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设计观察记录表 提高观察能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设计观察记录表 提高观察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是《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的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那么如何把握个别差异,怎样有效地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呢?我们认为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只有善于观察幼儿,才能把握幼儿的个别差异,才能有的放矢地去促进幼儿发展。为此,我园专门进行一次课例研究,并把课例研究主题确立为:关注活动中每一名幼儿的策略探索。我们是以数学和语言教育活动为载体来展开研究的,经历了四轮的研究。下面,我仅就如何设计适宜的观察记录表这一部分研究过程与大家分享。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设计的观察记录套表是基于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学科特点的。学科领域不同,观察目的不同,观察表也会有所不同。

按照课例研究的程序,为了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我们决定先让教师亲自经历完整的设计过程,然后通过实践去发现问题、调整方案。

通过实践运用,我们发现教师们第一次设计的观察记录表内容繁琐。教师总希望能记录更多的观察内容,能为分析幼儿的行为提供更多的信息,但使用起来并不方便,不能关注到活动中的每一名幼儿。经过研讨和实践运用,教师们才逐渐意识到,观察记录表的设计必须有效地服务于观察的目的。于是,教师进行了第二次设计。

教师第二次设计的观察记录表增加了可以汇总随堂观察记录中的主要信息的统计表,丰富了记录类型。在研讨时我们发现,教师虽然设计了两张记录表,但依然无法实现对活动中每一个幼儿的高度关注。问题出在哪里呢?通过研讨,我们进一步意识到,只有针对不同教学环节的特点去设计观察记录表,才能及时捕捉幼儿在活动中的有效信息。例如,在幼儿数学教学活动中有操作性的环节、有师幼互动的环节等。于是,我们对观察记录表再次进行了调整。

我们根据活动计划及活动环节特点,设计了两种随堂观察记录表:在师幼互动环节采用开放式记录;在幼儿操作环节采用半开放式记录。在随堂观察记录后,则采用统计表汇总观察记录的信息。这次,教师设计的观察记录表已经趋于简便,内容也逐渐指向观察目标,最终形成了幼儿园数学活动观察套表。

一、了解活动中幼儿具体情况的记录表(幼儿使用)

教师可从表1的“幼儿使用的自然测量工具”一栏的记录中了解到幼儿是否知道并能使用自然测量工具;可从“序列”一栏的记录中了解到幼儿对自然测量工具的运用是唯一的还是多样的,从而了解幼儿是否积极参与活动;可从“测量发现”一栏的记录中得知幼儿在自然测量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例如不会使用测量工具、不明确测量标准或测量方法等,为后面的个别指导提供依据。

二、随堂观察记录套表

1.师幼互动情况记录表

表2中“环节”一栏可帮助教师明确记录的关键内容,对于过程中与观察目的不太相干的其他内容可以忽略不计。“教师提问和策略”一栏应突出记录的重点,对于“幼儿表现”应作比较具体的记录,以便后续的分析。

2.幼儿操作观察记录表

上述的开放式记录表可以较为客观、详实地记录师幼互动的情形,但是缺乏幼儿在活动操作中的具体行为表现以及对幼儿原有测量经验的体现。因此我们设计了表3以补充。

“幼儿姓名”一栏体现出教师对活动中每个幼儿的关注。“所选测量工具”的“名称”一栏可以使教师了解到幼儿有关自然测量工具的原有经验和运用情况,以及本次参与活动的状态。此指标与幼儿个人记录的操作记录可以互相印证。“适宜否”一栏便于教师即时作出评价。此指标中的内容主要应用在活动后的统计表中。“方法”一栏中可即时记录幼儿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判断幼儿操作中存在的是工具选择的问题还是测量方法的问题。“教师指导策略”一栏可体现教师是否指导幼儿的操作,以及指导的策略和次数,以判断师幼互动的作用。“幼儿的调整”一栏是配合“教师指导策略”栏的,反映教师的介入指导是否落实到了幼儿的操作学习中,幼儿的经验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

三、活动后的统计表

表4是活动后的统计表,“参与兴趣”的记录统计来自“幼儿自然测量活动”记录和“师幼互动记录”中“幼儿表现”的记录,以及“幼儿操作观察记录”中“所选测量工具”的记录。“能否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的记录统计来自“幼儿自然测量活动”记录和“幼儿操作观察记录”中“所选测量工具”的记录以及“教师指导策略”的记录。“能否进行科学的测量”的记录统计来自“幼儿自然测量活动”记录和“幼儿操作观察记录”中“方法”记录以及“幼儿的调整”的记录。“能否记录测量结果”的记录统计来自“幼儿自然测量活动”记录和“幼儿操作观察记录”中的“方法——问题”的记录。“教师”的记录统计来自“师幼互动情况记录”中的记录,以及“幼儿操作观察记录”中的“教师指导策略”的记录。

统计表中的信息为教师今后设计教育活动,了解教育行为是否适宜,关注幼儿的方法是否适宜提供了依据,也为管理者科学、客观地了解教师教育水平、专业能力提供了依据,为教师提供个别化支持、引导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