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民族民间舞教学融合民族民间文化的价值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民族民间舞教学融合民族民间文化的价值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民族民间舞具有鲜明的“草根”意识,无论怎么发展、演变都离不开其所根植的文化背景。民间舞教学是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舞文化进而促进民族民间舞的发展与传播的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因而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融合民族民间文化,其必要性显而易见。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民族民间舞教学融合民族民间文化的价值。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教学;民族民间文化;

中图分类号:J645.2

民族民间舞萌生于各民族地区特定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与人民群众的劳动、战争、情爱、婚姻、祭礼等生活息息相关,犹如群众生活的一面明镜,折射出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族民间舞具有鲜明的“草根”意识,无论怎么发展、演变都离不开其所根植的文化背景,这是民族民间舞区别于古典舞、现代舞等最鲜明的特征。然而,民间舞教学是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舞文化进而促进民族民间舞的发展与传播的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因而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融合民族民间文化的必要性及其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一、易于学生把握各族民间舞的动作内涵及风格韵律

民间舞教学中时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风格鲜明的民族民间舞被某些学生跳得平淡无味,除了动态舞姿及造型上有所区别,其风格韵律尽相雷同。究其原因,是学生对相应民族民间舞的动作内涵及风格韵律把握不到位所致。譬如我们常说的“一鹰三态”。蒙古族、藏族以及塔吉克族民间舞蹈中都有表示鹰的舞姿动态,他们崇尚鹰,把鹰看作是本民族的吉祥物。然而他们的舞蹈语汇中对鹰形象的表象却大不相同,这主要是源于他们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蒙族民间舞蹈中鹰的形象是生活在大草原的广大牧民强健体魄与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的艺术升华,因而更加突出勇猛与豪放的个性;鹰在藏族人民心目中是一种神鸟,翱翔在高原山区的高空或栖息与悬崖峭壁之上,身姿矫健,藏民们将之视为本民族的神物。加之,藏族人民信仰佛教,虔诚的信仰态度以及庄重的佛教仪式塑造了他们沉稳的个性品质,因而在表现鹰的形象时则更加突出矫健与沉稳的特性;而塔吉克族民间舞蹈对鹰形象的刻画则表现为轻捷与洒脱,这与塔吉克族人民居住在帕米尔高原、丝绸古道,以及其民间舞蹈中依旧遗存的古西域乐舞文化有关。由此可见,不同民族的鹰舞因其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舞蹈动态间流露出来的民族舞蹈其表现形式和审美风格也不径相同。如若学生不能很好的把握这三种民族鹰舞动态背后的文化意蕴,那么就很难把握好各自不同的风格韵味。每一个民族的民间舞都是特定自然与人文环境的产物,因不同的民族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审美心理等而使得它们各特色、相互区别。这就需要教师在民间舞的教学过程中融入相应的民族民间文化,促进学生对舞蹈动作内涵的把握,并帮助学生有效的区分不同民族民间舞的风格特色。

二、新时代民族民间舞创新不失根本的保证

综观我国现今的民族民间舞作品,不管是课堂呈现的还是舞台创作都存在这样一种普遍现象:民间舞蹈“现代舞化”。当下,给中国民族民间舞融入西方现代舞的元素或借鉴西方现代舞的创作方法被视为一种“现代化”的创新之举。更有甚者呼吁民族民间舞理所当然的应该走“现代化”之路,融入西方现代舞的元素或创作方法。西方现代舞所倡导的是一种身体表达的极度自由,任何身体能承载的姿态都可以成为现代舞的动作元素、表现对象。没有约定俗成的动作范式,任意肢体语言的表达都将是对的,其对舞者肢体语言开发的无穷尽对于民族民间舞来说显然是极具魅力的。因而,不少舞蹈工作者在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进行编排、创新时,常借鉴现代舞的动作元素以及现代舞式的“动作解构”法来进行创编。然而“解构”不应当是盲目的分解与重组,必须以一定的舞蹈文化背景为前提,这样解构与重构后的舞蹈才不会被异质,才能在丰富多变之后仍然保持原有的内蕴。但并不是所有的编舞者都能很好的把握并做好这一点。由于编舞者对舞蹈本身的文化底蕴理解不够透彻,孤立的运用西方现代舞的“解构”法,将民族民间舞语汇进行简单的分解、重组与改编,以至于创新出来的民间舞作品呈现出“现代舞化”的现象。因而从教学的源头上加以把握,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融合民族民间文化,在学生习舞的过程中强化舞蹈的文化生态意识则显得尤为必要了。

三、保护和弘扬民族民间传统优秀文化的应有之义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频繁演进,西方舞蹈譬如华尔兹、伦巴、恰恰、爵士等犹如一股热潮般涌入中国市场,深深吸引着年轻一代,同时也被不少中老年人所钟情,而我国本土的民族民间舞却显得有些冷清。笔者总结自己近6年关于舞蹈教学的社会实践经验,发现众多企事业单位的大型文艺汇演中,人们的兴趣爱好普遍倾向于选择现代舞、新风舞等。同时,就我在给历届艺术非舞蹈专业高考生编排才艺作品的过程中也不难发现,现在的年轻一代对于西方爵士舞、嬉蹦舞的热情远远胜于我国本土的民间舞蹈,她们追求个性与时尚,把民间舞划为非个性的一类。如若长此以往,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的民族民间舞岂不要濒临销声之险吗?而民间舞本是极具个性的舞种,因其根植于不同的民族、地域、审美心理等文化因素而各具特色。那么如何在当前文化交往全球化的趋势之中,保持并发扬本国民族民间舞的个性、风韵,博采众长、发展自身而不被西方强势文化所吞袭?强化民族民间舞的文化生态意识,凸显民间舞的民族性、地域性,彰显其所特有的风俗韵味成了当下保护和传承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必要之举。只有如此,我国的民族民间舞才能饱含生气与活力,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处于不败之地。而切实落实这一举措则需要从教学中加以强化。舞蹈是通过动态形象传承民族文化的,民间舞教学是传承这一民族文化的最有效方式也是最重要之步骤。在民间舞教学过程中融合民族民间文化,强化民族民间舞的文化生态意识,是保护和弘扬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保证。

各民族民间舞蹈中,都不同程度的积淀着本民族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正是基于民族民间舞与生俱来的文化特性,而使得数千年来民间舞在其传承路上满怀生机。因而,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融合民族民间文化的价值与必要性则是显而易见且毋庸置疑的。对民间舞蹈动作程式背后的文化意蕴有了较深的认识与理解,不仅易于学生把握各族民间舞的动作内涵及风格韵律,有助于民间舞教学效果的提升,同时也是新时代民族民间舞创新不失根本的保证,更是保护和弘扬民族民间传统优秀文化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2]李正康:《舞蹈教学与研究》[M],1990年第1期

注:本文为2012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从课程到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未来转向研究”(课题批准号:CX2012B171)的阶段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