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巧引生活资源,激发真实情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巧引生活资源,激发真实情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道德知识能否内化为道德观念,能否升华为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他们情感的投入程度。而情感体验是一个精细的、独特的精神过程,因此要特别关注学生心理过程的质量,关注审美感知是否充分,关注情感体验是否深刻。教师如何引入这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素材,如何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深刻,这都需要每一位品德教师能够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和经验,巧妙地在品德课堂上渗透生活素材,激发学生情感,让课堂充满馨香,让目标有效达成。

一、巧留空间,反思自身行为感情

中国画中有一种技术叫“留白”, 指的是在画面布局上留下一片空白,给看者一个思考的空间、一个回味的空间。有些时候我们的品德课堂同样可以“留白”,当学生在课堂中接受一定的道德观教育后,便及时引入平日里学生一些跟正确道德观相悖的不恰当行为或思想,然后巧留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在空间里对自己生活中的行为和思想进行自我反思,以此也创设了一个营造情感的空间,使课堂教学产生更强大的张力。这巧留空间既能巧妙地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教育,也更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案例1: 那天上课铃还未响,我们五年级(1)班的学生已经乱成一团,说发生了爆炸性新闻:有人拉屎在裤子上了!我连忙跑去一看,原来是小莎!她本来就智力低下,又不善于跟任课老师交流,原先在低年级的时候就出现过这种意外!可现在毕竟是五年级了,多难堪呀!

我一到教室,看到班中的学生可真不像话:男同学全在一边起哄,女同学呢都捂着个鼻子跑到走廊上指指点点!难怪小莎她在凄凄凉凉地哭着。当时我也没顾得上说什么,只是赶紧领着小莎去洗,然后马上打电话给她家却又不通,只有临时到学校体育室找了一条成人的运动裤给她将就着穿上。

这节课的内容刚巧是《让我们同行》(浙教版五上年级)。在课堂上一开始我并没有直接引入话题,我先让学生初步地理解人与人之间只有将心比心才能活得快乐,只有你付出关爱,才能得到关爱。然后又让学生说说什么时候什么样人需要你伸出手去帮助的问题时,我马上切入今天的主题:“发生了这样的事,当时你又在干什么?”一个问题,问得所有学生都寂静无声。

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情尽在无言中,我特意给学生们留了一定的时间空间。就让学生静静地想了整整五分钟,也正是这宝贵的沉默过后,学生也真正地感受到了自己的错误大大地伤害了别人,也丢失了自己付出爱心的好机会!后来学生们纷纷自我剖析、自我检讨,也真诚地向小莎说了“对不起!”。

这堂课后,再也没有人去嘲笑小莎了,我在品德课中抓住了这生活中鲜活的事例,并在课堂中巧留了一定的时间空间,这其中的教育效果远远超过我当场斥责学生,使我的这堂品德课的教学目标真正地落实在了学生的生活之中!

二、巧创机会,换位体验他人感情

现在的小学生中有一半以上是独生子女,这些“小皇帝”“小公主”受尽了长辈们的疼爱甚至溺爱,娇生惯养,对长辈、父母的辛劳和满足愿望视为理所当然,父母的爱没有真正体会,不会感恩,逐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导致做出只图自己快乐、不顾别人痛苦的事。此时品德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走进他人内心,并细化这个过程。课堂上可以呈现他人熟悉的字迹和声音,细腻地叙说温情的细节,发自肺腑地吐露内心感受。这样才能真正触动学生心灵,让学生萌生真切的感情,从而引导他们内省自己的言行。

案例2:在上五上年级《父母——我特殊的朋友》(浙教版)这一课时,当在课堂上学生纷纷倾诉自己对父母的不满后,我深知了他们这一代人都对父母的所有付出视为理所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形成了逆反心理,于是对父母的关心、爱护不仅不能理解、体会,甚至与父母发生误解、矛盾、冲突,导致双方关系疏远或紧张。若不及时加以引导和解决,将不利于他们的成长。鉴于此,我在教学时巧创机会,让学生换位体验他人来激发他们的情感,从而唤起学生对父母的理解和宽容以及尊重。

这个环节重在引导学生与父母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于是我在学生抱怨后紧接着营造氛围:“对于同一件事情,你们有你们的看法,可大人们也有大人的想法。想法不同,往往就容易发生冲突了。我们只要能用心去和大人们沟通一下,也尝试着去理解父母、走近父母,就会发现原来我们的父母有多么地爱自己,他们所做的、所说的也是有一定苦衷的。老师给你们搭了一座桥,请你们拿出抽屉中你的父母给你的一封信,现在就请你打开信,好好地倾听一下父母给你的爱吧!拥有这份爱时我们是幸福的,所以我们要学会珍惜这份爱。请打开你手中的信封,它是你们父母最真实的心声……”

