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钢琴声声,是对自闭症男孩心灵密码的解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钢琴声声,是对自闭症男孩心灵密码的解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三角钢琴前,9岁的童童显得十分弱小,指尖碰触琴键的刹那,流泻而出的音符笼罩全场,时空仿佛凝滞了,唯有这个男孩在与音乐对话。有人在下面小声议论,“哎哟,弹得真好,一点看不出这孩子有自闭症。”

童童的母亲坐在台下,内心充满了不可言喻的骄傲,却也有对未知的迷茫。对于她来说,儿子弹奏的乐曲中,流泻出来的是漫漫九年的艰辛,是泪水,是痛苦,是努力,是欣慰……一个母亲要将自己的爱从自闭症的儿子身上体现出来,难哪……

当得知儿子患了自闭症全家一片茫然

直到现在,童童的妈妈还记得儿子两岁前带给她的莫大快乐。童童早早学会了叫“妈妈”,蹒跚学步时就能扶着栏杆上下楼。每每外婆买菜归来,都能看到童童眨巴着眼睛,在床头翘首盼望。

两岁之后,阴云忽然就盘旋在童童一家的头顶。童童陷入了沉默。他对外界所有的呼唤、表情和动作都失去了回应。2006年春天,妈妈把童童带到公园,身边所有孩子都在欢闹嬉戏,童童却独自待在一边,斜眼望着太阳,缓慢地原地转圈。妈妈敏锐察觉到了童童的异常:“这孩子是不是傻了?他就像置身在玻璃罩中,与正常的世界完全隔离开了。”

进入幼儿园,童童的表现更为极端。他从不理会老师,也不与其他小朋友嬉戏打闹,只喜欢在用来圈定游戏角的小桌子上乱爬。更为糟糕的是,对幼儿园提供的一切食物,童童一概拒绝。

父母带着童童遍寻名医,跑遍上海大大小小的医院,希望能诊断出孩子究竟患了什么病,却始终无功而返。直到有一天,一位专家对童童父母说,“孩子可能得了‘自闭症’,国内目前对这个病症还没什么研究,国外有很多这样的病例。”怔忡中,童童妈妈赶紧上网查资料,当逐渐明白“自闭症”的内涵时,一家人抱头痛哭,天空仿佛失去了颜色……

当现实不得不逼着童童家人去面对,童童家人开始憧憬奇迹的到来,他们相信只要坚持,就一定能找到治疗的方法。然而,童童的症状却开始逐渐严重起来。三岁半时,童童的眼神飘忽,几乎从不与人对视,对声音和疼痛异常迟钝,食物只能吃蛋汤拌饭。他还行为刻板,喜欢走同样的路线,出门后只愿意去固定的快餐店和商场。不然,童童的情绪就会崩溃,进而大声哭闹、喊叫,甚至会当街尖叫。

不久之后,童童被迫离开了幼儿园。但家人并未放弃希望,他们辗转打听到区里一所开设特教班的幼儿园,将童童送进去学习。和童童一样,许多疑似自闭症或已经确诊的孩子在那里接受特殊训练。

在那里,童童妈妈见到了许多匪夷所思的病例:一个孩子不执一词,但对歌声却极其敏感,听过的任何歌曲都能一字不差地哼唱。旁人以为这是过人的天赋,家长却叫苦不迭:“他昼夜不停地唱,我们都快被唱晕了”。也有孩子记忆力惊人,虽然连完整的句子都无法组织,但5000字的演讲稿,听个三四遍,就能复述出来。

也是在这个时候,童童逐渐滑向确诊为自闭症的深渊,又从深渊里见到明灭的光芒。确诊为自闭症后,妈妈开始长时间地拥抱童童,和他聊天,陪他走路。大部分时候,童童对她的呼唤充耳不闻。

在特教班里,童童开始接受一种“动物似的训练”。为了训练童童的跑跳能力,妈妈在地上放了许多圈,逼他一个圈一个圈地跳过去,完不成时就用织绒线的竹针抽打他的屁股。童童哭喊时,妈妈也跟着心酸,她对着听不懂的孩子喃喃说:“现在我像训练动物一样训练你,是因为不想让你以后成为动物。”

整洁明亮的客厅、温馨的全家福照片、一架锃亮的钢琴……踏进童童的家,乍一看似乎和千万个普通家庭一样,没有一丝异样。然而,当童童在深夜仍然没有睡意亢奋地跑跳时,当父母吼叫着仍然无法制止他歇斯底里的哭喊时,当母亲辞职在家、父亲为挣钱奔波时,才是这个家庭真正的底色,他们有一个特殊的孩子,过着不寻常的每一天。

教自闭儿弹琴,创造奇迹

谁也不知道钢琴在童童的世界里是什么样的,唯一肯定的是,童童对这个巨大的物件并不排斥。

“童童,坐下来!快坐下!不许动!”摆弄好簇新的钢琴,妈妈大声把童童唤道钢琴前,一边搬着板凳陪在身边,示意童童坐下。望着眼前的庞然大物,童童一片迷茫,但长期的训练让他习惯于服从妈妈的指示。

“Do……”妈妈重重摁下琴键,钢琴发出的声响让童童微微一惊。“童童,跟着妈妈做一遍,在这里按下去。”拿起童童软绵绵的小手,妈妈再度摁下琴键,似乎明白了妈妈的意思,又好像完全不知道该做什么,童童如机器人般重复着这个动作,每一次轻触琴键,声音微不可闻。“童童,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弹钢琴了,你可以做到吗?”抱着童童,妈妈下定了决心。

让自闭症孩子学钢琴?这个大胆的决定让很多人觉得难以置信,对童童家人而言,学琴是为了帮助孩子治疗。童童五岁零三个月时,幼儿园特教班的张老师对童童妈妈提起了一篇报道,据说有个自闭症孩子原本一星期只学会弹一行琴谱,坚持了5年,突然领悟了,后来造诣很高,学琴成为这个孩子康复的突破口。“不如让童童也学琴吧?也许孩子的病情能有所好转!”听了张老师的建议和鼓励,童童的父母花重金买了一架钢琴,希望奇迹能在孩子身上发生。

即使对身心健康的孩子而言,学琴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需要长久的坚持与训练,技艺才可能炉火纯青。无法表达自己又对外界隔绝的童童初做琴童,就开始了一场漫长的拉锯。

“童童,你看,这是什么颜色?”小时候,为了教童童识别基本的颜色,父母和老师花了足足八个月,他们不断变换着手里的颜色卡片,一次次引导他理解这个世界里最普通的元素。“童童,红色是哪一个呀?” 听来匪夷所思的事,在童童的成长历程中却无数次反复上演,每每教授童童学习一样事物,老师和家长都要重复一遍一遍,直到他能够依样画葫芦地完成。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很长时间内,和童童说话必须将音量提高几个八度,仿佛只有歇斯底里的叫喊才能引起他的注意。“这个音不对!重弹!”妈妈大声叫喊着,引来楼上邻居非议,“这家人怎么回事?老是大喊大叫的!”

在幼儿园里,会弹琴的张老师成了童童学琴的启蒙老师,她给孩子定下了规矩:“童童,我可以示范,但不会手把手教你”。张老师担心一旦培养出了手把手的习惯,孩子就很难摆脱依赖,如此一来,老师和父母常常要把同样的话和动作重复数十遍,甚至数百遍,因为他们永远不知道在第几遍的时候童童会明白,而在明白之前只能不断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