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学习策略是对学习者而言的一系列有意识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是提高教学效益重要的一环,同时认真研究学习策略也是做到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性基础。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策略主要有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和程序性知识的认知策略。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改革;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学习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应该学会确定目标、制定计划、选择策略和调节进程等方面的技巧,这些技巧是学习的自我调节策略。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策略主要有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和程序性知识的认知策略。

一、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

陈述性知识又称语义性知识或言语信息,它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这种知识的本质是外界输入的信息在人的大脑中形成命题(或意义)的网络。由于这些意义的网络经过了严密的编码,人们需要利用时,可以有意识地提取出来。陈述性知识在中小学生所学各门学科中都占重要位置,因此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更具有广泛的意义。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中又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一)复述策略

所谓复述,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或者举出具体的事例,来表述教师所讲授或阅读的内容。复述的功能:一是使输入的信息保存在短时记忆中;二是使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复述主要有两种等级和水平,第一级是单纯重复的复述,称为机械性复述。他能使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但却难于形成长时记忆。复述的第二级水平是通过对材料进行某种形式的分析、比较、组织、归类,或通过思考理解内容的意义和联系,写成提纲或组成文章,或利用想象描绘复述,称为精心复述,也叫整合性复述。它的作用是使记忆材料转变为长时记忆。整合复述比机械复述效果好。

(二)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能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存贮到长时记忆中去,它是通过在所学各项信息之间建立联系来实现的。所谓精细加工,就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合理化。

一般的精细加工的策略有许多种,它们有时被人称之为记忆术。对于一般的学习,记忆术是一种有用的精细加工技术,它能在新材料和视觉想象或语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这就是说记忆术的基础或者是利用视觉表象,或者是寻找语义之间的联系。在记忆名词、种类、系列或项目组等信息时,记忆术非常有用。如一些顺口溜等等,在学习北印度洋季风性洋流时,一学生突然冒出一句“冬东反,夏顺”,意即冬天吹东北风,洋流流向为反时针,夏季为顺时针。五个字,将该知识点的关键字一网打尽,效果不错。

(三)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指对学习材料按照不同方式归纳、排队、分门别类,建立媒介联系,学习材料经过组织加工使学习材料成系统有序的知识,它比杂乱无章的材料易于掌握,并能扩大记忆容量,在记忆后能够及时提取的一种方法。组织策略,使我们尽可能深入地对学习材料进行加工,尤其是分析记忆材料的意义时,其加工理解程度较深,故记忆效果明显。组织策略的具体方法有许多种,较常见的是“组块化”和归类。所谓“组块化”是指把一些独立的信息合拼成一个整体,使大量信息具有整体功能。例如,《百家姓》是四个字为一个群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把825个单姓和66个复姓以四个字为一组,组成271个组块,又有韵律,念起来琅琅上口,就很容易记住。研究表明,在记忆彼此意义上无关联的记忆材料时,组块化可以显著提高记忆成绩,并且,任何人都在训练后容易做到。

可以认为,记忆能力的增进,就是组织的结果。因为学生可以用各类别的标题作为提取的线索,从而减少回忆时的负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对信息进行分类,以提高他们的记忆能力。在教复杂概念时,教师不仅要有序地组织材料,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清楚这个组织的框架。同样,复杂的信息如果是以组织的形式,尤其是以金字塔的形式呈现的,那么人们就会较容易学习和记住这些信息。某一领域的专家的一个特征,就在于在他的长时记忆中拥有一个组织良好的知识网络。这种网络使得专家能很有效地在短时记忆中管理材料,能很快在长时记忆中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组织策略的另一具体方法是归类。如果你在记忆某一组词时,能将这组词归入某几个类别,而不是机械记忆一组相互无关联的单词,记忆效果会好一些。曼特勒认为,记忆一系列单词材料时,将所有单词归纳为七个为一类(或七个概念为一个范畴)是最佳归类数。

二、程序性知识的认知策略

陈述性知识及其认知策略,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学校学习的一个主要的方面。在课堂里,我们更重要的任务是使学生学会程序性知识及其认知策略。这种策略的掌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基础。

