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精彩的“冯友兰晚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精彩的“冯友兰晚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时下的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环顾全球,在老龄化社会里,激发老年人的创造活力已成为必然的选择。然而,社会上的人们一边尊重老年人,一边又在歧视老年人。

曾经有一个真实的笑话:在飞往意大利的飞机上,正播送院士大会召开的新闻。一人高谈阔论,大发感慨:“院士都是七老八十快死的人了……”不料,邻座的一位长者说:“我就是院士,也没有死,不是和你一起到意大利开国际会议吗?”那人顿时尴尬,连说对不起。

“对不起”好说,歧视老人的阴影难除。人们尊重老年人是尊重那个不能不尊重的年龄,对有些人来说,只不过是面子上的敷衍,而歧视的是老年人才最宝贵的东西——老年人才的创造力。在一些人看来,一过60岁,老年人就不可能再有创造力,不可能再有创造高峰。他们还可以振振有词地举出王选的话,他过60岁后便自称是“过了时的科学家了”。其实这些人并不了解计算机行业,也不了解王选院士。王选讲的是计算机行业,这是一个特殊的年轻人的行业、年轻人的事业,老年人难以应付其技术的飞速发展。但即便是王选,虽然58岁时就主动退出设计第一线,他还在北大方正运筹帷幄,特别是主动承担更重要的任务,选拔、培养和扶植青年才俊,而且王选也从来没有否定别的学科、别的专业的科学家的老年期创造活力和创造高峰。

国学大师冯友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一生成果太丰硕了,被称为“冯学”来研究。而他的晚年成果,更令人大开眼界,咋舌不已。有人粗粗统计了一下,冯友兰生命的最后10年间写下:《三松堂自序》25万字,《中国哲学史新编》共七册,约155万字;另有若干篇文章,总计近200万字。这简直就是他一生的第二个创造高峰啊!据任继愈先生回忆,冯友兰晚年饱受疾病折磨,又遭亲人伤逝的打击,更受“”急风暴雨的冲刷。90岁以后,他目近失明,耳近失聪,而他的研究成果,又堪称经典,迸射巨大的学术影响力。因此,学术界称之为“冯友兰晚年”现象。

好一个精彩的“冯友兰晚年”!追溯和研究这一现象,人们不难发现,一般的人没有他那样高寿,高寿的未必有他那样充满活力的头脑,更难能有他那种强烈的事业心、使命感,那种创作的激情和冲动。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作后薪。”这是他晚年创作的原动力。为了这样的学术传承的原动力,所以他“情不自禁,欲罢不能,不知老之已至,用一种拼命精神写作”。

“冯友兰晚年”不是老年人才创造力迸发的孤证,而是一大批学术大师、高层次人才晚年学术生涯的真实写照。不是说两院院士都七老八十了吗?院士的平均年龄是高了点,可是,许多60岁以上和年届80岁的资深院士还在进行创造性劳动。时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在2006年的院士大会上的报告说,80%以上的院士仍在第一线工作。他们中的不少人还在创造高峰上成果迭出呢。

(来源:中国人事报 杨敬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