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李宁公司与Inditex集团比较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李宁公司与Inditex集团比较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2011年李宁公司销售收入同比下降5.8%,2010年的销量增长戛然而止。在造成李宁业绩负增长的诸多原因中,供应链管理不善而造成存货过多排在首位。反观西班牙时装帝国inditex集团近几年来取得巨大成功,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打造以“快时尚”为导向的极速供应链。

关键词:库存危机;供应链;ZARA模式;成本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8-0065-03

供应链描述了从最初取得原材料到向消费者交货过程中产品、服务和信息的流动。成本管理着重于整合和协调供应链上所有公司的作业,以降低每一环节的成本为目标。加强供应链管理,构建快速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减少总成本,能给企业带来无可比拟的优势。本文以李宁公司与Inditex集团为例,分析供应链管理对企业财务状况的重要性。

1李宁公司深陷危机

李宁有限公司由体操王子李宁先生于1990年在广东三水创办。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公司由最初单一的运动服装发展到拥有运动服装、运动鞋等多个产品系列的专业化体育用品公司。进入2000年后,随着中国体育用品市场的蓬勃发展,公司也进入了高于行业年平均增长速度的飞速发展阶段。2004年6月28日,李宁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主板成功上市,成为内地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体育用品公司。2009年,李宁公司在中国内地的营业额超过阿迪达斯,成为仅次于耐克的第二大运动品牌。然而,在经历过去连续10年超过30%的复合增长后,2010年业绩增长放缓,2011年销售收入为89.29亿元,同比下降5.8%,李宁公司的经营状况正面临着重重危机。

1.1危机主要表现

(1)库存积压严重,回款难度加大。

李宁公司是我国体育品牌的代表,一直以来处于行业的领先位置。然而随着国内其他品牌以及国际高端品牌的前后夹击,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公司发展陷入瓶颈。居高不下的库存堪称是这一转折的罪魁祸首之一。2011年李宁公司存货为11.33亿元,相对于2010年8.05亿元增长40.62%,这还不包括经销商手中积压的库存。存货周转天数远远高于竞争对手(见表1),意味着李宁公司的存货积压极为严重。2011年,安踏的销售收入为89.05亿元,与李宁公司相当,但其存货仅有6.18亿元,存货周转天数仅为38天,约为李宁公司的一半。为了缓解库存压力,公司积极拓展折扣店、工厂店并加强网络平台销售,折扣力度加大,销售业绩也大幅下滑。

产品卖不出去给经销商带来巨大压力,资金无法收回,拖欠公司的货款也越积越多。正常情况下,应收账款的增长比率应当与销售收入的增长比率相当。2010和2011年,李宁公司的应收账款增长比率明显高于销售收入增长率(见表2),应收账款增长出现异常。为了鼓励经销商消化库存,李宁公司放宽了账期,带来回款速度放缓。更长的账期增加了货款损失的风险,2011年应收账款减值准备计提比例为0.54%,而2010年仅为0.086%。

2011年,李宁产品的盈利能力显著下降(见表4),与同行业相比盈利能力较差(见表5),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86亿元,同比降低65.2%,同年安踏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17.30亿,同比上升11.54%。尽管公司的销售收入达89.29亿元,以0.25亿元的微弱优势领先安踏,不过净利润远远落后于安踏,甚至还落后于特步和匹克,其2011年净利润分别为9.65亿元和7.78亿元。李宁公司盈利能力的下降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库存危机,为了消化库存,公司不惜采取多种措施:(1)提高经销商和零售商的综合折扣率;(2)加大线上渠道的销售力度;(3)增加市场营销费用和宣传活动费用。而这些措施直接导致了收入的减少和成本费用的增加,从而导致了企业盈利能力的下滑。

此次李宁公司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高库存。一方面高库存是整个行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北京奥运会后体育用品行业迅速降温,行业整体库存数量急剧上升。2008年奥运会之后对体育用品的热情下降,消费需求降低,企业生产过程没有及时调整,造成许多产品没有销路成为库存。但另一方面,李宁公司的库存危机显然比其他企业更为严重,这是由于公司供应链管理存在问题。

其一,公司对2008年奥运会后的市场预期过于乐观,快速扩张增加门店。2004年李宁牌零售店有2887间,但至2011年达到8255间。2004―2008年,这种外延式扩张在短期内提高了公司的市场份额。但随着整个行业的增速下滑并出现饱和,依靠大量开新店来增加销售额的增长模式难以继续。需求被不正当评估,盲目扩张为库存危机埋下了隐患。

其二,批发运营模式放大需求预测失误。供应链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会带来牛鞭效应。厂商-经销商-零售商-顾客,客户端市场需求的微小变化会带来产量的巨大变动。由于信息传递的失控,零售商对需求乐观,遂追加订货,厂商依赖下游企业所发出的订单盲目生产,而没有通过使用最终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安排生产。2008年后市场回落,产生高库存成为必然。

