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这生命的欢乐,就在手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这生命的欢乐,就在手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游戏是儿童的特权,儿童教育需要“自由、自在、自然”的游戏精神。游戏精神、游戏文化、游戏教育应该也有必要在我们的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我们的“游戏文化”特色学校建设实践包括“游戏文化大乐园”“游戏思想进课堂”“游戏文化主题大单元”“游戏文化教育资源”“游戏文化校本课程”五大块,以游戏活动为媒介,以健全儿童的生命人格,建造儿童发展的精神家园为价值追求,以“充实生活、自由成长、快乐学习、健全生命”为发展目标,力求探索出一种适合儿童、提升儿童的现代特色学校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游戏;游戏精神;游戏文化;特色学校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6-0017-03

按照《辞海》的定义,游戏是以直接获得为主要目的,且必须有主体参与互动的活动。游戏,被普遍认为是人的天性。德国诗人、哲学家席勒认为:“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游戏精神是游戏的灵魂和内核,主要包括自由精神、创造精神和体验精神,追求自由、愉悦和创造。儿童教育需要“自由、自在、自然”的游戏精神。游戏精神、游戏文化、游戏教育应该也有必要在我们的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在我看来,教育的一个重要甚至核心的功能是:让学校倡导游戏,让儿童学会游戏,让生命享受游戏!

基于这一认识,我在十年前开始了“游戏文化”特色学校建设的构想与实践。

构想:筑一座欢乐园,守护童心

十年来,我先后在南通市郭里园小学、南通市虹桥第二小学、南通市实验小学担任校长。这十年,是我从普通教师转身为学校管理者的十年,更是我在教育思想和管理实践上产生巨大变化的十年。这种变化,是从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的角度,向儿童成长和学校教育的立场转变一步步开始的。其出发点,就是游戏。

当时,郭里园小学是一所新创办的学校,学生除了施教区的孩子,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但我和同事们都发现,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的孩子,都不善于游戏。别看孩子们说起游戏来满是向往,但当我尝试着给孩子们提供一些传统游戏的机会时,他们表现出了不应有的迟疑、笨拙和无知。这一发现,让我感到可悲和压力,也开始想要弥补和改变。

我和同事们设想,通过一次、两次甚至更多游戏活动,通过一堂、两堂甚至更多游戏主题公开课,把孩子们重新送到自然的天地和游戏的空间里。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后,这种“涟漪效应”远远不足以挣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实践证明,如果游戏仅仅在应试教育的夹缝中生存,以孩子的稚嫩,是无法构建一个游戏精神的乌托邦的。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构建一座尽可能大的城堡,来保护这些孩子的天性,并“攻城略地”,对外拓展,扩大孩子“自由、自在、自然”生长的空间。

由此,“游戏文化”特色学校的建设构想应运而生。我们以转变新时期的儿童观、教育观为突破口,以回归传统游戏文化为媒介,引导儿童感受自然,亲近自然,不断发展完善儿童的精神世界,不追求孩子去成为什么人或去钻研什么东西,而是让他们在游戏文化中发现自己想要什么东西,了解自己是什么人。

在我们看来,“游戏文化”特色学校建设大有可为。

首先,有利于积淀传统文化,开发教育资源。中国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有其弥足珍贵的价值成分,并凸现出历久弥新的现实意义。“游戏文化”正是“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资源,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能丰富学生的知识体验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有效推动特色教育和特色学校建设。

其次,有利于引导审美创造,丰富儿童情感。对于儿童来说,游戏往往是艺术,艺术往往是游戏,一切都是那么不可思议,一切又都是那么理所当然。英国美学史学家李斯托威尔认为儿童像原始人一样,把现实与梦想混淆在一起,把无生命的东西与有生命的东西混淆在一起。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则认为,儿童最早的冲动就有要以这种实践活动去改变外在事物的意味。例如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出了自己活动的结果。俄国小说家果戈里强调,儿童的游戏里潜藏着艺术创造的欲望和动力。今天,新一轮课程改革持续深入推进,要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性、创造性,以及丰富的情感价值体验。我们对这一要求深为认同,并认为,引入游戏,或置入游戏,这样的培养目标将在教育实践中得到更为切实和全面的体现。

第三,有利于适应时代要求,促进持续发展。当今社会正步入创新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育的主旋律。游戏文化和游戏精神是儿童创新思维的活力,是儿童创新能力的基石。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智慧,促进人的发展,这就需要一个广阔的空间、舞台和情境,而游戏文化的熏陶和游戏精神的培养,正是这一目的能够实现的重要推力甚至是核心动力。

在学校顶层设计中,我们试图达到以下目标:

1.努力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拓展游戏精神内涵,逐步建立自身特色,实现学校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2.研究和开掘游戏活动在文化熏陶、德育渗透、发展学能等方面的教育功能,用游戏化学习策略改进学科教学,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3.开发校本课程,编写适宜孩子身心发展的校本人文读本,改变教师、家长、学校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建一座游戏文化特色的欢乐园,守望童心,呵护童趣,培育智慧,锻炼能力,成为我们坚定的教育追求。

实践:这生命的欢乐,就在手中

我们的“游戏文化”特色学校建设实践主要包括五大块:

1.“游戏文化大乐园”

就是以校园人文环境、游戏环境建设为核心,以“启迪童年,放飞童年”为基本设计理念,提高学校环境的游戏文化含量,让学校成为游戏文化的大乐园,让学生学在玩中,乐在其中。

2.“游戏思想进课堂”

各学科广泛开展游戏化学习策略在学科中的运用研究,将游戏精神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一是挖掘学科课程中的游戏文化成分,二是设计对学生有吸引力的学习游戏,三是确立游戏作为教学组织形式的地位。如:游戏化拼音教学注重在游戏中引导学生掌握新知,快乐学习,使拼音教学科学高效又不失童趣;“游戏作文教学”的研究,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和习作指导结合起来,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积极探索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途径。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每学期都要完成一项研究内容,包括一篇游戏作文的设计方案、一堂游戏作文课、一篇游戏下水作文、一个现场游戏的创意设计、一篇游戏教学的论文……数学学科最大限度地发掘、利用和优化教材中的游戏资源,并经过合理设计,将课外游戏运用到教学中。要求各备课组每学期设计适合本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和知识结构的10个游戏。这些研究都是自下而上的,从一线教学实践中来,从一线教师的个人教学课题中来,

3.“游戏文化主题大单元”

我们以主题大单元活动的形式,围绕游戏的主题,整合课内外、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组成“相似块”,使有限的教育从深度、密度上拓展空间,从而提高教育的凝聚力量。学校每年都举办规模盛大、参与率超过100%(除了全体师生,许多家长也前来参加活动)的游戏节活动,各学科轮流唱主角,将学科特点与游戏精神融入游戏活动设计中,如体育游戏节、英语游戏节、科学游戏节、音乐游戏节……每次校园游戏文化节都分“美化环境”“优化读本”“泛化活动”“活化教研”四大板块,历时一个多月,周周有不同的精彩,天天有诱人的游戏。这样的安排保证了活动的生命力。

4“游戏文化教育资源”

我们积极挖掘游戏文化资源,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掌握10种儿童游戏,大力开发课始游戏、课中游戏、课尾游戏和大课间游戏资源。学校还建立了游戏资源库,对游戏资源进行整理、优化、利用。

5.“游戏文化校本课程”

学校依凭游戏节和学科研究,成功策划、研发了一系列校本课程,进行了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如第二届游戏节编写了读本《童心在游戏中放飞》,第三届体育游戏节编写了读本《我的奥运,我的舞台》等,这样,就通过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实现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效融合。

我们力求探索出一种适合儿童、提升儿童的现代特色学校的教育模式,就是要以游戏活动为媒介,以健全儿童的生命人格,建造儿童发展的精神家园为价值追求,以“充实生活、自由成长、快乐学习、健全生命”为发展目标,全面提高儿童的身心素质和实践能力。

2006年,郭里园小学的《游戏文化特色建设的实践研究》被立项为江苏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并在此后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最重要的是,建设游戏文化特色学校,我们让孩子们把生命的欢乐,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离开郭里园小学后,我先后就任南通市虹桥第二小学、南通市实验小学校长,并分别在两校开展“情趣教育”实践与研究、具有“南通味”的“勤敬文化”实践与研究,其中,都饱含着游戏文化元素,体现着游戏精神。如在“情趣教育”实践中,我们根据学生特点开展了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如“包粽子”“迎佳节、猜灯谜”“挂香袋”“画龙舟”“斗蛋”等,其中就渗透了丰富的游戏元素;在“勤敬文化”实践中,我们依托寺街这一社区文化资源,组织了“学说南通话、知晓南通人、阅读南通事、吟唱南通谣、描绘南通景”等系列活动,“拾房子”“滚铁环”等传统游戏融汇其中,在游戏之乐中呈现出浓郁的儿童味、南通味、文化味。

教育学者刘铁芳说,教育是一种“灵魂转向的技巧”,“一种使灵魂尽可能容易尽可能有效地转向的技巧”。建一所游戏文化特色学校,让儿童的灵魂在游戏中“自由、自在、自然”地转向,转向健康、茁壮、自然、快乐,我们研在其中,做在其中,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