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高职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高职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中高职学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往往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管理能力的培养,并针对这一状况,剖析了中高职学生管理能力偏低造成的不良影响,提出了多维度培养中高职学生管理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中高职学生 管理能力 培养

一、中高职学生管理能力缺失导致的问题

1.自我认知、自我调节和自我保护能力差。近些年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导致留守青少年的增多,家庭教育的部分缺失,对青少年情感关怀教育的关注度有所下降,心理健康教育一定程度上缺失,加上社会和企业的一些不良因素和青少年脆弱、偏激的心理特征等因素,造成初始就业的中高职学生发生悲剧的案例不在少数。学校应该正确引导学生了解自我,加强自我调节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和择业能力。

2.沟通交流能力较差,可能导致与企业的融合、适应能力差。笔者对沿海多家企业所做的专题调查结果显示:沟通交流能力好的实习学生对企业的适应能力明显偏强;因为文化交流障碍较少,企业本地实习学生比外地适应能力要强;阅历多的实习学生要比阅历少的适应能力强;外向型性格要比内向型性格适应力强。

3.对企业经营缺乏悟性,可能导致职业规划、职业发展能力差。中高职学生刚工作时,由于管理能力偏低和对企业文化、社会现状了解甚少,很多在企业里和社会环境中表现得比较机械和茫然。

二、中高职学生管理能力的内涵

管理能力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和对外管理协调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包括: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规划激励能力、自我调节适应和约束能力。对外管理协调能力包括:运筹指挥能力、业务管理能力、协调组织及沟通能力。

管理能力中涵盖了情商全部的内涵和智商的核心内涵。情商偏向于自我发展能力、沟通能力,智商偏向于运筹决策能力和业务能力,二者结合的行为表现主要形式是综合执行力。

三、中高职学生管理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和有效途径

1.侧重点。一是重视自我管理,使得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积极认真的做事态度。二是提高语言素养和情感交流能力,加强交流技巧的训练。三是侧重与专业相关的管理能力的培养,比如制造专业侧重于生产管理能力的培养。四是加强创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可能的自我发展空间。

2.具体途径和方法。一是培养高尚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启迪“道”的认知、感悟 “德”的正面引导。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有着高尚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保持阳光心态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一直强调道德教育,“道”就是要知规则,明事理;“德”就是人的行为顺应“道”,道潜于内,德显于表。对于中高职学生来讲,这两个方面同样重要。在学校阶段,对传“道”的职责似乎更大。二是加强社团组织建设和集体活动,鼓励交流,增强与人交往能力和理解、识别他人能力,增强团队意识。中国很久以前就有合群和不合群的说法,强调的是人的社会属性的重要性。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团队管理和团队合作的理念深浸于企业文化之中。学校应该加强社团建设和开展团队活动,培养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三是通过社会实践和企业顶岗实习切身体验,强调责任意识,正确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提高适应能力。近年来,虽然企业与学校的工学联盟形式有不少负面新闻,但整个的主流做法的积极意义还是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和家长及学生的认可。但有几点还是要引起重视:要遵守教育部“八个禁止”的禁令,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甄选合适的实习企业;以家长同意且个人自愿为原则;加强实习全程的管理和服务,及时化解学生与企业的矛盾,保障学生的安全。四是重视个体差异,发掘潜能与弥补不足相结合。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推崇个性化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变化下,基于多种原因,个性发展却不一定是健全的,需要中高职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发现不足,在重视个性发展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健全个人素养。五是与专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中高职学生步入社会后,将很大程度上依靠自身的应用型专业能力立足。将管理能力的培养与专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适应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拓展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六是加强语言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良情绪的疏导。七是正确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使之具备一定的心理预期基础和对矛盾的处理能力,加强心理健康的免疫力。八是增开部分管理课程,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可以尝试开设如《管理运筹学》、《组织行为学》、《创业管理》、《个人与团队管理》、《生产运营管理》等课程,丰富学生的管理知识。

参考文献:

[1]潘孝富.生产型企业员工积极组织行为的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08

[2]俄亥俄大学雷蒙德• A •诺伊教授等编著.人力资源管理(第5版).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吴琦编著.情商教育.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