眠的熊,懒得动,看落叶挑过了眉尖,撞上了思念,下了一阵雪,顾自窝在某个角落轻轻微笑,仿佛时间就这么凝固。冬天的确显得过于漫长,让人几乎忘记时间的存在,一个人就这么地老天荒。

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天气好心情就好。但是常常在说完这句话之后有些失落,总是不太清楚天气好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所以我的心情很容易被别的事物左右,这也被我拿来作为现在心情不太好的理由――尽管我无可奈何地承认,今年冬天的天气的确不错,一贯的阳光和始终停留在0度以上的温度让人不由自主地温暖起来。可是有的时候,心情指数和天气不成正比。就像最近,经常莫名其妙地心情不好,彷徨,心底里有那么一块地方不和谐地空了出来,左心房留下一个洞,一直等待什么东西来填补,可是它就一直那么固执地空在了那里,虽然我确实不清楚那应该是什么。不高兴的时候不喜欢说话,头垂得很低,走路很快,不理睬别人。就这么着,我的情绪很容易被周围的人察觉,变化比常人快,也比常人明显。然后气氛一下子就尴尬起来。沉默,连自己都觉得不自在。我不想这样,只是希望能够高兴一点,让别人高兴一点,可我真的做不到。

很多时候并非不想快乐,只是怀念过久远,思念太绵长,几乎是没原因地觉得委屈,但是还是大声呼喊,宣称自己真的挺高兴,真的挺好,笑啊笑的想着多笑两下就高兴起来了。于是嘴角有笑,眼角却有泪。很讨厌自己的这种性格,矫情?或许这个词语很好。

但是我始终改不了。这让我越来越讨厌自己,陷入无尽的矛盾之中。

憋屈。周围的空气不顺畅。我只是不想要压抑。

那个谁,某次上网碰上的时候很严肃地批评我说你这个人太优柔寡断了,从来都放不开手去追逐什么,总有一天你会因此而后悔的。优柔寡断,每次说起这个词汇都让我想起李煜,那个昏君。哀怨地唱着“问君能有几多愁”的亡国之君。虽然我知道这个年代这个年纪,我实在不应该提及“愁”,按我们可爱的园丁同志说的,我们可真是蜜罐里爬出来的生物。可是生在蜜罐未必就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久闻其香而不觉香,只觉得喘不过气来,憋屈。憋屈,最近经常用到这个词汇,以前一直不知道那种感觉怎么形容,像是一团棉花堵塞在胸口,上面千万条毛虫在蠕动,把棉花一丝丝拉扯出来,可是只能够越扯越乱,于是很不舒服,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来形容,最后从一小孩子口中偶获这个词,如柯南来灵感的那一瞬间,如获至宝。

几乎是自然而然的,几个朋友间打招呼的方式由“考试了?”变成了“憋屈了?”这让我觉得很滑稽。

我爸第一次听到我说起这个词的时候一脸的愧疚,他几乎是条件反射地认为一定是学习压力太大了,太累了,活动太少了,让我快瘫痪了。所以这个人很摸不着头脑地唉声叹气,唉你也够不幸的了,真是生不逢时,我们小的时候虽说没你们这么好的硬件可是好歹还挺好玩的,整天在田埂里穿来过去的,倒也落个轻松;退一步说,你要是晚出生十年,咱国家教育系统就完善得多了,也犯不着这么拼死拼活地搞学习。这个,该怪我吧?我就胡乱点头,看他屁颠屁颠地跑出去买德芙来犒劳我,再乖乖地滚回书桌把门反锁,正而八经把MP3和杂志整出来,啃着巧克力,心安理得地“搞学习”。

谈起学习,还真是件挺复杂的事情,曾无数次看到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写的散文,除了乌烟瘴气的早恋题材就只剩下学习了。学习。学习。学习。似乎大家都喜欢在它面前摆出两副脸孔,厌恶,可是不得不逼迫自己爱上它。于是校园中就出现很多晃来晃去的人,宣称自己从来不刻苦“搞学习”,仿佛那是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当然,如果这人恰巧成绩单上的数字一直居高不下,就冒出了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其传播速度不亚于光速。有时候很纳闷,怎么书刊杂志到处都是这种文章,看到让人厌烦,后来直到自己赶老师布置的作文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的生活圈子就这么点点大,接触的除了学习也还是学习,就是想弄点什么别开生面的东西都找不着北而已。

现在我靠窗而坐,站起来背靠墙壁可以综观全班之景象,只能看到一个又一个脑袋晃来又晃去,空间狭小拥挤不堪,仍然觉得头晕晕的,憋屈了。于是我转过身去,欣赏窗外昏黄的容颜和凋落的青春。

敏感。在我的字典里,这是个十足的贬义词。

一个人如果太在乎别人,自己是会受伤的。这是今天看肥皂剧时捕捉到的一句话,突然觉得很对。我不清楚自己是否曾经因为太在乎别人而受过伤,这样的伤口我不大相信,时间总会把它们冲刷得一干二净,但对自己的敏感却是深有体会的。敏感这东西放在安徒生之类的艺术家身上是个优点,是他们创作的契机,可我注定成不了艺术家,所以这东西放我身上纯粹就一浪费,或者说,负担。

