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养育事件影响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之个人因素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养育事件影响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之个人因素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作为影响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事件之一,养育事件是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个人特征。通过对10位女教师进行访谈发现,教师的个性特征和性别意识是决定其受到不同影响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养育事件;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个人因素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9-0026-06

做母亲几乎是所有幼儿园女教师都会作出的人生选择,母亲角色会使她们的生活内容和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因此,作为影响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事件之一,养育事件①会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影响她们的专业成长。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有的女教师做了母亲之后专业成长之路越来越宽,有的却越走越窄。为什么有些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相似而后来的路向却相反?笔者在质化研究方法论的指导下对10位幼儿园女教师②进行了深度访谈,经过对原始资料编码分析发现,导致养育事件不同影响后果的核心因素是个人特征和性别意识。

一、个性特征与影响后果的关系

笔者调查发现,大部分经历过养育事件的教师都表示养育子女给自己的专业成长带来的最普遍的消极影响是时间和精力不够,突出表现为学历进修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有些教师因养育子女已经放弃了自学考试,有些教师仍在坚持,有些教师则如愿取得了成功。之所以会存在这些差异,与教师本人的个性特征在专业成长中发挥关键作用密切相关。人的性格特征是复杂的,笔者主要从性格的意志特征来分析个性特征与影响后果的关系。

(一)“计划性”特征――教师F与教师J的比较

虽然从心理学上暂时无法找到对“计划性”的专业定义和解释,但这个从访谈中生成的概念却不得不引起笔者的重视,因为教师F在访谈中反复强调自己是个计划性很强的人,这种计划性已经深深印刻在她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笔者所理解的“计划性强”是指教师做任何事情都喜欢事先考虑周到,制定详细计划并努力实施,不喜欢“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处事方式。我们从她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讲述中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这一性格特点。

教师F:带班时的教学安排――如果我带班,就会按计划有条不紊地做事情,既然有计划就要按照计划执行。

自学考试前的复习准备――不管参加什么考试我都一次通过,但不管是考大专还是本科文凭,别人只需要看一星期就能搞定,我要提前一个月看。我不会像人家那样熬夜,一个星期看完马上考试,考个60分。我要有十分的把握才会去参加考试,我觉得绝对不能去靠运气,这是我的个性。

怀孕时间的选择――包括生孩子这件事情,我的计划性都非常强。我计划在拿到本科文凭以后生孩子,我不想像人家那样有了孩子再去考试。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教师F“计划性强”的特点,正是这一个性使她明智地选择了合适的怀孕时机,在生产孩子之前顺利拿到本科文凭,消除了可预见的由养育子女带来对自学考试的“拖累”。而教师J虽然在怀孕之前曾经有教师建议她尽早把本科考试考完,尽管她也能理解其中的道理,但由于她“计划性”不够强,始终没有将建议付诸行动,导致后来自学考试困难重重。

教师J:以前同事跟我讲:“你赶紧考,以后有了小孩根本就没法看书。”虽然我知道这是对的,但就是没有好好计划,我现在觉得有了小孩再读本科就很吃力。

(二)“自制力”特征――教师B与教师J的比较

教师B在有了孩子后继续参加本科文凭的自学考试,并如期获得了本科文凭。她的园长是这样描述她顺利通过考试的。

园长C:她是我们幼儿园第一个本科生。我们两个人同时考本科文凭,刚开始我通过的科目比她多,然而我生了宝宝之后一门都没有通过,同样,她也生了宝宝,之后却全部通过其他科目考试,我很佩服她能不受外界干扰。

在谈到为什么自己能在有了孩子之后依然顺利通过考试时,教师B把原因归结于自己的自制力比较强。她表示,虽然在复习备考时偶尔也会因牵挂女儿而分心,但基本上能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专心学习。

教师B:有人说生了孩子以后记忆力下降,我觉得这不是问题的关键,主要是分心了。比如在看书时有时会情不自禁想:“女儿现在在干什么呢?她现在睡得还好吧?”但是我有一定的自制力,能分清孰轻孰重,及时调整自己。

同样是面临学习时因为不放心子女而分心的问题,教师J却因为没有足够的自制力而备受杂念的干扰,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

教师J:我正在考本科文凭,但是好像一看书就有杂念,感觉看不进去。如果能调整好,肯定就能静下来,而我就属于那种不太会调整的人,常常三心二意什么事也做不好。

自制力是指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思想和行动的意志品质。它的显著特征是利于推动和促进人们从事为达到一定目的所需的行动,也利于制止那些与预定目的相矛盾的愿望和行为。自制力强的人能自觉地遵守纪律,工作时专心致志,善于克服不符合社会需要的狭隘的个人动机,善于克制不利于工作的言行。〔1〕在准备自学考试的过程中,教师要克服对子女的牵挂和对家事的担心,才能专心备考。只有具备较强的自制力才能不被杂念所干扰,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备考质量。

(三)“坚定性”特征――教师G与教师A的比较

教师G:我做一件事情喜欢把它做完,不愿意半途而废,我觉得如果不把它考完,那前面考那么多是为了什么呢?

