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倾听语文课堂中拔节的声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倾听语文课堂中拔节的声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常听老师们听完课后,不停赞美某老师的课如行云流水一般,在羡慕作课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时,总喜欢揣摩那是怎样的课堂。也曾听过有的老师的课,从上课到下课问题一出,小手如林,被叫同学,侃侃而谈,学生和老师配合默契,过渡自然,环环相扣。这也许也是所谓的“行云流水”吧。但细细琢磨,这样的课,它的意义何在?老师的问题主要是让学生把已知表达出来,老师只是做了“大自然的搬运工”而已,课堂上看不到学生思维的火花,更感受不到学生的生长,教学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看了刘红老师在栖霞的课堂实录,尤其是聆听了她在我校的课堂教学,感到欣喜异常,我真的觉得在她的课堂上听到了拔节声音

声音一:“我觉得刘老师的拐杖既是他身体的支点,也是他生命的支点,更是学生放飞理想风筝的支点。”

刘红老师在我校上课,一开始学生不举手,显得拘谨压抑,但这是常态。正如刘老师自己分析的那样,六年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的变化,课堂上大多羞于开口。但她不急不躁,循循诱导,带领学生由浅入深,细细品味,硬是靠着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从沉闷走向活跃,从漠然走向激动。上面的声音是学生谈收获时的感言,且不去讨论学生语言的文学性和哲理性,单是学生现场产生的那种语言实践与创造的冲动,再对照课堂一开始的情形,你还感觉不到拔节的声音吗?

真正的文学大师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的,是应该细心地去体会、沉吟,并从中感受到语言趣味的。钱理群先生说:我们一再地强调语言的灵性、趣味、魅力,正是要从根本上调动起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果把生机勃勃的语言讲得枯燥乏味,面目可憎,让学生望而生畏,这就根本失去其本性了。刘红老师是怎么调动学生去品味语言的呢?

她的方法很多,从实录中可以去发现,仅举朗读为例:老师一开始的建议是表层的:“怎么才能读好呢,提两点建议:第一,放风筝是快乐的,所以这两段文字的朗读语气总体上应该是高兴的、欢快的;第二,朗读时要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轻重缓急,觉得哪儿应该强调就读得重一点儿,哪儿需要让人回味就可以读得轻、慢一点儿,把要表达的情感读出来。”接下来要求学生想象画面去读。后来又告诉学生“读书要仔细,要联系上下文合理想象,这才能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当学生有了表现的冲动时,她让学生“坐着读、站着读、比划着读,随便你们,让我们读出一位活生生的刘老师来”。在对“腾”和“泛”这两个难以用准确语言表达意思的词的感悟时,刘老师去除了理性的分析,借助自己的手势与表情还是用朗读让学生着眼于对语言文字感性的品味,以及情感与生命的投入。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怎能不津津有味,跃跃欲试呢?

声音二:“刘老师不是自己在上语文课,而是让我们上语文课。”

这是又一个学生在整理这堂课收获时的语言。他在发言时尤其强调了“我们”两个字。课后,老师们在议论时都感慨万分:原来那么沉闷的学生,竟然用很朴素的语言道出了我们目前语文课堂所要追求的境界,那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学或者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刘红老师是怎么让学生有这种强烈的感受的呢?我觉得这与她在课堂上精心渗透学习方法有关。

课堂教学开始不久,学生发言渐多时,刘红老师说“课堂上咱们得动起来,一位同学发言,如果你觉得和自己的看法一致,可以微微地点头表示赞许。如果不同意或是有补充,就举起手来勇敢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她是让学生学习时倾听别人的发言,并与自己的思考作比较,使其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完善对事物的理解。

对于用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刘红老师让学生“看看这篇课文的事例,有什么新的发现?”当感觉到了学生的困难时,又继续点拨:“和你以前读的一些事例,包括我们这一册书学到的《天游峰的扫路人》《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有什么不一样?”这是让学生学会比较,学会把新学的知识与以往的积累进行融通,提高学生有效建构知识的能力。

当学生有了发现后,刘红老师又问“针对刚才的新发现,我们可以追问什么?”这是让学生学会追问。

在我校的课堂上,在概括第二件事时,一个学生说是“写板书”,另一个学生说是“上课”。她没有简单肯定谁的正确,而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是在让学生学会争论并且在争论中掌握概括的方法。

学习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年级愈高就愈是这样。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把具有相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分成两组,甲组经常接受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科学地安排学习活动;乙组则不让其接受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只按照自然的习惯性方式方法学习。经过一个阶段,对两组学生进行同一标准的测验。结果表明,甲组学生不仅成绩优于乙组,而且智力水平也高于乙组。在刘红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清晰地看到他是如何让六年级的学生学会学习的。学生发出上面“拔节”的声音就不奇怪了。

声音三:“我已经了解可以通过一件事写人,现在进一步了解了可以写几件事,全面地反映这个人物的特点”“我知道写一件事要具体,现在进一步了解了怎么把一件事写具体。”

这还是学生整理收获时的感言。这些学生的感言分明又与我们语文教学目前所要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关,即学生在语文课上习得了哪些语文的东西。吴忠豪教授说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我们语文教师的认识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课文上完,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了解,而“语文”能力方面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崔峦先生也提出要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要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在刘红老师的这堂课上,我们从她的整体安排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她的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习得用几件事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从开始让学生概括写了几件事,到让学生发现这篇文章与以前用事例写人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到追问为什么要写三件事,到总结写几件事、哪几件事、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精心安排,一线贯穿。在学习具体事例时,特别关注语言的生动、形象,这在感受“要撑地,离地、一转,写完、撑地、离地、再转”7个动作时给我们印象深刻,刘红老师的教学设计既是体会情感,也是让学生了解如何刻画印象深刻的情景,充分体现了教师用课文学习写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设想。无疑,这堂课要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课文中刘老师的坚强乐观、热爱生活、热爱学生、热爱工作,但如果仅仅以此为目标、为任务则是不够的,也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正是因为刘红老师基于“学语文”的教学,才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

刘红老师的课堂没有华丽的课件、悦耳的音乐,但每时每刻都在为学生服务,都在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课堂上真切地听到那动人的拔节声响。

(刘志春,语文特级教师,南京市百家湖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