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专业型社团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专业型社团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以专业兴趣为依托建立起来的学生自发组织的专业型社团,在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参与科研活动、提升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针对目前高校专业型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如何发挥好专业型社团在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作用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专业型社团; 大学生; 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12-08-003

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实践教学作为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形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与素质拓展活动的深入,大学生学术性社团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大学生的专业训练、实践创新、素质拓展等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大学生专业型社团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与兴趣,致力于对某一学科、专业或某一方向学习与研究而自愿组织成的学生团体。学术性社团作为依托专业兴趣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学习型组织,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索教育教学新途径的重要载体。学生通过参与专业社团活动,在课余时间得到教师的指导,在共同的学术爱好者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不断扩展知识领域、提高专业技能,激发自身的进取和创新精神,实现自我发展。

1 专业型社团对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意义

1.1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专业内容

专业社团立足于学生的专业兴趣,这些学生通过活动和实践训练,不仅将课堂知识得以充分延伸,为学生专业知识

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在第一课堂学习之外,学生加入专业社团还可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在专业社团中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激发专业课学习热情,对于本专业学生更是能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另外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借用这个平台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学习交流和实践探讨,有效地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了专业内及专业外的知识内容。

1.2 拓展学生的学术素养,激发创新意识

学生专业社团与相关专业的学习结合非常紧密,是专业实践的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社团主要通过比赛对学生在该阶段学习成果进行验收。比赛过程当中,学生历经实验的设计、实施与执行,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从而提高了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高校很多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之外与学生接触的机会不多,学生通过专业教师指导的专业社团活动,可以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和交流。社团定期聘请专业教师为各课题研究小组成员进行课题讲座和指导,初步培育学生的科研学术能力。有的专业社团还可以协助专业课教师做科研,从而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完善知识结构,拓展学术素养,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1.3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学术性社团活动很多是以团队的形式完成,其组成成员可能是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大家在完成某一项任务时,往往会进行交流与沟通,并通过组员的共同努力一起完成任务,从而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1]。学生还通过参与各种社团活动,在实践锻炼、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沟通等方面得到了提升,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自己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运用自己的专业能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

除此之外,专业型社团与其他类型的社团一起优化校园环境,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通过取长补短,共同繁荣校园文化。

2 专业型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参与人数不多,梯队建设缺乏

相比文娱类社团或兴趣型社团,以结合专业背景的科学研究为目的,拓展学生学术层面发展的专业型社团往往参与人数少。社团成员往往以低年级学生为主,参与活动的高年级学生几乎没有,不符合实践创新训练需要组建跨院系、跨年级、跨专业方向实践创新训练团队的组成梯队要求, 无法达到人员有效配合。由于低年级的成员在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方面还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缺乏高年级的指导和帮助,很难形成“传帮带”的互动模式。一些学术性社团甚至在招募会员时,为了吸引更多学生,索性向文娱性转变,改变原有的发展定位,削弱了学术氛围。

2.2 专业教师指导不够,学术提升有限

专业教师对于专业学术社团活动及过程的建议、监督与评价,对其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虽然许多专业型大学生社团都配备了指导教师,但由于没有相应的奖励机制和管理机制,这使得社团专业性活动的设计和实施难以得到教师有效的指导,也使社团没有机会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更难以通过指导教师或学院参与相关社会实践项目。再加上有的指导教师没有认识到学术性社团在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和提高学校科研水平和层次中的重要作用,很少结合专业知识、开展针对性活动进行学术研究和探讨活动,使得学术性社团在提高学生科研理论水平、专业实践技能等方面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3 经费支持不足,资源场地匮乏

社团经费主要来源于会员缴纳的会费,而专业社团开展学术科研训练,需要购置专业指导书籍和实验材料,组织或参加各类学术研讨活动,邀请专家为会员举办讲座,组织一定规模的学术科研竞赛等,这都离不开各种资源的支撑。 此外,相关科研场地、科研设备、校外拓展的平系的缺乏也成为制约社团发展的原因。

