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三驾马车”驱动信贷产品创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强力推进,农村金融需求不仅在数量,而且在结构、层次上对金融产品与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农信社独家垄断农村金融市场的格局已被打破。如果仍坚持原有的业务发展模式,显然难以应对农村金融新格局带来的挑战。在金融主体的多元化和多样化需求面前,农信社只有不断创新,为“三农”和小微企业提供更多、更快、更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产品,进一步巩固“三农”和小微企业市场,才能找到通往未来的发展之路。
新农村:金融需求面临新变化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加快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产品需求面临以下几个新变化:
农村金融需求总量规模化。随着免征农业税、农业补贴等惠农政策的深入实施,农户支出减少,收入增加,传统农业生产对小额信贷资金的需求不断减少。同时,随着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不断发展,农村经营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其成员对贷款的需求动则数十万、上百万,而且总量迅速扩大,致使传统农户、农村经营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资金需求呈不断扩大趋势,“小额农贷5万元封顶”的模式已很难满足农村金融规模化发展的需求。
农村金融产品需求多样化。除生产经营性需求扩大外,农户消费性、保障性、创新性、投资性需求更加明显,主要集中在建房、购房、婚嫁、子女上学四大项目上,同时购车消费贷款、旅游贷款、购买理财产品的需求也已稳健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的产品模式很难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要求。
农村金融需求期限灵活化。随着农户资金需求由传统生产型向现代的生产经营型转变,贷款资金期限的短期性已经不能满足农户的实际需要。如水产品养殖,资金周转慢,从种苗到成品,最少需要两年以上的时间。农户对贷款期限的要求已经由过去的短期需求向中长期需求转变。“春放、秋收、冬不贷”的传统期限管理模式,难以满足生产经营周期性的要求。
虽然农村信用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经济的资金需求,但由于自身存在创新产品机制不健全、信贷产品单一、科技手段缺乏和服务方式落后等金融创新的“瓶颈”问题,造成其资金供给不足。
面对农村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之间的矛盾,在农信社独家垄断农村金融市场的格局即将被打破的形势下,结合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刻不容缓。
马车一:创新管理机制,搭建阶梯式管理架构
“管理之道,机制先行。”没有良性的创新管理机制,金融创新将无法有效开展。
建立上下联动机制。一是制度先行。出台与信贷产品开发相关的管理办法,搭建省联社和市县行社“梯级分工、上下联动”的两级产品创新平台。二是专业团队。组建产品创新团队,专司信贷产品创新工作。三是突出特色。针对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客户,创新适合当地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的信贷产品。四是绩效考核。实行等级管理体制,奖罚分明,调动全员产品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立长效学习机制。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符合现代金融管理需求的人才,形成自己的信贷产品创新团队。定期对员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员工专业技能不断提升,及时更新员工的知识结构,利用网络等新兴的技术手段对员工进行远程在线培训。通过系统培训和突击培训,为行社金融创新储备人才。
建立风险防控机制。一是依法防范风险。确保合规经营,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范围内,开展信贷产品创新。二是有效防范风险。明确信贷产品风险承受范围,建立风险预警、提示和处置等制度,对不良率超过限标的信贷产品,实施停牌制度。三是共同防范风险。发挥省联社平台高、人力资源丰富等优势,上下联动,共享信息,按月监测,形成多层次的风险预警防线。
马车二:创新产品体系,实施互补式运营策略
提高信贷产品客户接受度,应形成以省联社创新信贷产品为主、县市行社创新信贷产品为辅的互补式信贷产品体系。首先,建立层次分明的通用性产品体系。根据全省经济特点和客户的主要需求,由省联社负责研发,辖内行社负责推广,创新推出在全省农信社范围内普遍适用的信贷产品。然后,建立贴近市场的区域性产品体系。根据各市州、县的经济特点和区域性客户的需求,由市县行社针对特定的范围、对象和用途,研发出在当地适用的信贷产品。重点解决客户资金需求多样化的问题,拓展支农支小服务领域。
以湖北省为例,至2013年4月末,湖北省农村信用社创新信贷产品136个,其中通用性信贷产品28个、区域性信贷产品108个,形成了以通用性产品为主、区域性产品为辅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产品创新模式。
马车三:创新信贷模式,推行差别化针对服务
开展信贷产品创新,应充分考虑不同客户的实际情况,为三农和小微企业提供“合身合体”的信贷产品。
拓宽抵质押品范围。一是抵质押物由“死”资产向“活”资产转变,探索接受客户养殖的禽畜、水产品以及大宗农产品等作为抵质押物。二是质押物由“有形”向“无形”转变,探索接受客户提供的专利权、商标权作为质押物。三是抵押物由“城镇资产”向“农村资产”转变,探索接受农村土地、房屋和林权等农村财产作为抵押物。以洪湖联社为例,2013年以水域滩涂经营权抵押,累计投放超1亿元。德炎水产食品公司通过“千湖贷”水域滩涂经营权抵押贷款5000万元,用于3万亩的基地建设,带动周边1万多农户连片养殖,预计2013年将增加产值3亿元,户均增收1万元。
推行“捆绑式”的信贷模式。一是集群模式。以龙头企业或订单企业为核心,开展“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和“订单农业”的集群信贷扶持模式。二是链条模式。对辖内重点中小企业的上下游客户,进行链条式支持。三是组合模式。对客户采取贷款方式组合支持。以三峡农商行为例,2013年一季度,该行对辖内4个专业市场实行集群和链式贷,仅“连联贷”商户交叉联保信贷产品投放就超过4亿元,扶持了78家小微企业、200家个体工商户。
推行“保民生”的信贷模式。对下岗失业人员、留守妇女、返乡或异地创业农民工,推出创业贷款系列。推行“信贷+保险”业务模式,防范借款人因意外伤害事故形成贷款风险。如2013年3月12日,荆州长江大桥上发生特大交通事故,造成14人身亡。其中身亡乘客易宗泉、王红丽,分别在鹤峰县走马信用社贷款5万元、4万元。事故发生后,湖北省联社及时与保险公司取得联系,24小时内,派专人将赔偿款送到家属手中。
总之,在农村金融新格局下,不同区域的农信社应通过“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的差异化产品创新,针对农村金融市场各层次不同的需求推出差别化的信贷产品,切实解决“三农”融资难的问题,才能在农村金融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