教师A:我考本科文凭时就觉得挺难,而且年纪大了记不住东西,这几年我就不想再考了。

坚定性是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屈不挠、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具有坚定性品质的人,能够按照客观规律进行活动,不被暂时的挫折打败,他们有顽强的毅力,总是充满信心地为自己确立的目标而奋斗。〔2〕对幼儿园教师而言,在经过一天辛劳的工作之后回到家中,在养育子女的同时还要兼顾学历进修,的确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她们不仅要承受照顾子女的辛苦,还要克服由于不能像其他母亲那样充分地陪子女玩耍或关心他们的学业而引发的对子女的内疚感。因此,越是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教师越要拥有坚韧不拔的个性品质,这样才有可能通过后续的努力达到预期目标。教师G与教师A同样面临着这样的考验,但是前者坚持下来并最终取得了本科文凭,而后者却在困难面前渐渐退缩,最终放弃为专业成长而努力。

(四)“自觉性”特征――教师B与教师E的比较

教师B:对学习的认识――我从来不觉得学习是件痛苦的事情,我觉得学习有很大的乐趣。当学到一样东西,或者是原来不懂的,通过老师的讲解明白了:“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我顿悟了就很开心,这种感觉是一种成功感,也是一种满足感。

想考研究生的动机――今年7月份的时候想考研,我就跟园长讲:“我觉得工作中有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现在学的东西已经不够用了。”我想考研,并不是单单为了文凭,而是想学到更多知识。

对本科自学考试的态度――现在不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这种转变在本科阶段尤其突出。我觉得本科自考和大专自考的含金量和教育价值差别很大。大专是普及知识型的,和我们在幼儿师范学校学到的东西没有太大差别,到了本科阶段,那些概念就很深奥。

在访谈中,教师B是唯一提到有更高学历进修打算的教师,虽然她现在的条件并不成熟。同时,她明确指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历,而是现在的工作促使她自觉学习,不断提高。

教师E:本科考试我还差四门没过,我觉得有的东西和幼教没有关系,“文学精读”肯定要考,因为这是必备的。像“教育史”“思想史”“教材教法”等还能学到很多东西,可以用,但是“大学数学”“现代技术概论”和我们专业有什么关系呀?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笔者在访谈中发现,教师E比较奉行实用主义,认为考试就是为了取得相应的文凭,表现出对考试中某些科目安排的不理解,觉得与本专业没有直接关系的科目根本就不该设置,没有认识到不同类型的知识对自己专业发展的不同帮助。这种停留在狭隘知识观上的认识是导致教师E自觉性不高的主要原因。这类教师在困难来临时无法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往往是抱怨多于努力。

自觉性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目的的重要性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并能主动调节自己的行动以达到目的的意志品质。自觉性高的人能按照客观规律提出行动目的,在相信自己的行动目的正确的基础上,还能把自己的热情和力量倾注到行动中去,即使遇到困难也不气馁,千方百计地去排除障碍,积极执行决定。〔3〕自觉性与个人的认识水平相关,如果一位教师能理解学历进修的积极意义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取得更高学历文凭的表面追求上,他就会在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的综合作用下形成更高的自觉性。教师B就是这样一位把学习当作乐趣的人,这也能从一个侧面说明她为什么能较顺利地通过本科阶段的自学考试。

二、性别意识与影响后果的关系

所谓性别意识,是指个体从性别的角度观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环境,对自己进行性别分析和性别规划,以防止和克服不利于两性发展的模式和举措,是实现性别平等和性别公平的观念和思维方法。性别意识包含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分别是性别敏感、性别能力和性别分工。〔4〕一个具有传统性别意识的女性会更自觉地用传统性别分工的要求约束自己,例如她会认为女性主要应该把家庭照顾好,女性的最终价值是在家庭中体现的,一旦出现家庭需要与工作需要的矛盾,女性应该毫不犹豫地首先满足家庭需要,等等。性别意识也是导致养育事件不同影响后果的核心因素之一。笔者对10位教师的性别意识情况进行了访谈,初步结果见表1。

