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之“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073-01
入行十年,已成为一名有点经验的“老”教师。看似熟悉的教材摆在案头,可以在三尺讲台侃侃而谈,然而,用厦门市特级教师俞发亮老师的话说,改变教育“陋习”,要从从教的前五年做起,否则十年后,那些僵死的教学理念、混乱的课堂逻辑、恼人的口头禅、不堪的课堂姿态将伴随你的教学生涯,听得心里暗暗发指。
近日,作家叶开的《对抗语文》“让孩子读到世界上最好的文字”令人深省,尽管抨击的枪口主要对准小学的教材和那些唯唯诺诺恪尽职守的小学老师,然而作为同样冠以语文教师之名的笔者而言,那些确凿的证据、犀利的言辞而又不乏恳切的态度,令人生畏而又不得不面对。语文教学,如何成了“灌毒”的工具而非“营养补充”?
看看孩子们的作文状况,开头必定是一对所谓好词好句的陈词滥调,结尾必定陡然走高的立意升华,偶尔看到真性情的文字,如获至宝,大家赞赏,却也未必能在所谓的“大考”中获得肯定。每周一练的习作,也成了不少老师和学生的心头大患,堆积如山的作文练笔看得这些勤勉的语文老师们疲劳甚至抓狂,“聪明的”学生善于捕捉高分规律,巧妙的移花接木和符合现代八股的文字组合成了当下学生作文的主要面貌。老师们心焦浮躁,孩子们亦忙于应付,当孩子们听到本周不写作文时那发自内心的热烈喝彩,无意是对当下语文教学可憎状态的极力讽刺。
1 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语文教材不讨好。笔者以为这是编写者们的事情,我等即使大声嚷嚷恐怕也是无济于事,不爱做无用功,所以避而不谈。
其次,教学方法程式化。这是笔者最惧怕的,也是当前的一个困境。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笔者在缺水的海面里拼命挤压,厌恶无用功的我们却偏偏整日在做无用功,繁琐低效铺天盖地的任务充斥我们的生活空间,于是,恶果来了,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神去琢磨课堂的教学,取而代之的是模式化的可以应付了无生趣甚至连自己都不满意的课堂,尽管也偶尔“良心未泯”,想点方法和策略激活孩子们的神经,可那也不是课堂的常态,一如给长期饥饿的孩子打打牙祭,我心之痛,谁来缓之,呜呼哀哉~~
再次,语文教师中“剧毒”。笔者非生而胆怯,然而在教育的行当里却变得小心谨慎,无知的岁月里也乐此不疲地写些应景的文字,不时获得一些空洞的赞赏,而现在却懒于下笔,拙于下笔,更是畏于下笔,是生怕众人看到毒瘾将犯的丑陋面目,还是担心腹内空空不值一看的尴尬?不得而知,亦或兼而有之吧。纵然想用冬虫夏草进行滋补,用海量的开水进行排毒,只怕愈演愈烈,无从挽救。痛并煎熬着吧!
看到上面的文字,不免怨气太重,笔者不是一个无良教师,不知悔改,得到新鲜思路的启发也踌躇满志,看到改革的步伐不断向前便也积极应对,知道自己肩负的沉重责任,渴望在一个宽松自主的环境中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否则在大好时光里浑噩地贻误子弟,良心不安!
2 解决语文教学问题的策略
回到正题吧,叶开老师的《对抗语文》,标题气势如虹,光看此题便有购买此书的冲动,看毕,尽管没有醍醐灌顶的透彻,但着实给笔者沉闷乏味的现状敲了三棍,至少以下几点是特别能引起笔者的共鸣:
其一,多阅读,少落笔。这种观点和我们当前的做法正好相反,观点容易理解,可是却难以兑现,我们急功近利地让孩子们频繁练笔,“八小”的篇目规定固然有它的合理性,只是那可怜的被挤兑的阅读时间哪里去了,“八小”不是空中楼阁?因此,极力赞成“多阅读,少落笔”,或者“多阅读,慎落笔”,鼓励孩子们写出有质量的文字,才不会有“劳民伤财”的纠结。
其二,解放语文战线上的“老朽们”。这种解放包括解放繁琐沉重的“检查任务”,让年长的“老朽们”返璞归真,让年轻的“小朽”重放活力,让每天的24小时充满弹性倍增活力,当然更重要的是解放禁锢的思想麻木的灵魂,他需要体制的更新、大师级人物的点拨,自身的审思……就算大环境难以一时改变,但微观的改善也能在片刻间让得到思想的回归和情绪的宁静,如此足以!
其三,多质疑,少抱怨。游走在教学与学习间,思维难免墨守成规,若能于事于物保持客观敏锐的质疑精神,养成习惯,就会发现身边的很多事情不符常规更不符情理,但人们还是照单全收埋头苦干。质疑引发人的思考,学会用新的思路思考问题,创新才不是一句口号式的空话;另外,质疑不等于抱怨,抱怨声中的气氛是低迷的、消极的,它没法抵制,只是情绪抵触,抱怨产生的后果是被动地做无用功,于各类资源都是一种巨大的损伤和浪费。我们应该以质疑的精神审视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才能从纷繁复杂的乱象中走出一条较为平坦的路。叶开亦在言语中同情迷失自我的语文老师们,责怪谁都不是一个明理的态度,就让每一位切身感受这个处境的同仁们从我做起吧!
上面的一点文字,尽管和叶老师言之灼灼的流露相去甚远,亦不是什么肺腑之言,却也情真意切,希望经历教改的阵痛能让我们有所启悟,也算是对笔者近十年教学生涯的一个警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