2.4 管理机制不善,专业活动持久性缺乏

很多社团在管理机制上不够健全,没有长期规划和有效的规章制度制约,社团成员活动积极性主动性不够,活动内容形式单一,多局限在简单的讲座、征文、播放科普影片等,活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优秀的学术性社团需要社团长期的积淀和几代社团干部会员的不懈努力。在社团实际组织运作上,往往忽视社团新老成员的更替衔接和传统的传承,社团活动缺乏持久性和系统化,影响了社团的长期发展。此外,由于社团成员来自不同院系年级,专业知识结构和兴趣能力不同, 投入活动的时间精力不同,难以组织和进行有效地专业性活动。

3 专业型社团在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建议

3.1 加大对专业型社团的扶持力度,加强对社团的引导与指导

逐步完善专业社团发展激励机制, 形成较科学的激励机制和评比表彰制度。从政策上和物质上进行扶持,特别是对优秀的专业型社团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为他们提供资金支持和科研活动场所。

要想使专业社团活动持续、有效、健康地开展下去,不流于形式,必须有专业教师和社团管理指导老师作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上的指导,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专业教师在社团活动及过程的建议、参与、监督与评价方面,在对专业知识积累较少、科研能力较弱的青年学生的专业知识介绍和科研层面的深入指导方面,对大学生专业型社团的建设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而社团管理指导老师则在帮助社团发起人和社团核心成员合理运用资源、完善规章制度,梳理社团队伍与活动的层次架构,并对社团规划发展提供宝贵的意见,提高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

3.2 专业社团与科研实践相结合,开展专业创新项目

专业型社团所有活动的开展应立足于专业素养或技能的培养和拓展,开展专业创新活动,是专业型大学生社团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和保持活力的保障,是体现专业型社团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利用专业型社团,调动学生参与专业创新项目,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大赛等科研实践相结合,积极鼓励专业社团以团队或个人的名义参加,以参赛等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动力,增加对专业知识的渴求度,增强广大社团成员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时,通过开展专业创新项目,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改变学习与实践、书本知识与实务脱节的状态,也使得专业社团中有志自主创业的学生有机会将科研成果运用到创新、创业领域中,达到社团实践与自主创业的自然衔接,从而引领专业型社团上一个新的台阶,形成高校专业品牌效应。信阳农专将开展校园专业社团建设与开展实施产学研相结合,创新了工作模式,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3.3 完善专业社团建设,创新社团活动内容

专业社团要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在章程、档案、财务等方面加强对各社团的管理,使社团建设更趋规范化。制定社团纳新标准,并在吸收社团成员时严格审核,把真正具备一定专业知识与素质基础的学生纳入其中,对于凭兴趣和一时冲动入会的学生,可以采取灵活的措施,待其有一定专业基础符合加入社团标准之后再行纳入[3]。定期组织成员进行专业基础技能考核,对表现突出的和进步较大的成员给予技术骨干的奖励。选拔成绩优良、素质全面、有社会工作能力的社团负责人,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加强社团的人才队伍建设。

把学生专业社团科研实践纳入到学分制管理中。学生参加一个学期的社团活动经考核合格,可以取得学分,专业指导教师可以得到相应的报酬,调动了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和教师指导社团活动的积极性。

创新社团活动内容与形式,增强学术活动的趣味性和与时代背景的融合性,使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强化综合素质,提高学习兴趣。实现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对接,定期举办大学生科技节、“挑战杯”创业大赛、大学生科技论文报告会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科技氛围,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4 依托专业优势,整合优质资源

实验、实训基地是专业型社团活动开展的一个重要保障。大学生专业型社团要充分挖掘与利用各种校内外资源优势,积极搭建实践训练平台,为学生提供参与创新实践的平台,保证实践训练活动的开展。

以专业实验室或实训室为依托,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场所,并且可以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或自主命题进行研究,学生从中学习获取、利用、处理信息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探求精神和创造能力。

以专业实训基地为延伸,经常在专业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利用教学空余时间,走进企业深入实际,将专业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以社会需求为参照,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以导师科研项目为平台,为专业社团提供参与项目的机会;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专业社团提供职业岗位见习的机会,提高社会实践与服务能力,增加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 董毅骅,陈盈,郭文平.基于学生学术社团的专业能力培养探索[J]. 台州学院学报, 2012, 34(3): 86-90.

2 杨俊杰, 叶兆伟, 秦玉丽. 信阳农专大学生专业社团的建设与发展探析[J]. 河南教育(中旬), 2010( 2): 15-16.

3 魏振波. 专业型大学生社团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0, 2(5): 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