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的:探讨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及对近期喘息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我科收治155例毛细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105)和对照组(n=50),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急性期均给予博利康尼雾化吸入3~5天,在此基础上实验组给予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出院后酌情吸入辅舒酮2~4周;对照组予以地塞米松静脉注射或予以泼尼龙琥珀酸钠静脉滴注,出院后未进行吸入治疗。结果:实验组急性期止喘效果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出院3个月内实验组再次发生喘息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

【关键词】吸入糖皮质激素;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预防喘息发作

【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477-01

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婴幼儿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多见于1~6个月的小婴儿,以喘憋、三凹征和气促为主要临床特点。以往在喘憋高峰时静脉予以糖皮质激素,目前吸入用糖皮质激素被多数人认可,但在基层医院,仍缺乏正确认识。本研究选择2010年11月至2012年6月间于我科住院治疗的毛细支气管肺炎患儿155例,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观察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喘息再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1月至2012年6月来我科住院治疗的155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其中男83例,女72例。155例患儿均有咳嗽、喘憋、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体格检查可发现呼气相延长伴有肺部哮鸣音(或喘鸣音),符合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1】,并排除异物吸入、先天性心脏病、肺结核、哮喘等情况,无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并发症。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05例,其中男56例,女49例,年龄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氧疗、抗病毒、镇静、止咳等一般治疗,有并发症者予对症治疗,入院3~5天内予以博利康尼,2.5mg(1ml)/次,日2-3次雾化吸入,并密切观察患儿临床表现、生命体征。实验组在此基础上予普米克令舒,0.5mg(1ml)/次,日2次雾化吸入,于入院5天左右喘憋好转改为日一次雾化吸入,继续吸入3-5天病情痊愈出院。对于有家族过敏史、患儿特应性体质或既往曾有过喘促患儿,回家后予以辅舒酮、储物罐辅助吸入、1吸/日、2-4周。对照组50例,其中20例予以地塞米松,0.25mg/(kg.次)静脉注射,30例予以泼尼龙琥珀酸钠l-2mg/(kg・次)静脉点滴,每12小时1次,3-4天后改为每日1次,喘憋好转后停药,疗程4―5天,停止糖皮质激素静脉应用后未续与雾化吸入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研究出院3个月内喘息复发率,观察吸入糖皮质激素对喘息预防作用。

1.3 效果评价

实验组患儿住院日为8±2天,对照组为7.5±2天。出院3个月内有20名患者喘息复发重新住院,其中实验组有5名患儿,对照组有15名患儿,对照组中有11名患儿具有特应性体质或既往曾有过喘促。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0软件,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比较采用x2 检验。

2 结果

经过治疗,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喘息症状控制没有差异,但出院3个月内喘息复发率实验组和对照组有明显差异。

3 讨论

毛细支气管肺炎是由多种病原感染所致的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症,主要为呼吸道合胞病毒,其次为副流感病毒、鼻病毒、人类偏肺病毒、某些腺病毒及肺炎支原体等病原[1],以喘憋、三凹征和喘鸣为主要特点,多在夜间或凌晨发生,常伴有广泛而多变的呼气流速受限,以及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反应性增高。

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病毒侵入机体后,不仅诱发气道的非特异性炎症,还可引起气道变应性炎症,构成I型变态反应,双重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产生【2】,因此治疗关键是抑制炎症反应,缓解气道阻塞。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最有效的抗气道炎症药物。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能抑制炎症反应,有效缓解气道炎症渗出,减轻气道黏膜的水肿和充血,抑制气道高反应性和炎症反应,并能增强气道对β2-R敏感性和气道平滑肌β2-R功能的重建【3】,缓解支气管痉挛。普米克气雾剂或辅舒酮有强效抗炎和降低气道高反应作用,可明显改善气道炎症,恢复小气道功能,防治短时间内反复发作。

本研究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于急性期症状控制没有明显差异,但对于患者于恢复期应用辅舒酮吸入对于预防喘息再发有明确作用。

参考文献:

[1] 江载芳,申昆玲.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99-1120

[2] 郑永红.注射用泼尼松龙琥珀酸钠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19:50

[3] 林加斌,朱凯.布地奈德联合特布他林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江西医药.2007,304(06):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