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合理液体复苏在治疗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效果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合理液体复苏在治疗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效果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研究合理液体复苏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临床急诊救治中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该院自2011年1月开展合理液体复苏前后所收治的142例严重创伤并发生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治疗方式、临床表现及预后效果进行分组分析。 结果 对照组患者死亡率29.6%,治疗组死亡率8.5%,所有死亡患者均为重度休克患者。结论 应在常规急救方式的基础上合理开展液体复苏,同时注重水肿的防治,则能够有效地改善创伤性休克的救治效果。

[关键词] 创伤性休克;急诊治疗;液体复苏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4(c)-0011-02

创伤性休克(traumatic shock)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严重创伤患者伴随症,其致病诱因是患者的机体由于承受了较为严重的外力冲击而造成了机体重要脏器受损或常伴有大量出血,同时创伤部位常现水肿,出血及水肿都会导致患者可用于体内循环的血液量下降,再加上受损组织由于坏死及分解会进一步加速组织缺血的恶性循环[1]。除机体血循环障碍外,患者临床剧痛及负面心理等因素都会造成机体代偿失调。这些综合症状便被统称为创伤性休克的临床表征。经过临床经验证实,创伤性休克患者最为关键的是休克发生后的24 h内,这期间所开展的有效急诊救治及护理工作会对患者的及时恢复与抢救成功率带来显著影响[2]。为探讨研究创伤性休克患者临床急诊救治的方法及效果,该文该院2011年1月开展合理液体复苏前后所收治的142例因严重创伤并发生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治疗方式、临床表现及预后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急诊科开展合理的液体复苏前后所收治的因严重创伤致使入院并发生创伤性休克的患者142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中开展合理的液体复苏前后各71例,包括男101例,女41例。患者的年龄区间为12~59岁,平均年龄为(34.7±8.6)岁。患者的临床入院信息如下。

入院时间:患者自受伤至入院急诊科的间隔时间为2~8.5 h,平均时间为(4.2±2.0) h。受伤部位:依次为四肢及骨干骨折62例,颅脑损伤24例,胸腔部位损伤21例,腹部损伤22例,其它合并损伤3例。创伤原因:车祸等交通事故致创伤94例,坠物或重物击打致伤25例,高空坠落致伤12例,其他原因致伤11例。排除标准:所有患者除致伤原因及部位外,病史显示基本健康并无既往心、肺、肾等重要脏器疾病史。患者的损伤严重程度评分:有患者的损伤严重度(按照ISS)评分得分均>20分[3],同时针对所有患者的休克程度不同进行了分度,其中轻度休克患者29例,中度休克患者66例,重度休克患者47例。所有142例患者被按是否采用合理的液体复苏分为救治组与对照组各71例。

1.2 救治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71例采用临床常规急救措施具体如下 ①保持患者的气道通畅,并在第一时间完成人工气道的搭建;②保证患者处在正常良性的呼吸循环中;③为确保患者的循环系统正常,所有患者均保证具备两条以上静脉通道;④为及时消除创伤影响,在患者入院的第一时间组织创伤部位专家进行会诊,给予必要的检查并明确患者创伤严重程度并梳理救治方案。在患者的机体可承受范围内尽快开展确定性手术,以便有效控制出血。

1.2.2 救治组患者71例在对照组患者常规救治措施的基础上,增加了方案如下 ①补充液体复苏方法,通过早期的快速补液保持患者的动脉压平均值不低于42 mmHg时,并观察达成后控制输液的速度并维持动脉压平均值在42~55 mmHg之间小幅波动。减慢输液速度,限制输入液体量,使平均动脉压维持在40~50 mmHg。输入的晶体液以平衡液与生理盐水作为基体,而胶体液则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液作为基体,晶体液与胶体液的混合配备为10∶3。②护理人员及时对患者入院后的生命体征进行确认并开展有效活动,如对于心搏与呼吸有停止现象的患者立刻通过心脏按压、气管插管等急救措施进行救治,对于存在开放性创伤及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及时进行包扎或止血处理;③对患者在创伤救治过程中的体温、脉搏、血压等重要生命体征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同时对尿量进行跟踪并进而判断肾脏血液灌注情况,从而控制输液速度。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13.00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对照组71例患者有21例死亡(29.6%),救治组71例患者则有6例死亡(8.5%)。具体情况如表1。所有死亡患者均为重度休克患者,主要死亡原因在于创伤过重、昏迷后休克未能成功纠正。见表1。对照组死亡距入院时间为(3.2±0.8)h,救治组为(4.9±1.1)h,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最近几十年来由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生产工具机械化、交通方式汽车化,致使随之产生的生产与交通事故例次也逐年倍增,严重的外损式创伤往往会导致患者发生突然休克,这使得临床的救治带来了较大的挑战。综合来看,致使创伤性休克主要有两种因素:一是因外伤性出血所带来的机体有效血容量减少而导致缺氧;二是外伤致使细胞受损所最终导致的器官微循环障碍甚至脏器功能衰竭[4]。

该文通过选择142例创伤性休克患者分组对照分析发现,使用了补充液体复苏方式,第一时间生命体征确认并处理的救治组患者在预后效果及死亡率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并具备统计学差异(P

[参考文献]

[1] 谭小琴.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抢救及心得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2009,1(3):112~113.

[2] 董国勤.手术室中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急救护理[J].中外医疗,2012,31(4):56.

[3] 张海燕.81 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抢救分析[J].北方药学,2011,8(8):86.

[4] 赵霞.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手术的抢救护理[J].中外医疗,2010,29(1):160.

(收稿日期:2012-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