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注课堂细节彰显教育智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注课堂细节彰显教育智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在创设情景时彰显智慧

在创设情景时,教师对细节的巧妙处理往往能彰显教师的智慧。例如:学完三角形的分类后,大部分教师都会出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让学生判断它们是什么三角形。学生看着图形,运用所学知识就能判断出结果,这样的情景没有多少智慧的成分。如果教师在判断三角形类型的环节,用一张纸遮住三角形的两个角,让学生判断被遮住的是什么三角形。第一次,露出一个直角,学生不假思索地喊“直角三角形”。当老师拿开纸时,学生不约而同地叫“耶,猜对了!”第二次,露出一个钝角,学生兴奋地叫:“钝角三角形!”当老师移开纸时,学生开心地叫喊:“耶,又猜对了!”第三次,露出一个锐角,学生胸有成竹地说:“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当老师慢慢地移开纸片时,学生看到是一个钝角三角形后沉默了。老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会这样呢?”……老师用一张纸把三角形遮住一部分,不仅增加了情景的吸引力,而且更好地突破了学生的认知盲点。

二、在改编习题时彰显智慧

许多习题从表面上看功能单一,目的很明确,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改造习题,就能让习题更具创新性。如求出下图:

(单位:厘米)中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比。此题的条件一清二楚,学生只要套用公式先求出三角形的面积:12×25÷2=150(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16×25=400(平方厘米),再求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比:150:400=3:8,就解决了问题。此题有无高的数值并不影响计算结果,如果隐去高25厘米这个条件,学生无法简单利用公式解决问题,就必须仔细观察图形的特点,从计算过度到分析、推理,并根据一般的规律“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求出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为:(12 ÷ 2):16=3:8,经过合理的加工,习题的思维含量明显增加。

三、在操作体验时彰显智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并非是对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如:《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以往教材和教师大多是借助分豆子、圈圆点、摆花盆等手段引出余数,这样的安排符合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为了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我让学生动手搭。“用四根小棒可以搭1个正方形(出示用四根小棒搭成的正方形),如果用9根小棒搭这样的正方形,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学生思考后,教师提示学生可以动手搭一搭,也可以画一画。然后师生总结得出,9根小棒可以搭2个正方形,还剩1根。相比之下用小棒搭正方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余数”这个数学概念。首先,用4根小棒搭1个正方形,强化了除法中的每一份数量。不到4根就不能搭1个完整的正方形,比其它的材料更具有形象性。其次,用4根小棒搭正方形突出了除法的不变性,避免了学生出现纠缠于“等分除”、“包含除”而淡化了“有余数”的现象。第三,可以让学生在直观图的支撑下学习算法,巧妙地引导学生把视觉投向竖式的情境意义:搭2个正方形需要8根小棒,二四得八,9减8得1。这样将数形对应,直观地理解了抽象的算理,初步建立了有余数除法竖式的计算模型。这里,运用教师的教育智慧,仅凭一支粉笔、一些小棒就演绎出浓浓的数学味,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真实、扎实、朴实的数学之旅。

四、在调控错误时彰显智慧

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出示一个相邻两边分别为5厘米、4厘米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计算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基本上是这样计算的:5×4=20(平方厘米)。此时,教师没有简单地否定学生因思维定势而出现的错误,而是先肯定学生运用了类比的思想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在纸上画出一个符合条件的平行四边形和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并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接着组织学生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通过对比,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比较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20平方厘米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等于邻边相乘的积。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激起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强烈欲望。

五、在捕捉生成时彰显智慧

课堂总是不断地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时时会有意想不到的生成。如何捕捉预设之外的生成,考验着教师的智慧。如在教学“角的大小比较”时学生基本上都会用活动角量和用纸折的方法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但课堂上有个学生说:“我是用直尺量的。”用直尺怎么量?教师及时捕捉到这一难得的信息,引导学生共同探究,并且顺着这位同学量角的思路想下去。这位小朋友还说,他开始也是用活动角去量∠1和∠2的大小的,但后来又想到,没有活动角时也可以先在两个角的两条边上分别量出1厘米并注上记号,这就相当于是同一个活动角摆出的两个不同的角,因为角的大小与活动角张开的大小有关,所以哪个角上两个1厘米记号间的距离大,说明这个“活动角”张开得大。多么精彩的想法啊!也许这位老师一开始对学生用直尺来量角的方法也感到怀疑,但他有耐心等待,他能机智地捕捉学生的意外生成。让学生充分操作,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进而让学生充分讨论、理解。不但给了学生一次精彩的表现的机会,张扬了个性,同时也使学生意外地获得了比较角的大小的另一种不同寻常的方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者单位: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