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暗夜里的一盏明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暗夜里的一盏明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两大优良传统。现实主交创作方法要求作家按照生活固有的样子。遵循生活本身的发展逻辑,真实地反映生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偏重于描写实际的社会生活,如实地反映出生活的真实面目。契科夫曾说过: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应该“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它的任务是无条件、直率的真实”。现实主义作家对生活的忠实甚至可以达到这样的程度,即为了如实地反映生活的真实和发展逻辑,不惜违背自己的主观愿望。同现实主义直接再现客观存在的实际生活不同,浪漫主义作家往往把笔触直接伸向自己的内心世界,表现自己对事物的审美评价。其作品带有浓烈的感彩。为了抒发自己强烈奔放的主观感情,浪漫主义作家常常要突破生活本身的限制。凭借想象的魅力,对现实生活进行大胆的创造和变形,通过塑造出一个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理想世界来纵情抒发自己炽热的主观感情。浪漫主义作品描写的往往不是人类已经有的生活,而是人类应该有的理想的生活。我国古典文学中有好多作品都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窦娥冤》和《孔雀东南飞》就是这样的优秀作品。《窦娥冤》和《孔雀东南飞》的主体部分都严格遵循现实主义的要求,结尾却是浪漫主义的。这个浪漫主义结尾,不但没有削弱作品的悲剧力量,反而使作品思想性更加深刻,更加充满了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窦娥冤》不以窦娥的死为最后结局,而以窦娥受刑前发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应验,来表现窦娥的冤屈之深和反抗之烈,最后以冤屈得到昭雪,恶人受到惩罚为结尾。给整个故事带来了神幻的色彩。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显灵的超现实情节,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窦娥的三桩誓愿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在现实世界上,窦娥的鬼魂也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但是这些在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作品里却发生了。这就是作者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的一种成功运用。剧作家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由于是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因而读者不仅不感到荒谬怪诞,相反。倒因此更加深切同情窦娥的悲惨遭际,深切痛恨封建法制的腐朽乖谬和奸民恶吏的滔天罪行,激起观众对剧中人物事件强烈的爱和憎,反映出作者主观上所表现出的而非客观上能实现的愿望,使人物和剧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

《孔雀东南飞》的结尾,“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呜,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这是多么美好的情境啊!这种美好的情境,是诗人主观愿望的表现与寄托。没有情感的树木能够彼此覆盖,情意缠绵:没有思想的鸟儿能够成双成对,相向和鸣。这生动和谐的景观,给人们带来了喜悦和美好的向往。作者的用意不言而谕,同情之心溢于言表。刘兰芝和焦仲卿生前没有团圆,死后该会像松柏和鸳鸯一样相互覆盖、双双和鸣了吧?人们仿佛也看到刘兰芝和焦仲卿在墓穴中恩爱地偎依在一起,他们以死抗争没有白费。这在现实世界中同样不可能实现的景象在作品中实现了。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的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由现实的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鸳鸯的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未来自由幸福必然到来的信念,这是刘焦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出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全诗起了质的飞跃。“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是我们中国人的审美倾向,应该说是一种美德,一种理想。

与《孔雀东南飞》结尾相似的还有很多作品。

故事一吴黄龙年中,吴都海盐有陆东美,妻朱氏,亦有容止。夫妻相重,寸步不相离,时人号为比肩人。夫妇云:“皆比翼,恐不能佳也。”后妻卒,东美不食求死。家人哀之,乃合葬二。朱一岁,冢上生梓树,同根二身,相抱而合成一树。每有双鸿,常宿于上。孙权闻之嗟叹,封其里曰“比肩”,墓又曰“双梓”。后子弘与妻张氏。虽无异。亦相爱慕。昊人又呼为“小比肩”。(出《述异记》)

故事二 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凭怨,王囚之,论为城旦。妻密遗凭书,缨其辞曰:“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既而王得其书,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苏贺对曰:“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来也;日出当心,心有死志也。”俄而凭乃自杀。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遗书于带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王曰:“尔夫妇相爱不已,若能使冢合,则吾弗阻也。”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相思之名,起于此也。南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妇之精魂。今雎阳有韩凭城。其歌谣至今犹存。(出《搜神记・韩凭妻》)

另外还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曲《化蝶》千古流传,那坟头飞出的彩蝶,不正是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期望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吗?还有《牛郎织女》,牛郎织女每年七月初七鹊桥相会,不也正是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期望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吗?不管是“双梓”、“相思树”,还是“彩蝶”、“鸳鸯”、“鹊桥”,这些美丽的象征物,都来自民间,来自人民的创造,是他们美好愿望的一种体现。它以一种不朽的象征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给饱受苦难的人们以精神上巨大的鼓舞和安慰。它们就像暗夜里一盏明灯,温暖人们凄苦冰凉的心,给人们以光明和希望。正如鲁迅所说:“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愤然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