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做好中小衔接 提升育人质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做好中小衔接 提升育人质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_本文分析了中小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从中小衔接的必要性出发,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围绕学习习惯、知识体系、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身心发展、学校管理等方面的衔接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与探索,形成了一些有效的做法,探索出了一些规律,相信能对当前的中小衔接问题提供一些有效的帮助。

关键词_中小衔接 策略 小学教育 中学教育

中小衔接,是指小学和初中两个相邻的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双向连接。中小衔接,对初中和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来说,都是一项长期、细致而又重要的工作。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结合部,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很大。但这一结合部却是义务教育阶段长期被忽视的一个薄弱环节,大多数情况下,小学和初中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统一的中小衔接体系。小学教小学的,初中教初中的,缺乏整体的、一盘棋的意识,缺乏积极有效的沟通、交流、研究、思考和协作。

从小学升入初中,虽然学生年龄只增长了一岁,但空间、人际、知识、方法、心理等诸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展中小衔接研究,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更快地过渡,促进九年义务教育整体质量的稳步提高,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实践和研究。如果不认真研究,衔接不当,势必导致学生知识上难以掌握,生活上难以适应,心理上难以承受的“三难局面”。为了引导学生顺利过渡,实现有效衔接,促进“学生与环境、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几年来,我们对中小衔接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与探索,逐步形成了一些有效的做法,探索出了一些规律,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中小衔接的必要性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很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一个跨越,尤其是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了显著的变化。

空间跨度:学生从小学比较熟悉的校园来到了一个崭新的校园,这个校园可能比原有的校园更大、更复杂,有更大的操场、更多的实验室、更多样的专业教室……新的环境必然唤起学生对学校生活新的憧憬。

人际跨度:新的校园里,满是新的老师、新的同学。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更加鲜明,学生需要不断地通过沟通与交流,从陌生逐步到了解、熟悉、相知,这是学生人际关系的一个新的起点,也是对学生沟通与交流能力的一个挑战和考验。每位学生都需要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多为别人着想,共同营造一个新的人际关系环境。

知识跨度:小学与初中,学习的差异性很大。从小学到初中,知识的难度、深度、广度、速度以及认知的方式上都有很大的跨度。对比小学初中的教学特点可概括为“多、新、深、广”。从课程门类来说,初一就有十多门课程,而且中学的教学要求比小学要高,学习负担比小学要重。小学的教学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老师讲课具体形象、速度推进慢、反复次数多。中学的教学则更加抽象,以理解记忆为主,少而精,深入浅出、讲练结合、主次分明,教师在教知识的同时更加注意教思维、教方法、提高能力。在教学方式上,中学阶段更多使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模式,每天的作业量也要大于小学阶段。一天的课上下来,孩子会感到节奏很快,这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飞跃,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心理跨度:升入初中后,学生由“小学生”变成了 “中学生”,这一名称的变化必然引起学生心理的变化,自豪感、新奇感、事事想表现自己的冲动油然而生。学生不再认为自己是一个小孩子。从心理定位上,他们渴望得到更多的自主,更喜欢尝试和冒险等。他们单纯、热情、精力充沛、善模仿、好动,但缺乏自控能力。

同时,现在的小学毕业生也存在着鲜明的时代特点,视野开阔、知识面广、有兴趣、有期待。比如英语,现在的孩子词汇量都较大,部分学生已基本能识读初一、初二教材中的词汇并且对语法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绝大部分学生保持了较为高涨的学习兴趣,对课堂有期待。部分学生有出国生活、旅行或参加过外教班的学习经历,具备了比较强的听说能力。

但他们整体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如比较自我;不能坚持,缺乏毅力;专注度不够,兴趣广泛而不持久,易转移;吃苦精神不够;面对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不足等。

诸如此类的变化与特点,都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探索顺利过渡和跨越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中小衔接中的策略研究

