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生活中寻找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生活中寻找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生活;课堂;原型;表象意识;数学规律

在许多人印象里,数学似乎是数学家们在演算纸上花费心思展开的一场智力游戏,显得玄奥高深甚至是遥不可及。笔者听过这样的一节课堂,教师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这课时,导入新课时,教师让学生任意说一个整数,教师马上就能说是否能被2、5整除,这一现象使学生感到十分惊奇、羡慕,就急于知道这是为什么,于是在教师的诱导下,逐步发现“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从而体验到了求知之乐。

事实上,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只是那些对生活还一知半解的学生,他们自发感受到的数学对于生活的意义,仍然是朦胧的、肤浅的,甚至是无意识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数学教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就是要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给孩子们一双“生活的眼睛”,让他们感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理”“数学有用”。当他们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观察生活、熟悉世界,并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就会变得越来越近,数学的面纱就会被揭开,它不再神秘,不再深不可测。正如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的那样:数学教学就是要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因为,离开生活的数学是一片没有魅力的“死海”!

一、从生活走入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

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小数大小比较”一课时,我为学生展示了“我校青苗杯学生朗诵”比赛情境,出示了2号选手的比赛成绩:9.67、9.99、9.96、9.85、9.85。先让学生根据比赛成绩,充分谈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时候,我提出评分要求:根据比赛规定,选手的最后得分应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此时,学生已沉浸在现场比赛的情境中,都争先恐后地举起手,自己要当一回裁判。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很容易判断出结果。这时,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最高分和最低分,追问学生:“你们凭什么判断出9.99是最高分,9.67是最低分呢?”顿时,孩子们投入了热烈的讨论当中,课堂教学也自然充满了欢快、自由的气氛。这些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体验的热情,使他们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研究。

二、寻找生活中的原型,直接利用原型进行教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它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原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学习数学。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纸箱,讲清“表面积”的含义后,就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所准备的小纸箱的表面积,交流计算方法后,又带着学生去测量、计算学校的一个空水池的表面积(这个水池没有顶),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整节课学生都兴趣高涨,学习气氛异常浓厚,以至于下课铃响了都没人听到。

又如在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学生调查了解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

而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中的“位置与方向”时,我先让学生弄清楚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办公楼、教师宿舍各自的方向,再让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在哪幢楼的哪个方向、在图上应该怎样画等,本来这部分内容是一个学习的难点,但学生却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很快就掌握了。这些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渴求知识的脑海中。

三、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一些知识没有办法直接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教学,但如果不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又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利用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从而达到学习目标。在教学“米、分米、厘米”等概念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的实际,在自己教室或生活环境的周围去寻找和1米、1分米或1厘米长度相近或相等的物体。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对这些长度有了很高的热情,纷纷在自己生活的周围展开广泛的寻找,在寻找的过程中对长度的实际概念有了扎实的理解。

在学习测量周长时,为了给学生在脑海中建立周长的概念,我设计了让每个学生自带一片树叶。怎样来测量这片树叶的周长呢?学生分小组讨论,热情高涨,最后小组讨论的结果:有用直尺围绕树叶的边量长度的;有用绳子量长度的;还有用线围绕树叶的边线来量的,方法不一。最后讨论的结果,用线围绕树叶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这片树叶的周长。通过这个实验,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周长的概念并对测量物体的周长方法有了深入的探讨。

四、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探究数学规律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自然科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探究、掌握并运用数学规律,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设计了一个“骑圆形轮胎的自行车”比赛(其中甲骑的是车轴在圆中心,乙骑的是车轴不在圆中心)的情境。先让学生猜一猜,骑哪种自行车的骑得快?为什么?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大家展开激烈的讨论,小组里的学生还辩驳出了好几种不同的答案。接着我用课件展示比赛结果:乙虽然使出了浑身解数,但还是落在后面,甚至几次摔倒;而甲却轻松获胜。这一生活情境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新的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为认识圆的特征――“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于实践、归于生活,那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扬子第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