为了更详细地说明个人的性别意识与影响后果的关系,笔者重点对教师B与教师C进行了比较分析,选取这两位教师的原因是教师B是10位教师中没有受到养育事件消极干扰的典型代表,而教师C则是深受养育事件消极影响的典型代表。

(一)一个向左、一个向右――教师B与教师C截然相反的成长路向

教师B幼师毕业后于1995年10月到C园工作至今,于2004年10月生下一女孩,是C园的骨干教师。教师B从入职开始到现在经历了对幼儿园教师职业从排斥到热爱的过程。她在上幼师学校之前最想当地质勘探员,因为这样可以远离父母;读幼师专业是其无奈的选择,求学期间仍不想当幼儿园教师,但无力改变这一事实;工作初期对职业认识不深,觉得小孩很烦;结婚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做个全职太太;婚后工作渐入佳境,开始体会到职业幸福感;现在认为幼师职业能实现自我价值,即使有条件做全职太太也要放弃。

教师C幼师毕业后于1998年9月开始到C园工作至今,于2006年8月生下一男孩,也是C园的骨干教师。教师C由于十分热爱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当年在报考中专时三个志愿都是幼儿师范学校;在读幼师专业期间也十分喜欢这一专业,自认为在班上像她这么热爱专业的没几个;到幼儿园正式上班后工作热情也特别高;生育之后对工作的热情降低了很多,对儿子的期望高于对自己的期望,现在希望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时候能够换一个比幼儿园教师轻松的工作,因为这样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儿子的培养上。

(二)“儿女心”影响着教师的专业成长路向――园长的看法

对于同在该园任职、同样都是在C园成长起来的骨干教师B与C,该园园长目睹了她们专业成长的整个过程。教师B朝着越来越上升的方向前进,而教师C却似乎越来越陷入低迷状态。为什么会这样?园长C作出了如下判断。

园长C:关于加班――有的教师“儿女心”不那么重,能够放得下孩子。教师B是我们幼儿园的一个教科组长,她在生完孩子后还照样加班,而且她的精力和心思也在工作上面。但有的教师虽然嘴上说加班没问题,可工作起来却心不在焉。比如教师C工作时常常不在状态,老想着孩子要喂奶了,孩子怎么样了,经常一心几用,什么事都做不好。

关于出差――当然,也不能说教师B“儿女心”不重,但是相对来讲没那么重。比如孩子还小时要到上海出差,她也照样去。后来她说到自己回来时女儿不叫她妈妈一事。虽然当时她觉得心酸,但很快就调整好,重新建立了与女儿的亲密关系。而教师C绝不肯放下她的孩子去出差,去提高专业业务能力。

“儿女心”是在普通老百姓生活中很常用的一个词,是衡量人们对家庭、子女重视程度的一个本土概念,与“事业心”相对,但它从本质上反映了人们的性别意识状况。

(三)她们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局外人的分析

从性别意识调查的情况来看,由于幼儿园教师在我国目前的社会地位相对偏低,即使是在幼教领域取得骄人成绩的教师也很难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正如有的教师谈到:“对于一个幼儿园教师来说,社会给你的名和利跟你的付出不成比例。”“我们混得再好不也就是一个幼儿园老教师吗?”所以针对“女性应该尽量避免在社会地位上超过她的丈夫”这一问题的回答对于本研究而言没有实际意义。

具体到这两位教师,教师B虽然对“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表示认同,但她是从实现自我价值的角度来回答的,她的回答说明在传统观念的压力下,女性如果企图通过工作来实现自我价值必须在家庭中要学“乖”点,要学会“以退为进”的发展策略;而教师C虽然对这个问题表示否定,但她却是从预防后患的角度来回答的。她认为好的婚姻不是一成不变的,完全依靠婚姻是危险的,女性必须在经济上独立才能减少今后可能发生的家庭变故造成的伤害。所以这两位教师在这个问题上回答的差异并不能说明教师C的性别意识就比教师B更现代。她们在性别意识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上。

教师B:我从来不觉得“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每个家庭的成员构成是不一样的,有的男人根本没有能力支撑家庭,你非要他去支撑,又有什么意思呢?这是第一种构成,还有一种构成就是男女都能撑起半边天,我的家庭就是这样,我和丈夫的家庭责任比较均等。完全把养育的责任或是赚钱的责任都推到丈夫身上,不好!

