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贵有疑 疑中得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贵有疑 疑中得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是大多数人都懂的道理,教师们更是十分清楚质疑的重要性。可是,现实的语文课堂中,学生质疑的声音总是微乎其微,就算有,也只是“认认真真走过场”罢了。

一、质疑缘何少

1.学校层面

有人曾戏言,我国教育的过程,就是将有棱角的石头全部磨成光滑的石头的过程。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关注的是学生接受了多少知识,而不是学生思考了哪些问题。学校评价学生,用的方法也是以一张试卷来检测学生复制出了多少知识点,而不是看学生有了哪些新发现。在应试教育“大指挥棒”的长期影响下,质疑成了课改的应景环节。

2.教师层面

理念落后:新课改已实施多年,但不少教师的理念仍然没有得到更新,他们不肯走下神圣的“讲坛”,唯恐不讲,学生就学不会。单一的教学方式僵化了教师的思想和学生的心灵。

功力不够:新课改要求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教师有改革的想法,也想做一些尝试,但缺乏改革的功力,不知道如何调整自己,调控课堂,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

准备不足:教师不是百科全书,有些问题如果不能在课堂上立即给予肯定的答复,那就不要不懂装懂,索性留给学生课后去探索。但也有些问题,应该是在教师的准备之中的,但仍搪塞过去,就说明我们教师没有认认真真地备课,对教学内容一知半解,对文本缺少很好地解读,不敢作答。

3.学生层面

不想问:长期的灌输式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造成了思维的惰性,考虑的只是教师讲的内容弄懂了没有,不想再提出其他问题。

不敢问: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少,虽有问题,但顾虑重重,担心提出的问题不合教师的意图而受到教师的指责,或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遭到同学的嘲笑等,因此三缄其口,不敢问。

不会问:由于缺少提问的机会和氛围,思维的求异性、敏捷性不够,学生往往不知道从哪里发现问题,从哪些角度提出问题。

二、质疑须培养

1.多元评价,鼓励质疑

要想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改革评价方式是首当其冲的,因为评价直接影响着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学校层面,要把能否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作为评价教师教学优劣的指标之一。教师层面,要把学生质疑能力作为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标准之一。另外,教师一定要树立全局的观念,坚持发展性原则,将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多用相对性评价,慎用绝对性评价,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质疑的好习惯。

2.优化情境,启发质疑

首先,要创设宽松的氛围,将师生对话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上,营造良好的质疑环境。当学生一时出现思维空白,提不出问题时,教师要学会等待,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当学生提出的问题离奇或者离题时,教师要用爱心去包容,还得巧妙地回应,将话题重新导入正题;当学生质疑的能力取得点滴进步时,教师要及时表扬、鼓励,表达自己的赏识,千万不要漠视。

其次,教师在课前必须深入解读文本,精心预设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可能会提出的问题,然后针对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作出相应的考虑。当学生质疑时,教师就能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妙启发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解决问题。

第三,教师还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质疑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从而产生解答问题的欲望,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半截蜡烛》时,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勇敢镇定的语句,但这种理解是肤浅的、被动的。于是,我就用多媒体展示出二战时期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民族的悲惨画面和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据。看着犹太儿童绝望的眼神,看着那一串串带血的数字,学生心中感受到的不再是黑白的文字,他们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很多的疑问。在质疑的基础上,再抓住“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一句,从而就能品味出法国人民对敌人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领会到他们在危急关头与敌人周旋的智慧,感悟到他们可贵的精神。

3.教会方法,学会质疑

(1)立足全局,整体感知

语文教学的首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对文章的整体感受,感受文章的主题,感受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首先感悟文章的主题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在这个基础上,对字词句段篇的分析也才会是有效的、有意义的。否则,离开了整体感悟,学生所获得的就只能是支离破碎的感受。

(2)找准要害,轻松突破

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教材中总有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句子,有的出现在课题中,有的是重点句子、重点段落,我们要启发学生抓住要领,对课文重点、难点句段质疑。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

(3)求同存异,百花齐放

发散思维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思维品质,这种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并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如《清平乐・村居》中,对“老夫妇为什么醉了”这个问题,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对此,教者就要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启发学生对可能的答案进行假设,有疑问的课后通过查找资料的方法进行检验。

相信有意识的培养训练,质疑、解疑的课堂一定能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学习的良好局面。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