三、巧设场景,亲历真人真事感真情

波兰尼认为:道德知识是“缄默的知识”,主要依赖于体验、直觉和洞察力;吉利根、麦克费尔等人也强调:道德教育的价值在于触动情感,促发道德体验;课程标准也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大量事实也证明,学生获得了切身体验的东西,才能入脑入心,珍藏久远,对人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巨大的导引作用。引导学生去亲历,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震动,从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信念,外化为具体的品德行为。

案例3:在上五上年级《父母——我特殊的朋友》(浙教版)这一课时,课前我用了班中一位学生的信来引入,这信叙述了她因不满父母对她的教育而离家出走的怨言。开始时我并没有直接让学生来分析这名学生的对与错,而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以及自己心中对父母的类似怨言。后来,我又让学生在课堂上读起了父母写给自己的信,让他们切身地体会到爸妈对自己的爱,并且纷纷谈了父母信中的爱,此时的学生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爱。关键时刻,我抓住此景此情的气氛,巧设了一个场景,邀请了离家出走学生的家长来课堂上现身说爱。

这位学生的父母当着全体学生的面边哭边说着对女儿的爱,他们只有这么一个女儿,真的是望女成凤心切。当女儿失踪后他们真的是生不如死,整整两天不吃不睡,心都仿佛在滴血了。他们说到了自己是如何找寻女儿的一个个情节,他们也说到了自己不该对女儿那么严厉、那么粗暴,希望女儿能原谅他们……

这一番边哭边诉的真情肺腑之言,不仅让坐在学生中的女儿泣不成声,也让很多学生和老师当场流下了眼泪。

女儿终于痛哭了,她当着父母的面说她后悔了,她虽然没有从座位上走出来,但却清晰地对爸爸妈妈说:“对不起,我爱你们!”

伴随着音乐《感恩的心》响起,所有的学生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们中有的再次流下了眼泪,纷纷向出走学生一家送上了温馨的祝福语。

四、巧放矛盾,辩驳存在问题激感

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之前,对文中的道德内容并非一无所知。在他们日常生活的经历中,或多或少储备着一些早已牢固的与文本内容相关的生活底蕴。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在品德课中的价值认定。然而有时,这些熟知的生活底蕴与新学的品德内容之间会产生抵触,甚至背离。此时,学生就感到左右为难,会对课文中的品德内容产生怀疑,影响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因此,在品德课中,教师需要留意学生在其日常生活中已有的道德观念,针对矛盾处,及时设置相应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体验生活情境后,自我反思,彼此争辩,以澄清模糊的品德概念。

案例4:今天这堂品德课的内容是《交通安全伴我行》,上课到了一半的时候,我们一起谈到了我们该如何安安全全地上学放学的问题,班级中的有些学生突然间情绪激动起来。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我们学校是一个由四五个村完小合并的中心小学,所以分散的自然村相当多,而且大多数村距学校都有十来里路。困难的是这些村到学校都根本没公交车可乘。于是学生的上学放学就成了一个问题。低年级的学生,一个家长留在家里接送孩子。而到了五六年级,这些家长就再也不肯放弃打工的机会了,都干脆让学生骑自行车到学校。最小的三年级就开始骑车上学。虽然学校也三令五申地教育学生不准骑,要安全为主,可最终还是有不少学生骑车上学放学的。

今天这堂课上,我们在学习安全的重要性、生命的宝贵时,提出了未满十二周岁的儿童是禁止骑自行车的,(因为我一向赞成学生有想法就要直接说的原则)所以有些学生就立马站了起来说,我家离学校这么远,公交车又没,家长又打工去了,我如走要走一个小时,所以我是一定要骑自行车上下学的!

面对这么固执而又错误的观点,我当时想不能马上就批评他们,他们也是迫于无奈,可生命是最重要的呀,没了生命,一切从何谈起!我冷静地想了想,便决定让反对骑车的人为一组,和坚决要骑车的人一组进行当场辩驳。在辩驳中,我也站在了反对一方,并给他们讲了我们学校中一名六年级学生刚发生不久的惨事:这名学生骑车回家不幸遭遇了车祸而永远地失去了双腿,更可悲的是,因为该学生还未满十二周岁,所以法院判赔偿金时肇事司机只要负担一半就行。长达十多分钟的辩论最终偏向了反对骑车的人,因为大量的事实证明,骑车上学会带来不可预见的后果,那些原先一定要骑车的学生此时也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原先的认识是不对的!

学生的思维不是一张白纸,成功的品德教学要及时把握学生已有的品德认知和他们日常早已习惯的生活言行。从学生的生活细节入手,针对彼此矛盾的观点,引导学生去反思去争辩,在反思中比较孰轻孰重,在争辩后澄清品德认知。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飞云江小学 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