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指导得法方能见成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指导得法方能见成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这些现象:有许多学生写作文总感觉无物可写,无从下笔,只好挖空心思来编造、拼凑甚至抄袭,因而写出来的文章常常是千部一腔,千人一面,严重的假、大、空,就像王朔形容的某人长相平平“掉到人堆里就找不着了”,从而淹没在作文的大海中;有的学生即使能写点东西,也写不出有新意的、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究其原因何在呢?这正是我们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新课标一再强调“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学生如果只靠看一点“作文知识”是不会变成万能的,课堂上“作文课”能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写作无世袭”――父不能传其子,兄不能予其弟,师不能授其徒。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自身的努力!决定性的“战役”要靠自己打。

我在教学实践中经过一些探索,有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点方法,愿与大家进一步探讨。

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对学生积极引导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是一些名家名篇。这些作品无论在语言上、结构上、选材上、构思上都有其独到之处。作为语文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该善于分析每一篇作品,尤其是分析讲解透这些作品的写作技巧,以便让学生有所借鉴。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语言朴实,但字里行间却蕴含着无限深情,在教学时要抓住这种语言风格,通过分析词句,让学生深刻体味其中的情感;同时文章在选材上、构思上更是独辟蹊径,别具匠心,父母爱子女之心,可说是无微不至,记叙父母对子女的爱,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但朱自清却选择了一个最佳表现角度――“背影”,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全力抒写父亲的背影,令人拍案叫绝。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和鼓励学生要勇于创新,写出闪烁着个性光彩、具有创新精神的作文来。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多留心身边的人和事

没有观察就没有写作的素材,没有思考就没有深邃隽永的文章。大凡有作为的作家,他们的人生经历都比较丰富,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认识比较深刻,因而能够写出传世佳作。作为一名中学生,不可能有那些大作家丰富的经历和阅历,那么是不是就写不出好作品呢?不是的。虽然学生受到个人环境的限制,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走出校园,去经历那些丰富的社会生活,领略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但是学校和家庭也是社会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生活的情感绝不会千人一面。每个写作者走过的路也不同:学校、家庭、社会,这是生活领域的不同;幸福与苦难、得意与失意,这是情感感受的不同。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我们写作的不尽财富。那些独特的际遇与情感体验,将使笔下的文字更具有感染力,终能打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

生活是作家创作的源泉,也是学生写作的源泉。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事情,平凡也罢,激情也罢,都会给学生提供绝好的写作素材,如果教师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多留心身边的事,并对这些事进行分析,从中得到某些感悟,及时捕捉写作灵感,坚持写日记,写心得体会,那么写起作文来,就一定会得心应手。

三、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在阅读中广泛地积累写作素材

从生活实践中积累,从广泛的阅读中积累,这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唯一的途径。

阅读对作文的作用是巨大的!阅读对于写作的作用一般来说是“熏陶”、“浸染”、“潜移默化”的,对兴趣的培养,感情的陶冶、思想的熏染、知识的灌输、技巧的汲取、语言的磨砺、应是一种长期的、无形的“渗透”。学生在阅读中对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造句等,都能有大量的见识,有了这大量的见识,然后作文才能在借鉴中求异,在模仿中创新。书法家沙孟海回答怎样写好字时说:“要眼中有好字”。我们也可以移用于怎样作好文上:“要眼中有好文”。写作须以阅读为先导,“劳于读书”才可“逸于作文”。见多识广,才能写得丰富、生动,有真情实感、真知灼见。

广泛阅读是语文最大量且最重要的“作业”,成为作文不可不具的重要素养。

对于中学生来说,阅读至少具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阅读是我们获得诗意体验的最好的训练方法。文学作品作为最能个性地传达生活之美的载体,从《荷马史诗》到托尔斯泰的小说,从《离骚》飞扬的想象到《红楼梦》细腻的写真,每位作家都将其个体的生存经验凝结于笔端,诗意地表现着他们的生命历程和心灵历程。我们敏锐的思想循着他们心灵的律动,灵魂自然会得到升华和陶冶,这是每个中学生都不可缺乏的滋养。其次,阅读是写作的必要前提与过程。我们凭借着阅读来揣摩、想象前人的生存与思想,而唯有写作方能担起传递我们自己心灵与思想的任务。对于写作,阅读是一种潜在的诱发与激励,阅读可以提供我们借鉴的因子,更可以激发我们灵感的诞生。