一直向往的两种女子,一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女子,想象温和的午后落地窗旁边跪坐着的持茶女子,大海一般波澜不惊,安静柔和,无人可扰,躺在自己的象牙塔里安稳度日;另一种是季莫申科类型的,雷厉风行,干净历练,女强人。我把这两种人形容给朋友听,一脸的痴迷与幻想,然后她就很泼冷水地说我看你一世都成不了那样的人了。呵,我当然知道我成不了,所以才说向往和幻想。前一种人这个社会恐怕少见了,除了修道院估计世界上也找不出几个来。后一种人,需要的刚强和果断远不是我所能达到的。虽然我一直坚持我绝对是个理性的人,可是敏感的天性又让我与身处的环境如此格格不入。有时候觉得很痛苦,这样的性格的确不够干脆,要么理性一如钢铁,我会享受像假小子一般的生活,要么敏感脆弱一如林妹妹,感性而小鸟依人,可我偏偏夹杂在正中间,像那个老套的笑话,体育老师说男同学站在我的左手边,女同学站在我的右手边,然后他自己愣在了中间。所以每每我很冷静地分析完做某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它的影响甚至优缺点,别人都觉得我会把这事情做得极其完善,可就这个时候裹在身上的刺开始凸显它们的本性,张牙舞爪地向他人叫嚣,一旦有人触碰到它们疼痛的只能是自己。因此就经常把好好的一件事情搞杂,即使我真的不是故意的。

有时候过于敏感,下意识把一个人的缺点无限放大,只要嗅到一点点不友好的气息就马上退避三舍,跳到看不清楚自己的地方,想当然地在心底划一条白色的线,隔膜开来。这样做导致的坏结果是,孤独。

混沌。你要我找一个词语形容近几个月的生活,于是我想到了这个词,于是我只想到了这个词。

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确是处于混沌状态的,当然这个范围很广,当我找不到一个怎样的词语来形容自己的生活时就用这个词,一直固执地认为生活这种东西显然是只能用几个很鲜艳很明显的词语来形容的,比如说,快乐,或者不快乐。一旦找不到这么简单的词汇,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混沌了。

有一些很古老的转变让我惴惴不安。尽管这转变已经远离一光年。我不得不承认我是个过于念旧的人,太不能融入新的环境和生活,最终的沉默往往需要付出极其冗长的时间作为代价。有人说,中国人和美国人最大的区别就是在朋友圈子里体现出来的,美国人喜欢隔岸观火,确定这个人合自己的口味再去试图接近,而中国人喜欢先搅成一团,都熟悉了之后再抉择,这跟吃饭没什么两样。所以美国人的问题常常突出表现为孤独,而中国人,则是理不清楚头绪。这个时候我就想我该是哪一种人,后来悲哀地发现这两种问题我都有。烟花蒙混了我的眼睛,或者大雪掩埋了我的心灵,居然在茫茫人群中感觉到寂寞。

不知因什么原因而觉得累,学习这东西反正永远都不会让我觉得疲倦的,但总有些事情使我心力交瘁,慢慢变得懒惰,以至于不喜欢开口说话。交流总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前一段时间听到羊毛衫的一首歌,我不得不说我被它迷住了,这歌在我MP3里一直躺到现在,喜欢那种低沉却带磁性的女声,还有,找不到交流渠道的茫然。

张开嘴,可是说不出话,我是个插着翅膀的胆小鬼,有着无际的幻想却从不敢放手去追。

失语,我患了失语症。生活一片空白,脑袋中的词语,只剩几

个。

参赛文章观点

失语。

这篇文章是很久以前写的,但即使是现在看到这个词汇,心中还是忍不住有一阵小小的悸动。

那段时间莫名其妙地发现找不到辞藻来形容自己的生活,捧着字典无论如何都翻不到的词语却成为心魔――生命里少了一些什么,尽管我并不清楚它的意义,却也开始不由自主地慌张。我期待着什么?恐惧着什么?缅怀着什么?涌到胸口蹦至舌间的一点火星,刹那间又完全地熄灭下去。到头来,还是不理解。

需要一点东西来使仓促不及的自己平静下来,于是就有了这篇《失语症》。其实处在烦躁或者混沌时期的人若迫使自己在电脑面前敲击键盘是需要一点点勇气的,可是,于我这种木讷安宁的人而言,找不到其他的办法来诉说自己的恐慌,所以希望写文字的自己能沉淀出生活的美好,也希望看文字的你能够懂得当时我的心意。

现在的自己偶尔还是会怀念,会回首,会慌张,但“高三预备生”的头衔似乎已让我意识到该怎么做,如何限制回忆的时间,如何回味青春的美好,如何不辜负这灿烂的年华。

愿你也能懂得,如何去读懂青春这本太仓促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