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鸟鸣山更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鸟鸣山更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人士提出“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的概念,即校本课程的前身。他们提倡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实现课程决策民主化的要求。因为校本课程相对于国家课程而言具有时代性和本土性特点,对地方课程而言又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的优势,因而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了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把校本课程开发定义为:“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开放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活动。”

然而,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如何呢?许多院校的专家和教师对不同地区的中小学做过相关的调查,结果发现,我国的中小学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真正尝到“甜头”的不多,有的是“赶时髦”,有的“蜻蜓点水”,有的“观望”,可谓参差不齐、步调不一。这其中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为了正向指导各地区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发展和推广,各地各级的教研室也在积极寻找各自的突破口,引导和启发本地区中小学校本课程的良性开发。

作为江苏的一名美术老师,我想就本省的中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分享一下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选题与对象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不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现能力都存在很大差异,因而校本课程的选题要因人而异。

首先,选题的范围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比如无锡一小学的刘老师把优秀的绘本开发成美术校本课程,就很适合小学段的孩子。比如,绘本《像自由一样美丽》,这本画集有着鲜为人知的背景,这是来自二战特莱津集中营的孩子们的绝笔,他们用画记录了他们在死亡之城里对生活的热爱,在黑暗里对光明的渴望,这是向世人怎样的倾诉?这些画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引起了他们的情感共鸣。也因为画面的内容和形式符合小学生的欣赏习惯和绘画思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说”和“做”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体验更真切而丰富。

其次,我们都知道“跳一跳,摘桃子”的理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是不一样的,选题难度太低则没有挑战,也就价值不大;目标订得太高,学生做不到,那是无用功,还会挫伤自信。来自镇江某中学的曹老师的《仿国画面塑》对初中生而言就是恰到好处的选题,初中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对中国画比较了解。借用面塑材料、中国画的题材,通过捏、搓、揉、拨等技法,就能表现出一幅兼具水墨和泥塑特色的“立体国画”,趣味生动。同样是面塑,如果我们把面塑内容与儿童线描画结合起来,那么小学生一定会非常喜欢,乐于接受和制作,学生作业中的偶然性还能给面塑画带来意想不到的趣味和生成。这样,符合小学生特点的面塑艺术校本课程也能开发起来了。

二、传承与创新

有教师针对民间美术进课堂提出“是传承重要还是创新重要”的问题,我觉得这不是一对并行的矛盾,而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两个不同侧重点,民间美术的发展本身也是传承和创新的结果。如果不传承传统,让民间美术自生自灭,那么把它引进课堂的意义何在?如果只传承不创新,把传统引进课堂重复、复制,课堂成了民间美术的工厂,那民间美术的价值何在?承前才能启后,因而一般而言,我们把民间美术引进课堂前期以传承为重,后期以创新为重。例如,曹老师在谈她的校本课程《面塑艺术》的发展规划时,就明确告诉我们《仿国画面塑》只是一个暂时的平台,在技术和思想成熟之后,会指导学生做其他题材和形式的尝试,推出有自身特色的面塑艺术品,让面塑艺术校本课程印上本校的面貌。

再如,在无锡某名师工作室华老师的《古文字》美术校本课程研究中,教师先带学生欣赏甲骨文、金文、石刻等文字,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这些都是在对传统文化的熏染和传承,在必要的储备之后开始“转化”的,《水墨画字》就是很好的“转化”课例,“转”旧的传统“化”为具有儿童自身特点与时代气息结合的新意。

三、课程与地方

国家美术课程标准制定组核心成员钱初熹教授在作校本课程指导报告时提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要想培养出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娃娃,就必须首先培养出具有地方文化熏陶的娃娃。”从课程开发的可行性角度看,美术校本课程依赖地方的文化、艺术、人文资源也是最明智的。一方面,选择当地的或者周边地区的民间美术作为本校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对象,占据地利、人和的优势,各项研究和实验能省时、省力、省钱;另一方面,学校推进地方民间美术的课程开发、成果介绍,推陈出新,凸显地方艺术特色,又能起到宣传地方民间美术的作用,扩大地方文化艺术在周边地区,乃至更大范围的影响力,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因而课程与地方“联姻”对于学校和地方而言无疑是双赢的合作。

如我们所参观的无锡五爱小学和连元街小学都开展了泥塑的校本课程研究,校陈列室里保留了大量的师生泥塑作品,这些作品里或浓或淡都透露出师生对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创新的痕迹。另外,无锡下辖宜兴的紫砂工艺独步天下,有陶都之称,如果把泥塑与陶艺结合起来,可以说得天独厚,校本课程开发则更具有想象的空间。

四、主动与被动

镇江市美术教研员丁老师在谈到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时候说:“每一位老师本身就是一本生动的校本课程。”美术校本课程是依赖美术教师开发的校级美术文本,而美术教师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优质资源之一。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需要学校及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但是作为美术教师如果一味地等待外援、依靠外因,总是很被动的,那也很可能是海市蜃楼,是一场遥遥无期的等待。如我了解到镇江某中学的两位美术老师就是主动出击的典型代表,2007年她们独自赴大连学习面塑,学成后回校开展面塑艺术的课程研究,使面塑艺术的影响在学校里不断壮大,并得到学校的肯定、重视、支持,通过两位老师和她们的团队的几年坚持,不断积累,如今面塑艺术已经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成为整个市学校艺术课程的样板。

台湾的《汉声》是专门介绍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杂志,三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抢救、保护和发扬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这份杂志历经沉沉浮浮,克服重重困阻,以坚定的信仰拯救着中国民间宝贵的文化艺术瑰宝。而美术校本课程作为另一方平台,作为学校、国家美术课程的必要补充,要像鸟鸣对幽林一般,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努力把我国各种美术文化传承、传播和发扬开来,并以青春的姿态站在历史的未来。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