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虎妈”“狼爸”教育模式的独立性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近来,“虎妈狼爸”式教育将自己的孩子送进了名牌大学,顿时得到了很多家长的关注。虽然这样的教育模式在引导学生学习、督促其完成学业上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其抹杀个性的弊端也暴露无遗,深层剖析,我们看到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选择教育模式的疑惑以及营造教育氛围的重要性,因此,个性化教育呼之欲出。
【关键词】教育模式;家长观念;个性化
一、虎妈狼爸式教育大致事件
2011年1月8日,美国《华尔街日报》的官网率先刊登了一段书摘,题目很噱头:中国妈妈为何胜人一筹?事件当事人“虎妈”,原名蔡美儿,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她出版了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并在美国引起轰动,该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传统式教育方法来管教两个女儿,最终将其女儿送入哈佛大学。虎妈事迹被美国主流媒体轮番报道并漂洋过海,也吸引了中国读者的关注。
无独有偶,继“虎妈战歌”之后,“中国狼爸”萧百佑逐渐步入人们视线,不久前他也因为自己的新书《所以,北大兄妹》“火了一把”。“中国狼爸”萧百佑以棍棒式教育、“军事化”管理和不许子女与同学在校外接触等种种严苛措施最终将子女3人送进北大而引发了大家的热议。
“狼爸”也像“虎妈”一样崇尚彪悍教育方式,但“虎妈”式暴力也只限于胁迫,不见于皮肉,而“狼爸”却“真枪实弹”上阵。两位家长的教育方式一时之间激起千层浪,关于教育方式的热议又再一次提到了众多家长面前。“教育孩子”是个痛并无奈的永恒主题。
二、对这种教育模式分析
“虎妈狼爸”式教育方式成为了教育界备受争议的焦点问题,毫无疑问既有媒体炒作的因素,又有社会上跟风盲从风气的推波助澜。其背后所隐含的问题,是广大家长对于如何教育孩子的迷茫。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日益增高,教育事业的蒸蒸日上,加之现在家庭以独生子女为主,所以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和投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而在当前素质教育模式效果不佳的情况下,不少父母逐渐将视野转到传统的教育模式,于是“虎妈狼爸”式教育就受到了追捧。
其次以考高分、进名校作为成功教育的判定标准由来已久。在当前通行的应试教育大旗下,学生的全面发展仅仅是一句口号,检验教学成果的主要指标或唯一指标还是分数。大多数家长坚信只有好的分数才能进好的大学,继而才能找打好的工作。所以在这狭隘的成才理念下导致了很多家长只关心分数。往常我们谈到这种“三天一顿打”的棍棒教育,公众舆论必然会立场坚定地认为这是一种落后、摧残孩子身心的教育方式。可是,一旦有了“孩子进北大”的诱惑,有的家长便失去了清醒的判断,忘记了先前所坚持的教育理念。在很多家长看来,只要孩子能进北大,无论采取什么手段,都是可以的。
家庭教育是个极具个性的教育,教育模式也因人而异,“虎妈狼爸”教育方式并不具有标准或者说是模式的意义,首先我们应该看到,这种教育模式是不可复制的极端个案,不能忽略两人成功所在的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虎妈”本身是大学教授,家庭拥有良好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她在严厉要求女儿的同时,还能给孩子很多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再看看“狼爸”萧百佑,高考时他以广东省文科第8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暨南大学。1987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当时盛极一时的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该公司关闭后,他开始下海创业,三十年来,在金融、地产领域成绩斐然。两位家长的家庭条件、教育优势绝非大多数家长所具备。
再次,极端的打骂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奴性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蔡美儿从小被父母严格要求,萧百佑更是考不好被父母暴打,他们的经历和后来的成功造就了自己的独特教育方式和信念。在“虎妈”眼中,孩子始终是被动的,是个被教育者、被塑造者,不管你是否愿意,因为“我是为你好”,所以你必须服从。而“狼爸”更为夸张,在他看来,在0至12岁孩子的性格中,动物性占主要成分,很多行为都是无意识下进行的,所以要用鸡毛掸子给他立规矩。两个家长都用或打或骂的体罚方式,让孩子懂得服从。这种教育实质上就是“奴性教育”,是用暴力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在这种高压教育下只能增加孩子的叛逆心理和对家长暴力的恐惧感,你打他的时候他或许迫于皮肉之痛会暂时向你妥协认错,其实在他心里是不服气的甚至心中怀有仇恨,一旦家长不在他身旁或他足够强大的时候这种仇恨会变本加厉。
最后,不是所有的“虎妈”“狼爸”都能成为蔡美儿、萧百佑。2011年8月15日,广东男子徐文辉因为四岁女儿小茹玩耍摆放在阳台橱柜里的多种调料一事暴怒,棍棒教育将亲生女儿殴打致死。当事人徐文辉自认为他一直崇尚的棍棒教育是没有问题的,而且他从小也是被母亲打大的,并坚称打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她能够有一个好的发展,但是在悲剧事件的背后我们显然看到了并不是“打”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三、反思
透过现象看本质,“虎妈”“狼爸”事件的“喧闹”确实发人深省,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目前教育体制和方式的抉择问题,还有孩子个性品质的探索等问题无一不受到各界的关注与思考。
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师,毋庸置疑,家长对孩子成才举足轻重,家庭教育可以说是一种终身教育,其重大的意义不言而喻。“虎妈”“狼爸”用惩罚、权威控制、干涉限制类的教育方式对于特定的孩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将孩子视为私有财产,让孩子在自己设计好的框架中生活,沿着已铺设的轨道发展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这样的举措经不起时间考验,“爱之深,责之切”也要讲究一定的分量,严而有格、严而有理、严而有恒才是为人父母遵循的准则。同时“虎妈”“狼爸”教养观念也出现了错位,成才等于高分,等于进名牌大学,这样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从而决定了家庭教育的目标,这样的片面理解大大缩小了人才的范围,阻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及个性的发挥,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支配下,也容易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教育还是要回到教育的基本常识上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就好比给每把锁配一把合适的钥匙。总之,只有找到能打开孩子心锁的那把钥匙,你才会成为成功的父母。所以,家长们应转变传统应试教育的理念,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在尊重孩子自利之上给予孩子合理的引导和教育。
教育模式和教育氛围对孩子影响也不容忽视。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分数看得至高无上,学校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运转,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到竞争机制、政策导向都是为了高分和高升学率,就连社会上的评价体系都围绕着分数的高低来确立标准,学生优劣、教师职称、学校教学质量都靠着分数来衡量。目前国家教育体制、方式还有待完善,“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还有待增强,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成才目标应当长期坚持下去。
个性化成才教育着眼于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这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随着这种教育模式逐渐步入人们的视野,我们有理由相信教育终究能够实现人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建移.何伟强.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2]黄希庭.郑涌.个性品质的形成:理论与探索. [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马凤岐.自由与教育.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丁钢.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