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习题巧拓宽,探究促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习题巧拓宽,探究促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详细阐述了一堂生动的数学教学课:从一道动手操作题出发,探讨了圆绕着直线、三角形、四边形、圆等滚动一圈,滚圆自身转动的圈数,并给予了点评.

[关键词] 习题拓展;教学实录;教学评析;探究意识;探究能力

北师大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三章《圆》第6节《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解决第3题是一道动手操作题. 问题如下:如图1,取两枚大小相同的硬币,将其中一枚固定在桌上,另一枚沿着固定硬币的边缘滚动一周,那么滚动的硬币自身转了多少圈?

完成该问题的教学前,四川宣汉县华景中学蔡利明老师在部分教师中做了调查:在未动手操作前的直观猜测中,均认为自身转了一圈,实际操作后对滚动的硬币自身转了两圈感到不理解,更不知如何分析该问题. 为此,蔡利明老师制作了课件,设计从简单到复杂的相关问题,用60分钟的时间对《圆的滚动》做了专题研究,让学生对该问题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次教学过程实录如下.

■ 学生猜想

师:同学们,《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教材后面有一道练习题,是一个动手操作题. 对这道题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们以这个问题为契机做《圆的滚动》专题研究. 请翻到课本137页,阅读问题解决中的第3题.

(学生仔细阅读问题)[稍后]

师:凭你的直观感觉,给问题一个答案,你认为滚圆本身自转了多少圈?

(学生陈万举手,教师示意回答)

生陈万:2圈.

师:(板书:2圈)陈万同学认为转了两圈. 好,还有没有其他答案?

(学生有人小声嘀咕:错了)

师:有的同学说错了. 既然错了,那你认为是多少圈?

(学生罗小平举手)

师:罗小平同学,你说.

生罗小平:1圈.

师:(板书:1圈)罗小平同学认为转了1圈,还有其他答案吗?

(学生无语)

师:认为是1圈的请举手,看一下赞成量有多大. (学生有很多人举手)大概有80%的同学认为转了1圈. 好,手放下. 认为是2圈的同学请举手. (只有几人举手)你们有点势单力薄. 好,请放下.

师:那么,你能否给你的判断说个理由呢?请大胆地说出你的想法.

师:1圈的同学请举手. (前述部分学生举手,教师示意其中一位同学)好,这位同学,说说你的想法.

生1:这两个圆的周长相等,滚圆绕固定圆的周长转一圈,所以自转了1圈.

师:(示意学生坐下,有意强化学生这一认识)想来也是这样. 两个圆在这一点接触(指出接触点),滚一圈后还是这两个点接触,所以滚一圈. 很好,这位同学勇敢地说出了他的想法. 那么,认为转2圈的同学,能不能说出你的理由?你们人数少些,势单力薄,理由必须要强大才行啰. (教师示意陈万回答)

生陈万:(未表述清楚)

师:(示意学生坐下)估计是没有想清楚,请坐下. 那么,究竟是转1圈还是转2圈,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 课前我让同学们准备了2个大小一样的瓶盖来代替硬币做实验. (学生躁动,准备动手)同学们先不要忙,实验之前我们先要明白滚动的要求和圆自转1圈的意义. (屏显圆滚动,如图2)滚动的要求就是这样:滚动中不能有滑动,什么意思呢?我这儿再给同学们演示一下.

师:(教师用准备的大纸版圆演示说明滚动的要求,如图2)(滚动时):这就是——(拖长音)

生齐:滚动.

师:很好,这就是滚动. (又进行滑动)这就是滑动. 滚动当中不能有滑动. 那么滚动1圈又是什么意思呢?(重新屏显图2,未滚动)同学们看箭头方向朝下,这个圆与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生齐:垂直.

师:(笑)圆与直线会垂直吗?

生齐:(也笑)相切.

师:对,圆与直线相切. (动画显示圆滚动)圆由箭头方向朝下与直线相切滚动到再次箭头方向朝下与直线相切,为圆本身自转1圈. 明白了滚动的要求和圆自身转动1圈的意义,下面我们就可以动手实验探索.

■ 动手试验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中发现,学生未做好接触点的标记,教师提示学生)

师:同学们先不要动手,不要盲目实验,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实验的做法. 转动之前先要做好标记,想一想,先要做好哪些标记呢?

生齐:接触点.

