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做语文课堂“五味”调剂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做语文课堂“五味”调剂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教师运用新理念、新知识、新视野去直面课改的新形势,就要激活教学,教活学生,。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增添趣味;使教学饱含真情味;使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融入生活味;在教学中点缀些艺术味;在教学中多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使教学富有韵味,从而把语文课上得多滋多味。

关键词:趣味 情味 生活味 艺术味 韵味

每当和学生交流,同学们往往会说:“老师,您这堂课真有味道,听起来真过瘾。”确实,学生喜欢有味道的课。而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要使课堂有滋有味,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新理念、新知识、新视野去直面课改的新形势,激活教学,教活学生。而我认为,语文课要上得有“味道”,就得灵活运用多种手段,使教学充满趣味;就得巧妙运用情感熏陶,使教学饱含情味,就得贴近学生生活,使教学融入生活味;就得调动学生感官,使教学中点缀些艺术味;就得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使教学富有韵味。

一、增添兴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课堂生命的所在。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从而收到实效。因而课堂上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贯穿于教学始终,不断激发、巩固和升华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如, 如学生在学习说明文时,由于课文知识性强,所以不仅学生,就连教师也感到枯燥无味,而这时,如果增添些趣味,学生学习激情同样会高涨,如在教《死海不死》时,如果纯粹地分析内容,了解道理,则学生会兴趣索然,我改变了以往的方法,上课时先让学生做一个实验,即拿一个鸡蛋分别放入清水和盐水中,然后观察现象,并要求学生探讨不同现象产生的原因,这样,学生个个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看法,课文阐述的道理不讲也明白了。原本单调、沉闷、平淡抽象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具体形象,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教师运用幽默的语言,创设情境、开展各类活动、引入现代教学手段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只要我们多方面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就会使课堂充满趣味,洋溢着生机和灵气。

二、饱含真情味

不少教师在上课时就教学内容的完成和自身专业知识的储备来说无可挑剔,但课堂气氛好似一潭死水。生性活泼、想像满怀、情感丰富的学生,在教师的教学专制中,主体性被扼杀,被教师牵着鼻子痛苦地在知识的沙漠里中跋涉。究其原因,一方面与教师的“一言堂”“传声筒”“搬运工”的教法有关,另一方面却是教师缺乏人情味所致。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学生本身就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语文教学要实现其教学目的和任务,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素养,就不能忽视情感因素。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有过这样的诗句:“功战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用自己的情感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使学生为之所动,从而转化为听课的热情,这是获取教学理想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一些优秀教师饱含情味的讲课,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在导入新课时,教师积极营造一种以情夺心、为之一惊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励学生“我要学”的学习情趣。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动情、引情,学生入情、抒情,师生共同围绕每堂课的重点、难点、疑点,充分发挥情感的信号功能、调节功能和强化功能,对重点问题突出讲,对难点问题剥开议,对疑点问题展开争,对焦点问题及时评,对一般问题精要析,并且适时引入优美的诗歌、抒情的歌曲、情趣横生的故事、富有哲理的谚语等,努力创造一种情意盎然、欢快愉悦的教学情境。

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导语,情意盎然的教学过程,而且还应有情味袅袅,如咀甘果的“收尾”,课结束,但情犹存。例如,在讲授《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一课时,在师生共同列举了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后,课将结束,我趁势转入抒情,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没有理想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追求真理的青春是没有光彩的青春。在那江河破碎的年代,正是无数革命先烈用满腔的热血点燃了理想的火把,才照亮了这个天空,照亮了这片热土,拯救了这个民族!”这节课,通过精心设计了独具情意的终课之曲,以情语摄魂,让学生执卷留恋,使这节课锦上添花。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没有情感的课堂教学是一杯水,而融进了情味后,奔流的则是鲜红的血液,它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情感的共鸣。

三、融入生活味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等观点。确实,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增加课堂的生活味:

1、教学内容的生活味

照本宣科,缺乏生活味的教学,往往会使学生觉得学习过程是机械死板的,鲜活的内容被教条化,课堂也就变得乏味无力了。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运用到教学中的话,则可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中不知不觉地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例如,我在讲到对联知识时,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人家门上张贴的对联,然后小组交流,进而引导明确对联的有关知识。又如在讲到“广告多棱镜”这一内容时,通过让学生把平时所看到的广告语引入到课堂,如“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白天吃白片,不瞌睡;晚上吃黑片,睡得香”等。引导学生展开具体的讨论,分析其优劣,使学生明白广告语的特点和要求。这样,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关联,学生感到书本的理论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知识,学习热情自然高涨了。

2、教学情境的生活味

教育家杜威指出:“为了激活学生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和教学实际的需要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设计一些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把生活化的情境在课堂上展示出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我在上《秃鹰之死》一课时,在学习相关内容后,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们的镇中河河水污浊,并有很多死鱼死虾,如果你是一名小记者,想就该问题去采访环保部门领导,你会如何提问?然后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同学们评议谈看法。这样,把生活中的情境在课上展示出来,既使学生从中明白造成污染的原因,以及该如何去保护环境的道理,又活跃了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当然,不同的课堂应灵活机动,但只要我们能从生活出发,学生就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走近课本,走进教学的内容,从而取得师生双赢。

四、点缀艺术味

俄国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一千次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美使知觉更加敏锐,唤醒创造性的思维。”课堂教学带给学生的应是享受,是欢愉,是精神的升华。课堂上教师向学生传递着知识和感情的信息,要让学生从心底呼唤出“美的意境与情感的共鸣”,引导学生进入欣赏、想象和再创造的无穷乐趣中去。因此,在教学中应适当点缀一点艺术味,把诗词、音乐、绘画、课本剧等艺术形式引入课堂,学生一边学习知识,一边欣赏美,感悟美,从而享受愉悦的审美体验。

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我先让学生欣赏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然后教学生唱,最后在歌声中去品味诗意、诗情。这样,学生个个神彩飞扬,既学会了一首歌,又理解了诗词的内涵。又如在教《春》这一课时,我先伴乐朗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在纸上描绘出一幅画,并给画写上标题,再全班交流。在理解了文章内容和感情的基础上,最后让学生根据课文,用《春天在哪里》这首歌的旋律,编上新的歌词即兴演唱,学生的兴致异常的高涨。这样,通过引入音乐、绘画的艺术元素,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本知识,还训练了音乐、绘画的技巧,提高了能力。同时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并在展示中欣赏美、感悟美,充满了审美愉悦。

五、渗透出韵味

法国作家梅里美曾说,作诗只能说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读者自己去补充,从而品味创作之乐,品尝到诗的真味。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教师讲课时应多留几分给学生自己去补充、创造。这就要求每位教师改变传统观念,课堂教学不应讲通讲透,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留足学生思考的余地,让学生自奋其力,自得其果。从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以往老师在教古文时,往往惟恐学生不能理解文意,甚至认为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还不如自己直接告诉他们如何翻译省时间,于是就把教材上的知识要点全盘讲解。这虽然看起来节省了时间,其实越俎代庖,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如果我们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相信学生,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往往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在上《桃花源记》时,让学生自主解决字词的意思,真正不会的小组讨论,质疑解决。在讨论文章的思想内容时,我设置了以下两个问题:桃源中人为何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假如桃源中人知道了当今社会情况,他们会不会出来?这两个问题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思维和创造的空间,学生个个畅所欲言。虽然教师不需要讲多少话,但是问题有效的解决了,而且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教学者能根据新课标要求灵活改变,把趣味、情味、生活味、艺术味相融合,课堂就会更富有韵味,而学生学起来也就更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