程序性知识是由概念和规则构成的操作程序,是关于如何做某件事的知识。要知道如何做某件事,不仅要知道过程的每一步,而且还要知道采取每一步的条件。程序性知识因此可以被认为是由“如果……那么……”程序条件组成的,形式是:如果满足某个条件,那么就要采取某个行动。例如分数除法中有这样一个过程:如果除以一个分数,那么倒置分数进行乘法。在一个简单的过程中可能只有一个“如果……那么……”,但在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这样的步子,这些条件可能连接在一起,上一步的结果可能成了下一步的条件。一个复杂的除法就是这样一个条件的链。程序性知识又可分为模式再认知识和动作系列知识两种形式。

(一)模式再认知识

模式是由若干元素集合在一起组成的一种结构,如物体、图像、语言、文字或人物的脸。模式再认知识就是对刺激的模式进行再认和分类的能力,模式再认知识的一个重要的例子是识别某个概念的一个新事例。比如,再认鲸鱼属于哺乳动物。模式再认知识的第二个重要的例子就是识别符合某个行为的条件或符合应用某个规则的条件,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什么时候“倒置分数后相乘”。

模式再认过程同获得概念的过程相似,是通过概括和分化过程获得的。比如,学生已经学过的“凡生命体必须完成生命过程:获取食物、呼吸、排泄、分泌、生长、反应、繁殖、运动,”这一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现在,学生要利用这一知识注意生命的这八个过程,表示这一过程的条件是:“如果一个客体执行了所有这八个生命过程,那么它就是活的。”教师可以用诸如鱼、哺乳动物、植物等生命体作不同的例子,促进概括;还可以列举反例,如水晶石虽也存在促进分化、进行生长的过程,但不实现运动、呼吸和反应等其他生命过程。

(二)动作系列知识

第二种程序性知识是动作系列知识。动作系列是为了达到某个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或认知动作,减法中的借位就是一个例子。动作系列首先是当作构成某个过程的一系列步子来学习的,学习者必须有意识地执行每一步,一次执行一步,直到过程完成。例如,学生学习多位数减法,首先,将被减数和减数依低位依次对齐;第二,被减数由低位到高位依次减去减数;第三,被减的数若不够减,就向上一位数借位;第四,列出结果。开始,每一步都要有意识地想着去做,这样速度很慢。但是随着练习,这一过程就会几乎变成自动化,学生不假思索地就可完成这一过程。自动化地执行某个动作系列的一个好处是腾出工作记忆去完成其他任务。但也可能带来错误,这就是定势效应,这种定势效应会妨碍处理重要的信息。比如,从单位骑车回家,忘了到某个商店买东西,这是因为从单位骑车回家这一动作系列一旦启动,就很难中断。因此,在教动作系列时,教师要小心避免定势效应带来的负面效应。最简单的矫正方法就是只对那些不容易变化或用得比较频繁的过程实现自动化,这样,速度高才有价值。因此,基本的学业技能如阅读、操作计算机、书写等过程就要达到自动化水平。在阅读过程中,当字词的识别、解码等达到自动化后,才能空出工作记忆去完成理解等任务。

人们都有这个体会,学习某个过程刚开始时似乎很难,但随着不断地练习,看起来却越来越容易了。但是,好的动作来自好的练习,对过程的不正确的练习,只会导致这一过程的不正确的执行。因此,在练习中反馈是必不可少的,并且不仅要找出反应的对错,而且要纠正错误。

尽管我们分别讨论了模式再认和动作系列过程,但实际上很少将它们截然分开。正确运用一个动作系列离不开对动作条件的再认,再认条件就是一个模式再认的过程。

同样,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也是相互作用的,陈述性知识通常提供程序所需的材料,理解符合某个过程的条件需要陈述性知识。在前面的例子中,学生必须理解“除数”、“倒置”和“÷”的意义才能成功地执行这一过程,再如,学生做一个化学实验(程序性知识),他必须知道各种药品的信息(陈述性知识)。

以上仅从几个侧面探讨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策略,需要说明的是,教学策略具有动态生成性、选择性、综合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等特点,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的实际、学校的条件等因素,精心选择设计适宜的,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课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作者单位:廊坊食品工程学校,河北 廊坊 06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