师:对,只有标记了接触点,才知道什么时候滚了1圈. 还要标记什么呢?

生齐:箭头的方向.

师:不是箭头的方向,而是滚圆哪一点朝上. 只有这样,你才知道滚圆自身转了多少圈.

下面同学们就可以动手实验. 注意,同排两位同学要配合.

?摇(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不时根据情况提示学生:可以一个同学固定圆,一个同学转动. 注意换手的时候不要滑动. 教师询问部分小组情况,发现大多数小组完成实验后,继续)

师:同学们停下了,很多小组成功地完成了实验,老师这儿的成功是说他们得出了结果. 下面我们交流一下实验的结果. 这位同学(示意),说一说,你们组的实验结果.

生2:(看另一位同学一眼,笑说)1圈. (有同学喊1圈)

师:还有没有也是1圈的?注意啊,要成功地做出实验的. (很多学生举手,教师示意不同的同学)这位同学,你说.

生3:1圈.

师:你们这一组?

生4:1圈.

师:你们这一组也是1圈?

生5:1圈. (无回答2圈的)

师:你们这是成功地做出了实验吗?

生齐:是!

师:注意,你们这是伪成功,伪,假的意思.?摇(停顿)那么是多少圈呢?同学们看教师的实验.

(教师课件展示硬币转动,图3)

师:为了便于观察,教师圆中画了3条直径. 同学们观察在不同空白位置时,滚圆与硬币的接触点,看看滚圆究竟自转了几圈.

(教师演示完整个过程)

师:同学们观察,最后转了几圈?

生齐:2圈.

师:因此,刚才同学们的结果确实是“伪成功”. 陈万同学这个集体虽然势单力薄,但是感觉良好. (生笑)我们很多同学感觉欠佳.

(课件云图接连变换以下文字:确实是2圈. 怎么与想的不一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从最基本的问题开始研究.

■ 探究分析

环节一

师:请同学们翻到课本127页,解答随堂练习第2题.

(如图4,一枚半径为r的硬币沿直线滚动一圈,圆心经过的距离d是多少?)

(学生稍事思考后)

师:这道题很简单,可以大胆地说,多少?

生齐:πd.

师:嗯,πd,d是什么?

生齐:直径.

师:直径,如果用半径说呢?

生齐:2πr.

师:(演示滚动)对,2πr. 圆心移动的距离为什么是2πr,你能不能做出解释?(学生沉默)(图上出示滚动前后圆心连线O■O■,如图5)文德美同学,你能不能说一说?

(文德美站立,无语)(教师提示)

师:图5中,图形O1ABO2是什么图形?

生齐:长方形.

师:长方形,对,也叫矩形. 为什么是一个长方形呢?(学生稍事思考)文德美同学,你能不能说明理由?

生文德美:(略作思考)因为圆与直线相切,所以图形是矩形.

师:很好,不过没有陈述清楚.

师:两圆与直线相切,O■A,O■B与AB有什么关系?

生齐:垂直.

师:因此,O■A,O■B有什么关系?

生齐:平行.

师:很好,它们除了平行,大小还有什么关系?

生齐:相等.

师:对,它们都是圆的半径,因此相等. 它们既相等又平行,所以这个图形是——

生齐:平行四边形.

师:对,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又由于这个角是直角(指角∠O■AB),因此这个图形是——

生齐:矩形.

师:矩形的对边相等,所以,O■ O■等于AB. AB又等于什么?

生齐:圆的周长.

师:为什么呢?

生齐:因为圆滚了1圈.

师:好,所以说,圆心经过的距离d=2πr. 这是基础,有这个认识,我们就可以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 当然,中间的过程很奇妙. 把这个问题变换一下,看下面的问题:(如图5),线段AB=2πr,一个半径为r的圆从A滚动到B,圆自身转了几圈?圆心经过的距离d是多少??摇

(板书:圈数、路线长)

(零星声音:1圈)

师:1圈,同学们回答得不理直气壮.

下面,我们同样可以动手探索一下. (学生准备动手)同学们先不要动手,先听老师分析.

师:先要得到什么?

生齐:直线.

师:得到一条直线?

生齐(自纠):线段.

师:对,得到一条线段AB,AB多长?

生齐:2πr.

师:那么怎样得到一条长为2πr的线段呢?(略停顿)当然,这个2πr是针对你的圆而言.

