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地膜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地膜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膜覆盖是玉米高产栽培的一项关键技术措施。利用地膜的增温、保墒作用发展玉米生产,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良好举措。但是,仍有部分人对此存在异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推广地膜玉米栽培技术本身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分析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是普及该项技术的当务之急。

一、存在问题

1. 发展不平衡。从运行情况来看,地膜玉米的发展还不够平衡。凡是示范引导好、种植效益高的,群众积极性高,发展就相对较快;示范引导不够的,群众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发展很慢。也有一些山区由于条件不好等原因导致效益较差,推广举步维艰。

2. 栽培措施不到位。①重茬严重:不少地方玉米重茬4~5年的极为普遍,有的地块甚至达10年以上。由于重茬导致玉米病害发生加重、后期脱肥明显、产量和品质下降。②施肥水平低:近年施用有机肥的地块越来越少,加之后期追肥用量不足甚至不追肥,而导致玉米中、后期脱肥,根系生长差,茎秆细弱,造成倒伏和早衰减产。③整地质量不高:由于农村劳动力不足,大部分地块不进行残膜清除或者只做部分清除,做得比较好的也只清除80%左右。残膜在土壤中风化较慢,不但影响玉米的出苗、生长,而且造成土壤、环境污染。另外,不捡拾前茬玉米或其他作物的根茬,这些根茬往往在覆膜时扎破或拉断地膜,堵塞播种机的播种脚,从而影响作业速度,降低播种质量,造成缺苗断行。④播种质量差:对引进推广的地膜玉米起垄覆膜播种机的机械性能和作业技术不熟悉,作业过程中播种机脚堵塞频繁,造成缺苗断行严重,种植密度达不到要求。⑤密度不合理:例如生产中常见的耐密植品种郑单958、榆单9号,在亩留苗3500株左右时产量仅600千克左右,而密度增加到4500株时产量可达800千克,有些农民便误认为密度越大产量就会越高,播种密度超过6000株/亩,因而造成倒伏减产,经济损失惨重。

3. 技术服务不力。地膜玉米和露地玉米在栽培技术上有很大的差别,而大部分农民仍沿用露地栽培的传统方法来种植地膜玉米,致使地膜玉米产量受到影响。这与当地农业部门的技术服务不力关系很大。另外,有的地方的农业部门没有总结出适合本地的地膜玉米栽培技术,而是盲目照搬别人的经验,这也是造成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4. 机械化程度较低。近年国家实行农机具补贴政策,使得各地农业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但还达不到现代农业生产的标准。就地膜玉米而言,机械化种植仍处于起步阶段,花费劳力较多依然是地膜玉米发展的最大障碍。

5. 自然灾害严重。当前我国很多地方农业基础设施仍然很落后,大旱、大涝、大风等自然灾害常会造成地膜玉米倒伏、减产等,致使农民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进而影响农民推广地膜玉米技术的积极性。

6. 销售渠道窄。多数农民种植地膜玉米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而且较为分散,在缺乏有效的市场信息和销售所需的交通工具的条件下,他们都是在家中或路边将玉米卖给商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膜玉米的种植效益,这也是影响农民推广地膜玉米栽培技术积极性的因素之一。

二、对策

1. 力求平衡发展。

①长远规划,合理布局:要根据各地小气候特点、土壤条件等划分地膜玉米优势区域、适宜区和非适宜区,对优势区域应重点发展,适宜区应合理发展,而非适宜区则不宜发展。②稳前促后,扶持发展:对群众积极性高,发展较快的地区,应适当降低补贴标准,以技术服务为主引导群众主动发展;对条件较为优越、发展潜力较大而群众积极性不高的地区,应在示范引导基础上适当加大补贴力度,扶持发展。③改变思路,主动发展:要改变那种“政府大力扶持、群众被动应付、单纯依靠补贴政策作驱动”的被动局面,把补贴放到确实有困难、真正需要补贴的地区。还要从示范引导、典型引路上下功夫,用先进典型事例激发群众自觉推广地膜玉米栽培技术。④规模发展,集约经营:要改变单家独户分散经营带来的弊端,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农户+基地模式,即以合作社为纽带连结农户和企业,组织农民实现规模生产、集约经营,把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升级为大规模的经营主体,以降低市场风险,提高种植效益,促进地膜玉米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2. 加强栽培管理。

①合理轮作倒茬:对多年未倒茬的玉米地要大力推广以油菜压青为主的绿肥压青技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玉米品质,增加产量,并适当进行轮作倒茬,避免重茬带来的危害。②提高施肥水平:以测土配方施肥为前提,在施足有机肥(5000千克/亩以上)的基础上,本着前轻、中重、后补的原则,在定苗后追施适量复合肥,促进玉米营养生长;大喇叭口期追施适量高氮复合肥,确保后期生殖生长不脱肥;抽穗至灌浆期,适当进行根外追肥,确保地膜玉米稳产、高产。③精细整地:要通过宣传,让群众深刻了解不清除残膜和前作残根茬带来的危害,争取做到彻底清除残膜残根、精细整地。在有条件的地方应适当推广机械清除,以节约劳动力,降低清理难度。④保证播种质量:对地膜玉米起垄覆膜播种机的播种脚、下籽孔和起垄覆膜装置等要从技术角度进行改良,以适合不同类型地块的播种要求,保证播种、覆膜均匀可靠。对播种机手要实行有证作业,并培养一批相对稳定的、作业经验丰富的、技术过硬的地膜玉米农机手。对于全膜栽培的,为防止出苗期遇雨板结,应于播种后及时用细砂、牲畜圈粪或草木灰等疏松物封住播种孔,以防土壤板结影响出苗。⑤合理密植:确定地膜玉米种植密度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品种特性、地力、管理水平等因素,以高产、高效、安全为目标,本着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原则,坚决杜绝为追求高产而盲目加大种植密度的错误做法。⑥良种良法配套:不能简单机械套用某种栽培模式,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实行良种良法配套,以充分挖掘新品种和新栽培技术的增产潜力,实现大面积持续均衡增产。

3. 强化技术服务。一要开展专题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使得农民能用新理念、新技术种植和管理地膜玉米;二要搞好试验工作,继续探索地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地膜玉米生产中的新问题;三要对引进的地膜玉米管理新技术进一步试验研究,力求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出灵活实用的技术方案和实施细则。

4. 提高机械化水平。要在集约化栽培基础上,以现代农业的发展为标准,实行整地、播种、施肥、收获全程机械化作业,以彻底解放农村劳动力,提高地膜玉米机械化水平。

5. 预防自然灾害。一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二要进一步加大农业生产保险力度,开发灵活多样的保险品种,通过扩大宣传动员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生产保险,以保障农民收入;三要设立政府专项扶持资金,对遭受自然灾害损失超过一定数额的地膜玉米种植户适当给予补贴,以维持地膜玉米生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6. 拓宽销售渠道。①订单销售:发展加工和奶畜企业,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按照订单合同、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经营组织形式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②依托合作组织,发展集约经营:以合作社为牵头单位实行统一销售,以增强开拓市场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农民的地膜玉米种植效益。③做好信息服务和价格指导:及时搜集、整理、产销信息,积极开展价格指导、信息服务和网上销售等工作,引导农民适时适价销售玉米,确保增产增收。④开发特色玉米:在有条件地区适当发展特色甜玉米和有机玉米,开辟新的生产销售领域,以提高种植效益。

作者简介:张 超 农艺师,已先后发表农业科普文章百余篇。联系地址:陕西省千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邮编:72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