1.加强交流与沟通

促进中小衔接必须从相互了解开始。近几年,我们邀请小学教师和学生走进中学校园,走进中学课堂,让小学教师和学生了解初中教育教学要求和对学生习惯、能力的要求,为学生进入初中顺利过渡提供良好的帮助,使中小衔接不脱节。同时,初中老师也走进小学,了解小学的课堂;走近小学生,和小学生进行交流和访谈;走近小学生的家长,通过讲座和沟通,使家长了解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学习状况及其小学阶段教育教学方式等,宣传中小衔接的理念和具体要求。同时,组织学科老师开展中小学老师间的业务交流,开展对口教研活动,探索在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如何更好地衔接。

2.扎扎实实做好入轨教育

初中阶段的任务是“立规矩、养习惯、打基础、重能力、求发展”,新初一的入轨更是强调立规矩、养习惯、打基础。小学到初中的衔接工作也正是基于此。

利用好暑期进行入轨教育。我们第一时间召开年级家长会,和家长统一认识;编写暑期生活指导,帮助学生利用好暑假,完成小学到初中的过渡。在暑期进行全员家访,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不仅先期认识并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知道他的学习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还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多角度、多侧面地认识了每一个孩子。这都为第一时间了解孩子的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帮助孩子更快更好地适应中学生活奠定了基础。

开学前的入学教育。内容和主题涉及到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规则、我们的学习、我们的榜样、我们的校歌、我们的体育及军训等。这些都为学生了解校园文化、培养纪律意识、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建立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更快培养起更高的视野和高远的追求做了积极的铺垫。

3.有主题、成系列的年级学生会

年级的工作在初始阶段紧紧围绕“行为习惯和规范养成”及“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养成”,开展系列的年级学生会。一般来说,我们差不多每两周就召开一次年级学生会,引导学生过渡和适应。例如,在上届初一年级第一学期我们召开“分层教学指导”“尊敬我们的老师,尊敬我们的课堂”“优秀,体现于你的行为”等学生会。一系列的学生会使年级在整体风貌上能保持高度一致,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逐渐适应了中学生活,喜欢上了中学生活。

4.开展家长沙龙,形成教育合力

为了更好地深化家庭教育、优化学生成长环境,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四中开展了家长沙龙系列活动,邀请四中校长和教师主讲《学校的家庭教育》《面对青春期,父母的沟通策略》《优秀是一种习惯――语文学习的道与术》等。

中小衔接研究中的几个重要方面

1.学习习惯上的衔接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衔接的众多内容中,最重要的是学习习惯的衔接,比如良好的阅读习惯、书写习惯、预习习惯、专心听讲的习惯、认真记笔记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敢于质疑的习惯等;由被动的在老师的带领甚至呵护中学习变成自己思考探索;注重学习成绩的基础上更注重学习方法。这些都需要在小学初步养成,在初中逐步将这些学习习惯内化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四中的校规有170多条,也比较细,比如关于节电的内容:教室内6人或者6人以下,可以开3盏灯,12人开6盏灯。我的一个学生家长在半年前说,他全家都是人走灯不灭类型的,但孩子在学校学习一年后,开始在家随手关灯了,这就是教育的作用。在课堂要确保学生关注度、参与度、有序度方面达到满意的结果,每节课要有课堂情况反馈表,在每月的年级大会上要进行讲评。作业环节,班主任老师与任课教师协同进行管理,班主任老师主要在是否完成与是否独立完成方面做面向全体的工作,任课教师则在作业质量方面进行控制与管理。好习惯就是在这些常规要求和规范中自然而然地形成。