生齐:计算.

师:计算行吗?(部分学生喊不行)可以,量出直径,就可以计算出周长. 但,还有更快的方法,怎么办?(下面一位学生在说方法)好,这位同学在喊(示意),肯定有他的方法. 说一说你的方法.

生6:可以让圆在直线上滚1圈.

师:很好,让半径为r的圆在直线上滚动1圈,就可以得到长为2πr的线段. (教师黑板上演示,提醒圆必须与直线相切,提示圆滚动时用三角板与直线相靠,演示完后)同学们按老师的方法操作.

(学生动手画长为2πr的线段AB,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圆不要滑动,要画准确,过一会还要用. )

师:画好后,同学们再研究刚才的问题.

(教师继续巡视,观察学生动手,询问经过,大多数同学结束后,继续)

师:好,同学们注意了,我们交流一下结果. 圆滚了几圈?

生齐:1圈.

师:很好,只转了1圈. 这个问题很简单,根据我们刚才画长为2πr的线段的过程,也可以看出. (屏显滚动过程)那么,圆心经过的距离是多少呢?

生齐:2πr.

师:为什么?

生齐:圆心移动的距离与AB一样长. (屏显圆心移动的轨迹)

师:对的,圆心移动的距离为2πr.

(教师板书:——?摇1圈,2πr)

环节二

师:好,下面我们再把这个图形做一个变化. (屏显:如图6,线段AB=2πr,把它折为相等的两段,并且垂直. 一个半径为r的圆从A滚动到B,圆自身转了几圈?圆心经过的路线长是多少?)(师边读题边说明)还是先自己猜一猜,看哪些同学的感觉好一些.

(学生私下议论)

师:这位同学(示意),你来说一说.

生7:1圈.

师:好,你说(示意被问同学)

生8:1圈.

师:为什么是1圈呢?(有同学回应因为AB还是一样长)对,AB还是长为2πr. 那么,究竟是不是还是滚1圈呢?同学们还是先动手实验.

师:(部分学生准备动手,教师提醒)同学们先不要动手,先分析一下怎样得到折线ACB?(黑板上演示)先量出AB的——

生:长度.

师:对,先量出AB的长度,再找到AB的中点(标上C),然后把这一段擦去(指线段),再画CB与AC垂直,且与原来的CB相等. 同学们按老师的方法,先画出折线ACB,再动手实验.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提醒学生折线的长度不能画错,大多数小组画完后)

师:同学们停下,滚圆如何滚,老师教同学们一个方法(黑板演示),用三角板的直角对准这个角,两直角边与折线重合,滚圆靠在三角板的边缘滚动. 下面自己动手操作.

(学生两人配合,用三角板靠线进行滚动实验,教师巡视,提醒:原箭头朝下,滚结束后,箭头又朝向哪个方向. 学生大致滚完后)

师:还是不是1圈?

生齐:不是.

师:1圈多一点??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生齐:对.

师:1圈半?

生齐:不是.

师:那究竟是比1圈多多少?

生齐:多点点.

师:点点是多少?好,请同学们观察老师的演示.

(实物展示圆的滚动过程,边滚边互动,如图7)

师:圆滚到这儿(与AC相切于C点时),滚了几圈?

生齐:半圈.

师:很好,因为AC等于πr,为半圆长,所以滚了半圈. (演示圆翻直角)这时接触点不变,圆自身在转没有?

生齐:在转.

师:转到这儿(与CB相切于C点时),圆自身已经转了多少圈?

生齐:■圈.

师:(继续演示滚动,当箭头朝下时)圆滚到这儿,已经滚了多少圈?

生齐:1圈.

师:但是折线ACB滚完没?

生齐:没有.

师:(继续演示滚动到与CB相切于B时)这时箭头朝哪个方向?

生齐:朝左.

师:圆滚动了多少圈?

生齐:一又四分之一圈.

师:对,1.25圈. (板书:1.25)那么,圆心经过的路线长是多少?注意教师的措辞,不是圆心移动的距离,而是路线长. 圆心移动的路线长是多少?敢不敢猜一猜?

师:(某生喊:我来猜)好,你来猜.

生:2.5圈.

师:路线长会是2.5圈?(生窃语:错)错,那你说是多少?(示意刚才窃语者)

生:2πr+2r.

师:2πr是怎样得来的?

生:AC+BC的长.