我们要努力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从各类报纸、杂志上获得一些间接知识,作为直接知识的补充。书不但要多读,还要熟读。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得生动、完美。

四、减少限制,增加写作的自由度

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对学生习作的朗读,能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只有真正激起学生写作的欲望,学生的写作能力才会得到很大提高。而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的理想途径是实施开放式的写作教学,因为它能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而轻松地写作氛围,敞开一片广阔而自由的写作天地。首先是命题的开放,让学生自由的写,文题的设定要贴近现实生活,如班级、学校、当地社会上新近发生的事,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表;其次,在实施开放式写作时,学生的习作要鼓励课堂上完成,但不反对课下完成;再次,实施开放式写作还应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展示作品的机会,开辟课外战场,使写作生活化。中学生写作最大的困难是没什么可写,这不仅表现在材料的缺乏,更主要表现在思维质量不高,缺乏健康的思想和感情。不是不会写,而是想不到,想不好,因而培养学生“想”的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选材拟题训练、材料选角度训练、话题评说训练等,张扬个性,培养特长。积极鼓励学生表现那些具有个性的思想,提倡语言表达的个性化,使学生要么长于一种文体,要么长于一种思维,要么想象丰富,要么思想深刻,要么语言富于个性有文采,要么构思精巧技法高超。

五、重视作文语言的锤炼

高尔基曾说:“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刘勰也曾说过:“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海德格尔有句名言:“语言是人口开出的花朵”。要写好一篇文章,语言因素要占一半。简明的语言,读了使人心情舒畅,繁琐拖沓的语言,往往使人头昏脑胀。要想做到“句无可削”“字不得减”,必须要锤炼语言。不注意语言的锤炼,往往洋洋千言而不知所云,淡化或冲散了文章的主旨。说到语言的锤炼,文体中当推诗歌和散文,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同学们经常读一些诗歌与传统散文名篇,当然也包含古代的名诗与散文,并鼓励他们大胆写作,充分表达,然后再让他们压缩修改,长句改短句,可要可不要的句子要删掉,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同学们的语言就慢慢会精练起来。

语言表达要做到避俗求新,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懂得因人因事因情因景因时因地而有不同的“我”的写法,力求“语言陌生化”,让习见的内容以一副陌生的面孔出现,使语言表达异于常见的用滥了的表达。“语言陌生化”所竭力对抗的是沉闷与死板、老一套和人云亦云。

克服语言的套版反应,讲出有个性的“我”的话,应成为语言表达的一种追求,以期养成习惯而成为一种素养。

六、教师可以引导和训练学生对中外名著名篇进行重新改编

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著名篇本身对读者就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而利用其中的人物、事件等进行巧妙的文体转换,例如把戏剧改编成小说,把诗歌改编成散文等,往往更能给读者带来无限的新奇感。如高考中有考生根据曹禺的话剧《雷雨》改编成了小说,将诗歌《孔雀东南飞》改编成小说等等,原汁原味的人和事,却以另一种文体来呈现,就让读者感到非常地亲切而又有新鲜感。

七、训练学生对名著名篇的结局进行另一样的续写

名著名篇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性常常令人回味无穷,因为令人回味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猜测。而根据原作人物的性格或原作情节的可能性发展方向,让学生设计出精彩的别样续写,也就不失为又一种创新技法,例如有考生就将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续写成新的《阿Q正传》:文章借二十一世纪改革开放之大背景,塑造了一个“制造假冒伪劣商品,违反经商诚信原则”的新时期阿Q,堪称是“读书须知出知入法”的范例。

当写作不再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当学生面对写作不再大倒苦水,而是作为一种兴趣爱好时,不但“作文难”会离我们远去,而且我们会有更多的机会欣赏到学生的生花妙笔,而这些所有的关键都是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教师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要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杜威)。那么写作也因此才有可能成为一种本能。

总之,作文是需要许多“诗外功夫”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靠“熏染”,要靠“磨砺”,“突击”、“速成”不一定见效。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善于积极引导,使学生练就好扎实的写作基本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培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写作兴趣。这样,学生思维活跃了,写作能力也就一定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