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茅台交班进行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茅台交班进行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突飞猛进的股价和4个月前的那场高管风波,使很多人再次将目光投向“国酒茅台”这家老牌国企。在此期间,已经两度延长任期的茅台“老当家”季克良的接班人问题,也终于有了一个基本明确的答案。

9年前的“二当家”

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茅台酒的销售――糖酒公司和关系户们无一例外地遭遇了银行贷款危机,并直接导致对茅台酒的需求下降。与此同时,山西爆发了震惊全国的假酒案,致使国内对白酒的需求一落千丈。茅台酒也未能幸免,原本车水马龙的茅台酒厂一下变得门前冷落车马稀。1998年,茅台酒的销售任务是2000吨,但到7月份却只售出了700吨。这对一向抱着“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观念的茅台酒厂是一个沉重打击,阴影盘旋在每一个茅台人的心中。

此时,省里决定为茅台酒厂物色新的总经理,以求解决眼前的问题。时任副总经理袁仁国进入了季克良的视野。理由有三:一、他是从基层一线干上来的,熟悉茅台的情况;二、他接受过企业管理的系统培训,有学识、有见解:三、他年富力强,有魄力。

对于袁仁国来说,这是力挽狂澜、脱颖而出的好机会。

果然,上任之后的袁仁国,马不停蹄地从转变观念和建立营销队伍开始改革。他提出了“难中求进,抢中求进,改中求进”的积极政策,并制定了“以市场为中心,生产围着销售转,销售围着市场转”的营销新思路。

一天,酒厂的各个宣传栏里都出现了一则醒目的通知:厂里决定在全厂范围内招聘营销人员。很快,在89名竞争者中,袁仁国亲自挑选出了17名营销人员。在进行短期强化培训后,公司中层领导亲自带领这些营销人员迅速深入全国市场,奔赴销售第一线,进行市场调查和市场监控,逐步使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个可控系统,变被动为主动。

在派出一线销售队伍的同时,袁仁国又在自己家里搞了一次餐会,这次他宴请的是糖酒公司的领导,自己亲自下厨煎炒烹炸了一顿美味。饭桌上,他举起酒杯:“诸位,江湖上有句话叫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今天我请大家喝的是杯患难酒,希望各位能帮助我们茅台酒渡过这个难关……”觥筹交错间大家酩酊大醉,但袁仁国始终保持着清醒,他不敢醉,因为茅台的发展重任还在肩上。

1998年年底,茅台如期完成2000吨的销售任务,全年销售比1997年增长13%,利税增长7.7%,创历史最好水平。

袁仁国实现了自己的承诺,季克良对他的信任没有落空。二人共同执政的茅台,前景一片光明。

事实证明1998年的改革,也恰恰成了茅台崛起的起点。这一年,茅台股份公司成立,已到退休年龄的季克良非常信任地将“股份公司董事长”的重任交到了袁仁国肩头,袁仁国也正式成为了茅台的“二当家”,茅台交接问题开始明朗起来。

但是,随着乔洪“空降”茅台,茅台的接班人问题又开始变得扑朔迷离。

“三驾马车”带来变数

茅台股份公司成立之后,季克良担任茅台集团董事长,袁仁国担任茅台上市公司董事长,而立志成为“以搞活国有企业为己任的职业经理人”的乔洪则成为上市公司总经理。

如果说袁仁国在1998年使得茅台的营销走出了蒙昧状态,那么随着乔洪进入茅台,则确实为这家历史悠久的企业带来了许多革命性变化,彻底打开了茅台的市场。

乔洪的进入,使茅台的营销焕然一新。在他的主持下,600家区域经销商,600家专卖店构成的全国销售网构建完成。2007年,茅台酒出厂价从1999年的每瓶168元升A358元,市场价则高达498元,公司销售额也从1999年的9.8亿元剧增至2006年的62亿元。

在茅台传承的微妙关口,乔洪的进入绝非仅为了打开营销局面这么简单。事实上随着乔洪的异军突起,季克良对谁能接替自己的位置也开始变得举棋不定。

“季总非常看好乔洪,可以说从来不吝赞美之词,当时我们以为乔洪会成为下一任接班人。”谈到乔洪,一位与其关系密切的当地媒体人士这样揣测。但在那几年的内部会议上,袁仁国的改革成果也同样无数次被季克良提及,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业内有人推测:季克良的观望态度,或许是在仿效联想的柳传志,想让麾下两匹快马进行一场机会均等的竞技,让他们用各自的业绩来证明自己接班的实力。

然而,乔洪最终没能在茅台走到底,他的猝然离开使“三驾马车”时代成为历史。

如今,一切水落石出之后,业内也得以静下心来对家长式企业的传承展开思考:究竟是内部提拔的新生力量更加适合家长式企业的发展,还是外部引入的职业经理人更能将企业带向高潮?

两人无疑都有能力,但与乔洪相比,袁仁国明显更为稳健。作为茅台内部提拔起来的管理者,他在许多问题上与季克良管理思路的一致性,保证了其对茅台原有文化的高度认同。在此基础上开始的创新改革,不但不会伤及茅台根本,更容易使茅台呈现老树新花之态。

“季总与袁总的配合很默契,两人毕竟一起共事了十多年,在许多问题上都能达成一致。”一位接近茅台高层的政府人±告诉记者。由于国企性质,所以茅台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要考虑组织原则,但“这种内部提拔的方式,对于茅台而言是最合适的,多年一起共事的经历,使得新老交替的时候可以避免许多麻烦。”这位政府人士如是说。

新掌门的创新挑战

乔洪离开以后,袁仁国上市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一肩挑,其改造茅台的思路也清晰地显现出来。

早在1998年的就职会上,袁仁国面对公司中层以上干部就表明了自己改变现实的冲动:“我们现在要唱好三首歌。第一首是《国际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第二首歌是《国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我们茅台眼下就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团结奋斗,努力拼搏才有活路;第三首歌是《敢问路在何方》,纵然脚下有千难万险,我们也要探索出一条自救发展的新路来!”

季克良对袁仁国的魄力颇为欣赏,他向记者透露:正是袁仁国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作风,打动了自己。

“茅台不但要将国酒文化传承下去,而且要通过创新,不断地发扬光大,只有通过全方位的创新,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进入茅台管理层那天起,传承与创新就成了袁仁国的工作重点。“袁仁国在内部是温柔的改革派。”一位接近茅台高层的人士这样定义袁仁国。

2003年对于茅台酒集团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从1998年袁仁国接任总经理以来,6年的时间,茅台成绩斐然。2003年,著名投资银行瑞士第一波士顿发表报告指出:茅台在中国股市中是最具投资潜力的一只。同年,全球竞争力组织首次对中国1200多家上市公司进行竞争力排名,茅台名列前十位。

改革的成功,无疑让季克良这位茅台“老家长”松了一口气。“我现在已经是发挥余热的年纪了。现在的茅台发展良好,班子稳定,年轻人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对于家长式企业而言,创新无疑是一种挑战。季克良执掌茅台多年,其管理思路与性格已经将茅台深深地打上了“季氏烙印”,如何能够超越季克良的成就,使茅台达到新的高度,这将是袁仁国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