师:对,AC和BC的和是2πr. 那么,2r呢?(拖长音,暗示不对)再加2r对不对?(屏显图8)要知道圆心移动的路线长,关键要知道圆心移动的路线. (指屏幕)圆心移动的路线是不是这一条线?

生齐:是.

师:它是2πr加多少?是不是这一段圆弧的长?(指向圆弧)

生齐:是.

师:那是多少?(生窃语:■πr)同学们记不记得弧长的计算公式?

生齐:■.

师:对,■,这儿n是多少?

生齐:90.

师:对,这是个直角,n为90. (板书计算过程:■=■πr)因此,圆心移动的路线长为——

生齐:2.5 πr.

师:2πr加■πr等于2.5πr(教师板书:2.5πr).

环节三

师:(课件出示图9)同学们再来研究下面这种情况:线段AB=2πr,把它折为相等的四段,围成一个正方形. 一个半径为r的圆从A滚动再回到原来的位置,圆自身转了几圈?圆心经过的路线长是多少?(教师边读题边屏显线段AB围成四边形的过程)同学们先自主分析,可以不通过操作,刚才教师已经讲过方法. 当然,你不会分析的话,也可以先操作再分析.

(学生分析研究,教师巡视,部分小组得出结论)

师:圆自身转了几圈?

生:(自由回答)1圈多,2圈.

师:是2圈的同学举手. (有10余位学生举手)很好,你们很能干. 2圈是正确的(板书:2圈). 好,我们再观察一下圆的滚动.

(屏显圆的滚动过程,如图10,边滚边说明——滚过线段和角时)

师:转了几圈?

生齐:■圈.

师: 又转了几圈??摇?摇?摇

生齐:■圈.

师:又转了几圈?

生齐:■圈.

师:又转过几圈?

生齐:■圈.

师:合起来几圈?

生齐:1圈.

师:(屏显滚完)又转了几圈?

生齐:1圈.

师:共转了几圈?

生齐:2圈.

师:好,圆自身转了2圈. 那么,圆心移动的路线长是——多少?(重音)

生齐:4πr.

师:对,4πr. 怎样计算,关键是找出什么?

生齐:公式.

师:公式?(不认可语气)

生齐:规律.

师:规律. 嗯,这儿要求圆心转过的路线长,就要知道圆心转过的——(拖长音)路线.

(屏显圆心转过的路线,图11)

师:圆心转过的路线是不是这一条路线?

生齐:是.

师:直的部分合起来是多少?

生齐:2πr.

师:圆弧部分合起来是多少?

生齐:2πr.

师:因为它们合成了一个——

生齐:圆.

师:一个半径为多大的圆?

生齐:r.

师:所以说圆心移动的路线长为——

生齐:4πr.

(板书:4πr)

环节四

师:离我们最后解决问题只有一步之遥了,为了加深理解,下面我们再变一下. (课件出示图12、图13,教师读题)线段AB=2πr,把它折为相等的三段,围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把它折为相等的六段,围成一个正六边形;一个半径为r的圆从A滚动再回到原来的位置,圆自身转了几圈?圆心经过的路线长是多少?女同学研究围成三角形的情况,男同学研究围成六边形的情况,过一会我们再交流,看男同学能干还是女同学能干.

(学生分析研究,教师巡视,发现很多同学不会分析)

师:好,很多同学不知道如何分析,教师再引导同学们一下. (屏显绕三角形圆的滚动过程)圆自身转了几圈?

生齐:2圈.

师:(屏显圆心移动的轨迹)圆心转过的路线长是——

生齐:4πr.

师:我们再来看看滚六边形的情况. (屏显分析绕六边形时圆的滚动过程)圆自身转了几圈?

生齐:2圈.

师:(屏显圆心移动的轨迹)圆心转过的路线长是——

生齐: 4πr.

师:好,再把六边形变成圆. (屏显问题:如果线段AB=2πr,把它围成一个圆. 一个半径为r的圆从A滚动再回到原来的位置,圆自身转了多少圈?如图14)

师:转了几圈?大声说.

生齐:2圈.

师:为什么是2圈呢?我们来分析. 前面的问题中,变化中有一个不变性,什么没有变化?

生齐(迟疑):AB的长.

师:对,AB围成的图形在变,但周长没有变化. 这儿圆的周长还是——

生齐:2πr.

