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李世雄:吃“薄饼”与“五项全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李世雄:吃“薄饼”与“五项全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和世雄已有二十几年的交情,80年代初我们一起在厦大组织学生摄影活动,毕业后共同组织“厦门大学影友圈”、“自由神摄影创作群”,共同创办《厦大影友通讯》、举办“5个1”(香港)影展,对他应该说是很了解的。1988年我从北京调回厦门工作,和他面对面接触的机会更多了。但是,我每见一回面他总是要让我吃惊一回,我反而感到越来越不认识他了。

他在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当老师,满可以高枕无忧逍遥度日,但他不甘寂寞,1992年他和夫人一道撑起一个影楼。我担心读书人做生意不得要领,店可能开不了多久。可是没想到过了两年他的影楼从一个小犄角旮旯换到一个宽敞的地方,1995年还获得了“全国百佳明星影楼”称号和“中国最佳摄影师金奖”。再过两年又搬到一个更大、门面更气派的临街店面,影楼也更名为“厦门市启明星摄影中心”,业务范围更广泛。前不久启明星又顶下紧邻的几百平方米的店面,装饰成在福建省内首屈一指的多功能立体摄影棚。

当我看到报上的大字标题《我们的好老师李世雄》,我知道他的本职工作也是成功的 。教书育人和经商办实业占去他很多时间,可是,他的摄影创作和理论研究却成果颇丰。早些年他也多次在全国性的摄影大赛中得过大奖,但近十年来他已不参加各种摄影比赛,而乐于自己的个性化运作。他的三次个展都被电视台拍成专题艺术片播出,每年他寄出的贺岁品都印有他的新作,如去年的大型年历《灵象系列》,今年的年历图册《人象系列・ 两极之近》等。都知道做生意和做学问很难兼顾,可他在公司发展的同时也勤于著书立说,已完成的专著有《图说人物摄影》、《摄影技艺手册》、《业余摄像技艺图解》、《艺术人像摄影》、《旅行摄影》等以及《论纪实摄影的传播学特征》、《“瞬间变数”――摄影构成的即时标记》等重要论文,前不久参加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新闻摄影学概论》编写小组,最近又参加主编一本全国最厚的摄影论文集《光影思维》。他的论著数量虽不算多,但总会闪现一些新鲜有理的观点和提法,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如摄影审美的“平行对应说”(见《论摄影艺术的审美特性》一文)、摄影功能的“渠道说”(见《论纪实摄影的传播学特征》一文)、摄影题材的“五象说”(人象、物象、景象、灵象、意象,见《旅行摄影》一书)、摄影构成的“瞬间变数说”(见《光影思维》一书)、摄影空间的“折叠透视说”(见《摄影技艺手册》一书)等等,都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李世雄在摄影界属于活动领域最广的那一类,在摄影组织方面,他是厦门市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福建青年摄影协会副会长、福建省艺术摄影协会副会长,1995年初成为世界华人摄影学会最年轻的创会会员,1998年春又获得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优秀会员”称号,同年秋获厦门市“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和厦门市“特区建设青年突击手”称号。在学术界,他和各摄影流派的个性极强的代表人物都有良好的私交。在摄影商业界、柯达、佳能等著名品牌的地区活动都喜欢请世雄出面,用他跨领域的影响力来沟通商与艺的关系。就是朋友的一些私事,只要求到他头上,他也乐于相助。于是有人给他一个“五项全能”的封号(摄影教育、摄影创作、摄影理论、摄影组织、摄影商务)。

认识李世雄的朋友都知道,他是个不显山不露水的人,外表总是一副散淡随意的样子,这似乎与他取得的“五项全能”成就很不相称,但我从他吃薄饼的一个细节上看出其中的道理。

薄饼是厦门清明前后民间一种特色小吃,说是小吃内容却很丰富,主料有海鲜、肉类和时令蔬菜等十几种,各色主料切细炒熟后,再入锅和炒;另外还有一些辅料,如细如发丝的海带,还有芫荽,花生酥,辣椒酱等。吃时取一张摊得很薄的面饼皮,舒展于圆盘内,舀入适量的菜料,配合各色辅料,卷起包成长枕头状即可食用。

农历的三月初三,厦门叫它“三月节”,在此期间民间有包薄饼的风俗。此风俗之由来我不甚了了,按我母亲的说法,一年中这季节蔬菜品种最多,薄饼包起来有内容,好吃。我母亲会做薄饼,每逢这个时节,我常邀请朋友来我家品尝。今年三月节中午我邀请了李世雄到我家吃薄饼。

