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产业结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产业结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国务院批准设立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实验区,这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我们应借助这一契机,发展城市圈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中部崛起。对武汉城市圈内的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培育“两型产业”的目标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也给出了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优化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116-01

1 引言

200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全国有两个城市圈成为我国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即“两型社会”的综合实验区,它们分别是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这一重大举措,充分显示了国家落实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中部崛起,进而实现东、中、西协调发展的方针。“两型社会”既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种产业选择模式。故而“两型社会”实质上是一种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的程度

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产业结构的主要问题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外延100公里半径所覆盖的城市群落,也称为“8+1”城市圈,“8”是指天门、潜江、仙桃、咸宁、黄冈、孝感、黄石和鄂州;“1”是指武汉。

武汉城市圈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主要体现在:

(1)圈内各城市发展极其不平衡,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均衡;

(2)各城市产业布局趋同、重置现象严重;

(3)技术含量不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4)城市圈产业结构重型化,资源消耗多和环境压力大等方面。

这些都不利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但是也应该看到武汉城市圈建设的优势:

(1)武汉城市圈拥有优越的地理区位条件,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

(2)蕴含较为丰富自然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尤其突出;

(3)城市圈工业基础好,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4)另一大优势即武汉城市圈拥有优越的智力资源,城市圈高等院校和研究所聚集于此,为城市圈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3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产业结构优化目标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提出未来发展目标,即到2020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全面转变,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人民生活达到富裕水平,城乡差距缩小,城镇化水平达到61.2%。

为了响应政府号召,实现中部崛起,达成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宏伟目标,结合前文对武汉城市圈内的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我们提出了培育“两型产业”的目标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也给出了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优化的政策建议。要实现以上目标,就要实现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

3.1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高度化

(1)要素禀赋分析。武汉城市圈所拥有的要素禀赋直接决定了该区域产业结构,圈内各城市要素的差异性有直接决定了各城市产业结构的差别。武汉工业基础好,拥有优越的智力资源和旅游资源。黄石、鄂州和孝感矿产资源丰富。天门、潜江油气资源丰富。黄冈、仙桃是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

(2)协调产业分工,避免产业趋同。武汉城市圈中,武汉的“一核”地位尤其突出,其他各城市地位相当。产业分工应兼顾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形成以武汉为核心,其他城市相互协调,配合的产业格局。可以考虑重点建立以下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汽车制造为重点的机械制造产业集群;轻工纺织和烟酒为重点的食品产业集群;以原材料和新材料为重点的产业集群。

3.2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合理化

(1)产业转移和产业要素转变。一般来说,某一区域的比较优势产业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化,这是一个高新技术扩散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武汉的发展要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而其他城市则要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准备。从产业要素转变的角度,城市圈产业拥有劳动密集型的优势,但是这种优势不具有可持续性。城市圈产业要素应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对城市圈的经济带动作用不明显。因而武汉城市圈到大力发展第三产而言,积极培育特色旅游经济;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九省通衢”,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武汉优越的智力资源,发展先导型高新技术产业。

4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产业结构调整建议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没有现成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借鉴,我们只有在深入了解城市圈的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两型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探索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产业结构调整建议。

4.1 建立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实现产业合理布局

(1)武汉作为城市圈的中心城市,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应重点发展具有“一谷两城”优势产业,即光谷和汽车城、钢铁城,同时要着力发展光电子、生物医药、环保等优势产业。鄂州和作为圈内第二大城市的黄石应以冶金、能源和建材为主,为生产提供原材料的基地。咸宁和黄冈则应根据本地实际,建立生态农业和绿色旅游产业。其他四市,天门、潜江、孝感、仙桃则应依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矿产、化工等产业,形成化学生产基地和机械生产基地。

(2)城市圈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趋同,重置现象严重。我们要打破行政体制分离现象,拒绝单打独斗,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城市圈各城市产业发展一体化。不仅如此,还要做到各城市产业有所侧重,有所错位,避免产业趋同、重置等现象。依据各城市的优势资源,建立:

(1)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龙头,包括鄂州、黄冈、黄石的IT设备及电器、电子元器件生产的高技术产业群;

(2)以沌口开发区为龙头的环城市圈机械制造业产业群;

(3)以武钢为龙头,包括鄂州、黄石的原材料冶金一建材产业群;

(4)以武汉为龙头,包括仙桃、潜江、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的环城市圈轻工纺织产业群;

(5)以武汉为龙头,在城市圈西侧建设包括孝感、天门、潜江的化工产业群;

(6)城市圈农副产品加工业产业群;

(7)食品产业群。

4.2 对一、二、三次产业及其内部进行合理化调整

(1)改造传统制造业。湖北省重型制造业比重占据绝对比重,仅2008年一年,全省重工业占工业比重就达到75.1%。武汉城市圈占全省工业比重为62.7%工业结构同样存在重型工业比重过大的弊端。重工业优势地位明显,经济贡献也大,但是环境污染也较严重。要淘汰一批资源、能源消耗高的产业,改造传统制造业,加快产业升级换代,加大清洁能源的研发力度、发展清洁能源如水能和核能,实现传统产业“两型化”,发展先进制造业,只有如此,方能实现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

(2)建立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现代服务业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劳动生产率水平高等特点,建成增值高、辐射强、就业广的现代服务体系。以服务业助推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城市圈产业功能。要做到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例如现代物流、金融中心,充分发挥金融的辐射作用,带动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旅游业。

(3)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建立现代化农业和生态农业,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根据地区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4.3 完善产业发展新机制

(1)加强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实现服务型政府转变,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2)国家的政策措施要及时跟上,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积极引导,避免市场的盲目性。

参考文献

[1]张小川.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蔡靖方,刘国炳.武汉城市经济圈规划的初步设想[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9(2).

[3]姚静,张二勋.中国产业结构优化探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