教师B首先表现出对自己工作能力的自信,认为自己的家庭是“强强组合”型,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她对工作越来越热爱,因为这是她证明自己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C:我同意“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为什么我以前可以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在单位上,但是现在我要平衡。我觉得让女性主要照顾家庭有一定道理。男的太粗心,照顾不好!家庭对男性的牵绊如果由女性承担起来,男性就更容易出去为事业而打拼,更容易出成绩。

教师C在有了小家庭之后渐渐表现出对自己工作价值的怀疑,认为与在幼儿园工作相比,在家庭这个舞台上更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传统的性别意识在发挥作用。虽然她并不认同男性的能力天生比女性强,但是认为是女性牺牲自己换取了男性更多成功的机会。她认同这种“牺牲”,并坚信这是女性义不容辞的责任。换言之,教师C更倾向于通过照顾家人并通过家人的成功来实现自我价值。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她在有了孩子之后对曾经热爱无比的幼儿教育不再专注。现在她认为丈夫事业上的成功、儿子的成才比自己事业上的成功更有价值和意义。当两者难以兼顾时,她愿意为此放弃曾经的追求和梦想。

(四)她们为什么走不同的路――从局内人的反思中看根源

教师B:对工作的认识――我不是工作狂,为了工作抛弃家庭;也不是那种家庭依恋性比较强的女人,只要把孩子培养好,可以不顾工作。我觉得特别是对于女人来说,家庭、工作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工作是女人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途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对女儿的教育期待――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明明是一块象牙,你非要雕成一块宝玉,可能吗?我所能做的,就是给孩子提供一种机会,创造条件让她去搏一搏!她能搏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我不去勉强。我认为自己的女儿不是智力超常的人,只是普通人,普通人你干吗要让她往超常人去发展呢?

对“可以做全职太太”的认识――即使今后可以做全职太太了,我也不想。其实我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工作不再作为谋生手段。我希望丈夫能给我这个实现最高境界的机会,那时的工作态度会比现在更放松一点,但是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不会消减。因为你把工作看作是你的理想和追求,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途径,而不仅仅是谋生手段,就是由被动消极转变为主动积极了。

教师C:对工作的认识――你说我们以后能干什么呢?最多也就混到“名师”这个程度了,但是要花费太多的精力,我已经放弃这个追求了!我现在就希望能收入稳定,不要为工作操太多心就行。

对儿子的教育期待――希望能多花一点心思在孩子身上。我最大的希望就是他以后能成才!他成才比我工作重要多了!对小孩的培养有终止的吗?马上上幼儿园了,给他上个什么兴趣班好呢?等到孩子上小学了还要择校,要学奥数,还要去跟老师沟通,哪里还有时间呀?想做个好妈妈就不要想在单位里有太大的成就,这就是我的理论。

对“可以做全职太太”的认识――我还是会出来工作的,但是我会选择一个轻松一点的,就是不需要花太多心思的那种工作。那个时候我更多的是以照顾家庭为主了!我觉得幼儿园的工作与家庭事务有一定的冲突,比如我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就没有那么投入,因为我在幼儿园话说得太多了。

从以上访谈内容可见,首先在对待自我价值实现的问题上两位教师的观念完全不同。教师B把工作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不会因为有了孩子而完全把生活的重心转移到孩子身上,对女儿也没有过高的期望,保持了自我的独立性,所以还能在女儿出世、生活压力更大的情况下保持较高的工作热情。但教师C在有了孩子之后把培养儿子成才看作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把对家庭的贡献看作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方式,因此她对儿子有很高的期望。在她看来,儿子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功,儿子成才比什么都重要,这其实是一种失去自我的表现。

其次在对待“如果有条件做全职太太,是否会考虑回归家庭”的问题上,虽然她们都不同意做全职太太,但具体想法却截然不同。教师B是从达到工作的最高境界,即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是实现个人理想和追求的途径来阐述理由的;而教师C则是从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时候可以自由地选择其他工作,以便更投入地为家庭服务的角度来阐述原因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B要比教师C具有更现代的性别意识。也许作为当事人,她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正是这种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她们对专业成长的不同态度和行为。

参考文献:

〔1〕〔2〕〔3〕高玉祥.个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81,182,178.

〔4〕周颜玲,凯瑟琳・W・伯海德.全球视角:妇女、家庭与公共政策〔M〕.王金玲,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08.

An Analysis of Personal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Nurturing Incidents upon Preschool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Liu Yun, Gu Rongfang

(College ofEducational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Abstract】As one type of the critical incidents to influence preschool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urturing incidents can be either positive or negative, depending on personal features of the teacher. Interviews with 10 women teachers reveal that teacher’s personality and gender consciousness are the decisive factors of influence.

【Keywords】nurturing incidents; preschool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ersonal factors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