师:所以滚圆还是滚了——

生齐:2圈.

(板书:2圈,4πr)

■ 规律总结

师:(先出示最初问题:如图1)通过前面的分析,同学们应该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了. 转了几圈?

生齐:2圈.

师:当然,这不是计算解决,而是与前面的问题比较直接得出的结论. 那么究竟如何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呢?同学们根据教师的板书分析一下,前面的例子中,圆自身转的圈数与圆心经过的路线长d有什么关系?

(学生根据教师的板书分析,稍后)

师:(教师示意)这位同学,说说你的看法.

生:圆自身转的圈数越多,圆心经过的路线长也就越大.

师:是不是这样?

生齐:是.

师:很好,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明确的数量关系呢?

生齐:圆滚动的圈数等于圆心经过的路线长d除以2πr.

师: 2πr是什么?

生齐:滚圆的周长.

师:总结得很好,也就是说,圆滚动的圈数等于圆心经过的路线长d除以滚圆的周长. 为什么是这个关系,同学们下来可以继续思考. 有了这个认识,我们就可以计算并解决前面的问题了.

■ 问题解决

师:同学们观察,滚圆圆心移动的路线是怎样一个图形??摇

生齐:圆.

师:(图上添加圆心字母O,半径r)怎样一个圆呢?

生齐:以O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

师:是以r为半径的圆吗?

生齐:是以O为圆心、2r为半径的圆.

师:好,同学们,现在怎样计算圆滚的圈数,知道了吗?

(学生计算)

教师课件展示如下计算过程:

因为滚动的硬币圆心移动的路线是以O为圆心、2r为半径的圆,所以滚动硬币圆心移动的距离d=2π·2r= 4πr. 所以硬币滚动的圈数为■=2圈.

■ 问题拓展

师:圆满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再看一个拓展问题.(课件展示)如图15,大圆的半径为2r,两个小圆的半径为r,两个小圆各在大圆内、外沿圆周滚动,内外圆滚动的圈数相等吗?(学生计算,然后收集学生意见)

生:滚动的圈数不相等,相差2圈.

师:很好,请同学们看下面的解题过程,与自己的比较一下.

(课件展示解题过程)

因为外圆的圆心移动的路线是以O为圆心、3r为半径的圆,所以外圆圆心移动的距离d=2π·3r= 6πr. 所以外圆滚动的圈数为■=3. 因为内圆的圆心移动的路线是以O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所以内圆圆心移动的距离d=2πr. 所以内圆滚动的圈数为■=1. 所以两圆滚动的圈数相差2圈.

师:作为练习,同学们再自主研究下面的问题,看有什么想法.

(课件展示问题)

如图,大圆的半径为3r,两个小圆的半径为r,两个小圆各在大圆内、外沿圆周滚动,内、外圆滚动的圈数各是几圈?相差多少?你有什么猜想?

■ 课后反思

1. 多年前,《数学通报》杂志刊发过一篇文章《关于一道课本错题的分析》,就是该案例中的拓展问题. 作者认为内、外圆滚动的圈数一样,并做了分析. 由于该分析与教者当时的观点一致,所以很关注. 但后一期该杂志又发表了商榷文章,认为前文的分析没有搞清“滚动”与“滑动”的区别而未分析正确,并指出这是一道好题. 由于商榷文章没有仔细解答该问题,当时,教者也是云里雾里不明白. 直到本次教者研究前述问题的解答,才明白这一道课本“错题”确实不错,安排在此次探究解决初始问题后作为练习.

2. 动手操作题是初中数学教学的薄弱环节,很多教师认为简单所以忽略了. 解决初始问题,也是操作得到结果便了事,但学生肯定也是云里雾里不明所以,更无法解决类似问题. 教者以解决此问题为契机组织材料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动脑探索,既解决了问题,又让学生明白了道理,更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激发了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

3. 新的数学课程理念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应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本节课的教者力图体现这一新要求.

4. 本节课的不足: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较差,学生自主动手探究、自主分析不充分,教师引导的成分偏多.

■ 教研组评析

这节课,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下)第五章《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一节习题探究课,是执教者从小处着眼,寻找探究契机,设计引发学生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堂拓展课. 这节课是执教者反复推敲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而设计的,执教者采用了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理性分析与教师演示转动过程、引导学生并与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是一堂较好的探究课,教学价值较高,值得一线教师借鉴.