2.知识体系上的衔接

小学与初中阶段的知识体系,既是独立存在的,又是相辅相承的。教师为学生铺垫搭桥,引导学生顺利过渡,做好知识的相辅相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小学阶段由于科目少,每节课的授课内容也较中学少,因此课内提问次数较多,问题多半讲得较细,有时还可反复讲、反复练,学生消化的时间较长。小学时更多是被动式的接受学习,甚至是老师在前面拉、家长在后面推,应付考试不会有很大的问题,只要遵纪、用功,成绩都会很好。所以大部分的小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基本可以掌握好小学的有关知识。另外,小学的学习因为一般没有统一考试的检验,所以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来实行快乐教育。而中学更加讲究学习方法,学生要有符合自己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法,要逐步形成自主的学习能力。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改错、总结等学习的基本环节,要科学安排、高效持续才能保持成绩稳定,如先预习后听讲,先复习后作业,先思考后提问等。还要有主动性和计划性,主动追着老师问问题,而不是回家缠着父母;主动制定学习计划,而不是只做家长制定的计划的执行者。

4.学习方法上的衔接

要注重对时间的安排。初中科目增多、作业量增大,而每天晚上在家的时间却没有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合理安排时间。白天在学校,可以利用中午午自习的时间尽可能多地完成一些作业,这可以减轻回家后的作业压力。另外,对于历史、地理、政治、生物等科目,一定要利用好课上的宝贵时间,认真学习、记忆,以腾出更多时间应对语文、数学、英语这样的重头戏。

要做好复习工作。小学时,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考前突击复习,到初中后很多学生仍很难改掉这样的不良习惯。到了初中,尤其是初二、初三,将会发现这种办法不再灵了,必须学会“此刻事此刻毕,当日事当日毕”。另外,可以准备一个错题本,平时随时积累错题,减轻考前的复习压力。

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尤其是自主进行基础知识点落实的意识。初中的学习包括大量的基础知识,考试时对于这些知识掌握的精准度有很高的要求,而教师又不可能花大量时间带学生复习,因此需要学生养成在课下自己主动反复、落实基础知识的习惯。这样才能够更轻松、更平稳地完成过渡。

要有将学习体会落实到笔头的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落实到笔头强调的是对所读所学进行更深层面的思考和提炼,也就是让思维过程更完整。学生如果只有输入,没有思考,没有输出,所学的知识就不会留下深刻印象。如语文学习,多做摘抄,多写批注,多写读书笔记或随笔。养成这样的习惯,既能锻炼欣赏和思考能力,又能丰厚积淀,较为轻松地完成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

5.身心发展上的衔接

随着学生年龄渐长,进入青春期后,学生自尊心、自我意识更强,对家长的逆反、对异性的好奇、对自己的关注等都会变得更强,也会带来更大的压力。为此,我们在初一年级开展男、女生课堂及“好男孩好女孩”的活动。

一个班级的稳定在于女生的稳定,一个年级的稳定也在于女生状态。此外,初一年级很多女生都是初次来月经,而孩子在这些问题上的知识又甚少,因此,在11月份前后,学校召开了年级全体女生会。在女生会上,我们从女孩子的青春期生理发育开始说起,涉及了一系列在生理发育时应了解的知识,应注意到的问题,并引入到对“美”的探讨上。

在女生会后,我们又借助学生处的帮助,与初二的学长们一起,开展了两次男生课堂活动。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孩子们的感受都非常好。

关注学困生,及时鼓励,帮他们树立信心,并在学习上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不掉队。对于学困生,适当降低要求,在布置作业时只要求先掌握应知应会的题目,并对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用教师的的耐心、关心赢得他们的信任,尽自己所能努力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中小衔接研究中的问题与思考

第一,学生良好学习方法、习惯和自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且每一届学生的特点又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不断适应这种变化。

第二,搞好中小学习衔接,需要中小教师的通力协作。从中小学衔接教育的研究中发现,我们的研究不能单停留在初一和六年级这两个层面,必须扩展到整个中小学阶段,这样的研究才是完整的。

拿破仑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中小衔接,最重要的是九年一贯地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郝俊丽.试析中小教育衔接中的问题及对策.辽宁教育 2012(8).

[2] 马金霞.中小衔接中“衔接点”的认识与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03).

[3] 施良方.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