吃薄饼说起来很简单,它无非就是用饼皮将菜料包裹起来,双手托着吃就是了。我已经吃了三十几年,过去并不曾发现有什么问题。但这次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我每吃完一包后满手油腻,而世雄吃完后双手干干净净,一点油腻都不沾, 对此我很诧异。我探问其详,他说,薄饼经过几番炒制后油性很大,如果不小心处理,肯定要弄得一手是油,但这小心不是在吃的时候,而是在包的时候就要注意。你们看这些辅料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们各有用途,海苔和花生酥是干的,用它们辅底可有吸油的作用,主料要置于它们之上,最后把辣椒酱涂在饼皮边缘,可起沾合剂的作用,这样包裹起来后管叫它服服贴贴,干干爽爽。我试了一下果然不错,没想到这个看似简单的事情还有这么多学问。

从这件小事上可让我看到世雄每做一件事都很认真用心,巧于安排但又不露痕迹。我又想起另一件事,也可以佐证世雄用心之专之细。前不久有人约我写一篇回忆当年参与组织“厦大影友圈”的文章,我待要动笔时,才发现资料残缺不全,难于成篇。最后还是世雄提供了完整的资料,在他那里,《厦大影友通讯》从第一期到最后一期,一页不缺地保存了下来。我们“5个1”在香港展览时,香港各报的报道文章,他也都一篇不漏地分类整理,让我叹为观止。没有这种严谨的功力垫底,要在思维方式迥然不同的领域中伸展手脚,是难于想象的。

关于李世雄我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是友人孙伟的一段话最传神:“忙碌的李世雄总是一身轻松的模样出现在摄影界的重大活动场所,然后又悄悄消失在朋友圈中”。可不是吗?

李世雄自述

年龄:42岁

职务:大学教师

何时步入摄影行业的

父亲是市报摄影记者和市摄影协会主席,从小对摄影这一行比较熟悉,但只愿业余爱好,不想去接父亲的班。1980年开始拍一些大学生活的照片在报上发表,同时参与厦大学生摄影活动,所“创作”的照片在八十年代初的大学影展中颇受赞赏,似乎也从中发现了自己引人注目的“特长”,从此进入了摄影爱好者的行列。

何时明确自己创作方向

八十年代初,中国文艺界出现解冻后的百花齐放局面,但因长期封闭,创作思想普遍僵化,摄影界孤陋寡闻,保守更盛。当时界内媒体小心谨慎,对新思潮把握不定,总是压一压再说,以至激发了一些“热血青年”的逆反呼声,我们的《厦大影友通讯》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虽然它只是一份复印的内部通讯,但因可畅所欲言,很快引起界内新派人物的注意,并被誉为中国民间摄影的“先锋刊物”。这期间,我作为一位物质条件极差的业余爱好者,也偶尔用摄影的方式构制出一些思想性哲理性较强的寓意影像,后来被称为那个时期中国摄影象征主义风格的一个代表,特别是1985年底我完成的论文《论摄影艺术的审美特性》,提出了“距离

错位(平行对应)”的摄影艺术审美特性理论,被评论家认为是中国“现代派”摄影理论的四种代表学说之一。

经历过几个创作平台

实际上我一直没有任何“创作计划”,我属于那种战略上随心所欲,战术上严谨认真的人,摄影创作对我来说还是业余爱好,没有什么压力,摄影领域可以走的路很多,我不会围着难题团团转。许多影友因为创作中的难题而逐渐对摄影失去热情,而我是用转换目标的方法来解决这种危机。进入九十年代,现代艺术思潮已没有公开的阻力,无论是否接受,大家都能容忍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只是摄影界还是信息闭塞,学术气氛先天不足。经济大潮的冲击更是淹没了微弱的学术呼声。此时众多摄影精英兵分三路:部分出国深造,寻求摄影给养的强力充饥;部分下海经商,渴望以商养艺的潇洒自如;部分坚守本位,撑起界内各级“大腕”的行头。我留守于偏僻的厦门,逍遥自在,既执着于学术与教学的本职,也应变于经济基础的积累,还无法推却对社会文化发展的责任而从事摄影组织活动和义务摄影教育,对影像生产(俗称“创作”)的动机也由虚变实,对摄影功能的注意已由审美转到传播。

如果要提自己每一阶段的“代表作”,那么八十年代的哲理与象征的风格之后,九十年代初的“负像系列”以装饰画风格率先进入家庭装饰商品画市场;九十年代中的“灵象系列”将目光移至角落去挖掘人类精神产物的内在力量与外在美感的统一;九十年代末的“人象系列”运用数码影像组合时空的能力将人生百态的两极拉近以体验后现代艺术方式游戏影像的本质。

当前创作的新想法

还是顺其自然、随心所欲、偶然得之。创作无法计划,有计划的是工作。当前计划的工作是继续编写“图说论文式”摄影丛书,同时和友人一起拍摄出版几本福建民俗的小图册。

对摄影界当前创作状况的看法

摄影界当前创作状况的进步是自由供稿人的增加,按自己的选题自觉主动去拍照的人越来越多。不足的是各级摄影比赛学术不足荣誉过头,一方面容易误导业余爱好者的创作方向,另一方面又不能吸引有个性的职业摄影家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