1. 在一次教材培训会上,教材编者说过这样一句话:教材只是一个蓝本,它为教学搭建平台,教师不能只教教材. 本堂探究课为这一观点提供了又一佐证. 这是对教材习题的拓展与延伸,做到了既依靠教材又超越教材,起到了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提高的作用,这就远非单纯解一道题所能比拟的.

2. 教学环节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较为新颖、巧妙,具有较强的探究性.

教者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1)学生猜想. 出示课题后,教者没有让学生直接动手实验,而是让学生直观猜想,并鼓励学生大胆交流自己的猜想. 正如教者预料的,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自转了1圈,教师又有意强化“1圈”这个错误结论,为后续教学作足了铺垫.

(2)实验验证. 学生得出猜想后,先安排学生两人一组动手实验,由于学生操作(滚动外圆)不是很规范,又受前面猜想的影响,得出仍是“1圈”的错误结果. 在学生基本认同自转1圈这一错误结果的情况下,教师演示,明白无误地显示出外圆自转了2圈. 猜想与实际不符,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也正是学生心中的疑问. 课堂顺理成章进入下一环节.

(3)探究分析. 这是本节课的主要环节,教者设计了从简单到复杂的一系列探索问题,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既有学生的动手实际操作,也有理性分析,最终分析得出解决问题的基本结论.

首先,教者利用课本另一习题让学生认识到:圆滚直线一周圆心移动的路线长为2πr,然后转入对问题的探索研究. 圆滚过的路线由“直”到“折”再到“曲”,而“折”又由二折到多折,折角由直角到锐角、钝角,图形由开放到封闭不断变换条件. 每一次变换,解决一个层面的问题,都将问题向深层次推进一步,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犹如剥竹笋,为学生实验探究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4)总结结论. 教者把每种情况下圆自转的圈数和圆心移动的路线长板书在一起,学生很容易看出其中的关系,结论的总结就是手到擒来的事情了.

(5)解决问题. 运用前面总结出的结论计算并解决初始问题,达成本节课的表面目的.

(6)延伸拓展. 在解决初始问题的基础上,教者又提出新问题. 运用相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检查了学生对结论的运用情况. 在学生解决问题后再变,并提示得出新的猜想,让学生体会数学问题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

3. 注重学生参与,基本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这一新教学理念.

整个教学过程,都没有教师的“包办代替”,教师提供学生动手实验探索、分析研究的材料,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索、动脑分析研究,然后让学生课堂交流.

在学生“卡壳”的情况下,教师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积极铺垫,降低难度,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正确认识. 如,圆在直线上滚动一圈,圆心移动的距离为什么是2πr?学生易直观得出但不能正确解释,教师抓住这一有利机会,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进行分析,既得出正确结论,又巩固了相关数学知识.

4. 重视“数学意识”的培养.

在“探究分析”环节,探究各种情况下滚圆自转的圈数与圆心移动的路线长,教者的设计蕴涵匠心:先是在动手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然后做理性分析,再动手验证,最后纯粹理性分析. 这一点小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教者对学生“数学意识”的重视和培养. 纯粹动手得到结果,那不是数学,理性分析才是数学. 当然,由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没有达到教师的预期目的.

在分析圆滚封闭图形时圆心自转的圈数时,让学生分析变化中的不变性(封闭图形的周长没有变化),这些也起到培养学生“数学意识”的作用.

5. 注重“数学思维”过程的展示.

通过启发提问,引发深入思考,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本节课的提问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探究性. 例如,在探究“圆在直线上滚动一圈,圆心移动的距离为什么是2πr”时,教师层层设问,充分展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数学思维过程;在分析各种情况下圆心移动的路线长时,教师也通过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这些过程不仅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也大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本堂课的建议:(1)学生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要留予充足的时间,也要注意各个环节探究时间的把握,在直线上滚动,比较简单,学生也已经做过,可以简化一些. (2)规律“滚圆自转的圈数等于滚圆圆心移动的路线长与滚圆周长的比”是通过前面的各种情况总结出来的,可引导学生再作理性分析,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关系. (3)转折处滚圆圆心运动的路线是一段弧,应向学生说明理由,当然这个理由是很简单直观的,但应该说明. (4)多注意学生数学语言的训练,这也是数学课应该培养的学生素质之一. (5)学生合作交流意识需进一步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