其三,期货订货会模式带来弊端。在服装业大部分企业都是采用期货订货会模式。每年李宁公司召开4次订货会,一般在适销季节前4个月召开,经销商每次都需订很多货。订货会开得过早,导致前导时间拉长,对市场需求反映变慢,往往新产品上市不久就成为库存。

2Inditex的成功之道

2.1Inditex集团及其财务分析

Inditex集团是世界四大连锁时装机构之一,总部位于西班牙,旗下拥有ZARA、PULL&BEAR等九大品牌。现阶段,Inditex不断拓展中国市场,计划将中国作为其最大的海外市场。

Inditex发展迅速,毛利率远高于国内服装业。从图1看出,2003―2011年,Inditex的销售收入从49.99亿欧元增长到137.93亿欧元,毛利率从50.1%上升到59.3%,销售曲线与成本曲线的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销售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14.7%,销售成本年平均增长率为11.8%。尽管通常款少量多才能实现规模经济,但是奉行款多量少的Inditex却达到了同样的效果,这与Inditex高效的供应链运行息息相关。下面将以Inditex最著名的品牌ZARA为例分析其成功之道。

图12003―2011年收入与成本情况2.2ZARA模式――极速供应链

所有的Inditex品牌都遵循ZARA模式。ZARA的供应链平均只需10至15天,大多数服装企业需要6至9个月甚至更久;ZARA每年库存周转12次左右,其他一流的服装企业也只能达到3至4次。通过供应链的高效整合,以需求为导向,缩短前导时间,给企业带来成本节约。

(1)原材料采购。

由于布料的流行周期远远长于款式,因而ZARA花大量的精力预测未来流行的布料,从而保证ZARA服装始终紧跟时代潮流。ZARA约40%的原材料来自于集团内部,另外ZARA从260多家布料供应商小额订购,从而削弱供应商议价能力,保证原材料快速供应,降低采购成本。这些布料中超过一半是未经染色的,能够保证快速应对市场对颜色需求的变化,减少颜色预测失误给公司带来的损失。

(2)产品生产。

ZARA服装的50%是由自有工厂生产的,大大提高了生产灵活性。ZARA还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一些小作坊代工生产成衣,每个作坊只接受一种款式,既能批量运送高质量的产品,又可以迅速地增加或减少某款衣服的产量。由于已提前购买白胚布和标准化的半成品,缩短了ZARA的生产周期,新产品迅速上市给公司带来市更大的盈利空间。与其他公司相比,ZARA更新速度极快,每两周更新一次设计,并控制产量降低库存。此外,ZARA在销售季节前期只生产预期销售量的15%左右,降低存货滞销的风险,减轻库存压力,季节中期快速应对订单和新出现的流行趋势。

(3)产品配送。

ZARA采用从配送中心直接配送到各个专卖店的模式,消除中间机构,从而也减少了中间环节的库存积压。为加快物流,ZARA设有双车道高速公路直通配送中心,通常订单收到后8小时内货物就可以被运走。门店经理拥有直接向总部订货的权力,根据总部的建议订货量以及对当地市场的判断向总部发出订货。

(4)产品销售。

ZARA采取直销的方式,几乎控制所有的专卖店。专卖店往往坐落于城市的繁华地带,与香奈儿、阿玛尼等顶级品牌毗邻,店面整洁舒适,促进消费者的参观购买欲望。ZARA每年推出12000多种款式,但每款每种款式在每个专卖店推出数量只有几件,在店时间通常不超过三周,造成一种人为的缺货,加强了顾客对ZARA的新鲜感,顾客的购买次数因而提高。ZARA建立了强大的信息系统,门店经理每天都需将销售情况,库存信息、消费者回馈反馈给公司总部,总部在最短的时间内分析畅销和滞销的产品。如果产品滞销则取消后续生产计划,如果畅销则迅速追加生产。

3Inditex集团经验的借鉴

与李宁公司相比,Inditex的成功在于打造以“快时尚”为导向的极速供应链,缩短产业链时间,严格控制存货。李宁公司可以效仿ZARA的成功经验以缓解危机。第一,李宁公司应开发需求驱动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改变订货批发模式转向零售模式,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组织产品设计与生产,能够对消费者需求变动做出快速响应,减少牛鞭效应。第二,建立信息系统,实现供应链企业间信息共享,对库存进行动态的过程监督,建立多个区域性的库存流动体系,缩减生产和库存补充时间,合理控制存货量,减轻存货积压给企业带来的成本负担,从而实现企业经营过程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陈晓平.财报分析:李宁对标安踏,估值差距或将持续[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7-1.

[2]胡军华.李宁公司2011年收入预计下降5%,十年高速增长终结[N].第一财经网,2011-7-7.

[3]郎咸平等著.模式:零售连锁业战略思维和发展模式[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4]张庆华.ZARA极速供应链的成功经验带给国内服装企业的启示[J].管理现代化,2008,(5).

[5]袁天荣.财务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6]李旭.需求不确定条件下的供应链存货管理研究[J].财会月刊,2007,(24).

[7]王平.供应链模式下企业存货管理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J].价值工程,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