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的应用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工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的应用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实践过程提出了许多问题.如何理解经济效益概念并建立适当的综合评价体系,以准确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便成为一个急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对我国2007~2011年工业经济效益的变动趋势及其综合影响因素作实证分析。

关键词:经济效益指标;工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F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09-094-01

一、单项指标选取的讨论

我国工业经济效益指标评价体系历经多次重大的改变,这些体系中的单项指标相差十分悬殊。1997年10月国家经贸委、国家统计局、原国家计委联合制订的新工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以下简称“新指标体系”),为体现重视经济增长质量和经营效益的要求。去掉了工业增加值率和资金利税率,选取了七十单项指标。其中。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人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四个指标,是1992年评价体系中已有并保留下来的指标,新增设了总资产贡献率、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三个指标。其中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但是,中国的经济效率评价系统的主要选择,资金使用和劳动的消耗水平的指标,系统整体的劳动生产率指标(工业增加值/平均所有工人数)和资产保值增值的比例,以反映了企业的发展。尽管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制定新的工业企业评价指标体系(范围是大于经济效益评价体系),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指标,也是仅有的两个单项指标维持资产和增量的比例和资产的增长速度,经济管理研究学者和专家把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和技术的生产企业发展的人力和技术因素的定义,确实是一个重要因素,但评价指标显然是不适合的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因此,笔者在随后的实证分析,通过对引进技术的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指标,以大体反映了人才和技术的作用。

二、对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与讨论

综观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方法有主观权敷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方法。1997年10月起用的新指标体系仍然主观权敷法:即在考虑指标之间相关性强弱和各指标对综合经济效益影响程度的基础之上,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已得到了较广泛的使用。国内在这方面虽早已有介绍,但缺少更深入的探讨和实证分析,近几年来它用于经济效益方面的实证研究开始有所增加。但上述分析一般都利用横截面数据,目前还缺少用主成分分析法作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分析因此本文拟根据我国1997~2011年的相关数据,分析我国工业经济效益的发展趋势,并根据主成分表达式分析其变动原因。

三、实证分析

近年来.我国工业经济效益指标评价体系变动很大,相关数据较为缺乏。产生r样车数量可能不足的问题。有学者提出,样本数量应大于指标敷的两倍以上才能得到较好的结果。但从主成分分析的原理看+这并不是必然要求,克洛依克(Kloek)和米利斯(Mennes)于1960年提出并验证了“减步维敷在所谓样本不足问题上也可能是合理的基于此。本文选择了5年(2007―2011年)的数据加以分析。根据前面对单项指标选择的分析结果,笔者选取了7项指标:S―资金利润率、S―成本费用利润率、S―资产负债率、S一流动资金周转率、Ss一全员劳动生产率、s―产品销售率、S―技术开发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从指标数据范围看,这7个指标涵盖了全国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指标的数据范围为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就指标数据来源而言,全部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7―2011年)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分析中曾指出应该用总资产利润率指标替代总资产贡献率指标,但是这里却选用资金利润率,主要是因为1997年的平均总资产数据难获得。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增长42.1%,同比加快16.6个百分点。不过用资金利润率并不会影响结论,而且可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资金利用效果未选择资产保值增值率的原因,主要是相关数据难以获得它的作用虽然不能全部体现出来,但能在其他指标中得部分反映,而不会对结果产生本质的影响。产品销售率使用“工业产品销售产值/工业产品总产值”作近似测算。

从以上得分可以看出继1997年工业经济效益有所上升之后,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虽然1997年同2005年相比下降幅度趋缓,但同2005年相比仍有很大的距离综合得分为负值,说明2007~2011年工业经济效益在2007~2011年期处于平均水平之下。那么下降的原因是什么?从上面的主成分的表达式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Y中S(资金利润率)、S2(成本费用利润率)、S。(流动资金周转率)、S(技术开发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的系数较大且较接近,故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了企业人、财、物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益,第二主成分的主要影响因索为S,也就是说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了产品销售率的影响。正如《中国发展报告》(1997年)所指出的那样,我国近几年工业经济效益较低时原因在于:(1)成本费用增长过快,以1996年为例:(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增长10.8.而产品销售成本增长11.4,产品销售费用增长22.4,财务费用增长13.2,全部职工平均工资增长14,均超过产品销售收入的增长率,这就导致成本费用利润率偏低;(2)产品销售不畅,库存增加,企业之间相互拖欠严重(1995年应收账款净额增长1200多亿元),资金使用效益较差。这同上面用主成分法分析的结果是基本一致的,而且主成分分析为上述结果提供了实证的依据并作出了定量的描述。从上述分折中还能看出:企业的技术投入对经济效益也发挥了较大的作用,这说明我国的工业经济效益虽然总体上仍然偏低,技术投入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但可喜的是,它说明了企业日益重视技术投入而不是单纯依赖资金和物资的投入,经济增长方式开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参考文献:

[1]钱争鸣;陈伟彦.我国工业经济效益指标评价与主成分分析的实证研究[J] 统计研究, 1999,V16(7): 49-52

[2]任利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设计[D]..河北工业大学,2007

[3]刘娜.可拓法在业绩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4]庞晓虹.基于平衡记分卡的国有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研究[D].苏州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