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小企业:既需添衣御寒 更要强身健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小企业:既需添衣御寒 更要强身健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8年冬季,对于我国部分中小企业来说,注定是个难熬的季节。

经了解,这些遭遇到世界金融风暴波及的中小企业中,受到打击最为沉重的大多是出口导向型的中小制造企业。不可否认,对海外市场的依赖性太强的确是我国大量中小企业陷入困境的一个原因,也是这些企业目前发展不利的直接因素之一,但必须看到,海尔、联想等企业近年来也在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国际市场份额在公司营业额中所在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但在这场经济危机中却并没有出现“一触即溃”的情况,何也?究其根本,是广大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存在问题。

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

低成本、低价格是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所在。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低价格的生产要素环境随时都有新的角色产生,中国的这一优势不可能成为一劳永逸的“撒手锏”。正是由于技术上的差距,中国的制造业被贴上了“低质量”的标签,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仅仅成为了一个大的“加工车间”,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四流企业卖苦力”。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目前我国不少中小企业的定位,热闹的“中国制造”背后,是我国中小企业利润的大量流失――产业上游,外资拿走了创意、设计和核心技术;下游,外资掌控着品牌。“中国制造”与“外资创造”的现象,将我国现有制造业文化含量低,品牌、创意、设计水平低的劣势暴露无遗。

在走访大量中小企业后,记者发现,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的形象和品牌意识非常薄弱,企业决策者往往只关心生产力和销售力,忽视形象力;只管计算人力、生产设备等有形资产的价值,却往往忽视了企业形象、品牌等无形资产的价值,并且,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非常薄弱,大多是进行简单的贴牌生产或者代工生产,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价值不高,增加值率(指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仅为26.23%,比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分别低22%、11%和22%。

目前,中国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的产出增长是156%,这是一个足以让人惊叹的数据,但并不太为人所知的是,在如此之高的产出增长率掩盖下,这些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不到4.5%。在以前全球制造业整体上扬的趋势下,中国企业即便在较低的利润率状况下也能维持生存,甚至生存得并不差,但在如今,国际市场订单的大幅缩水已经让我国中小企业无法在这样的利润水平下继续维持生存,可是长期从事的都是附加值极低的简单生产,让他们没有任何议价能力,而为了保住目前仅有的客户,也让他们不敢在价格上稍有异动。

同时,中国中小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低也是造成目前困境的重要原因,许多企业更多的是采用人力进行加工生产,而非对产品、技术进行研发。这与国际市场的大型企业相比正好相反,不论是微软或是海尔,都可以看出,技术是他们的第一生产力,是市场上的通用语言。我国中小企业要想改变目前的窘境,只有从根本上做起,改变简单加工的生产观念,逐步建立起品牌意识,参与到国际品牌竞争中并占据一席之地。

潜伏的对手

随着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对外转移,亚洲成为承接制造业转移的下家,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因为国内市场广阔,后来居上,成为新的世界工厂,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曾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但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原本灵活机动的中小企业越来越表现出不适应性,比如能源消耗大,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附加值不高等。

这种低成本经营是以低要素价格为条件支撑的,对市场规律产生了扭曲,使得中国不堪其负,所以调整是必然的。目前的能源价格调整、土地政策变动、劳动合同法出台等,使得企业的固定投入和变动成本越来越高,而且这种提高是趋势,而不是短期的变化。随着低成本优势的消失,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开始受到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产品的挑战,它们的价格更低,对海外买家更具吸引力。这两大因素的作用,使得中国的大量中小企业,尤其是制造行业的中小企业的未来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必须寻找新的突破路径。

中小企业的重要性

有数据表明,我国中小企业现在工商注册的已超过1000万户,占全国注册企业总数的99%,其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出口总额已分别占全国的60%、57%、40%、60%左右。不仅如此,中小企业还为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问题提供了巨大的保障,据了解,我国目前在工业部门就业的劳动力人数约为1.4亿,其中在中小企业就业的就有1.05亿,占75%。

可以看到,数量占我国企业99%的中小企业已经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了半壁江山,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我国劳动力就业问题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因此,当目前处于金融危机中的中小企业遇上发展瓶颈时,便会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极大的影响,如何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是当前我国政府首要解决的问题。

扶持政策出台

2008年10月,经国务院会议决定,自2008年12月1日起,将进一步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其它受影响较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外界认为,这一决定彰显了中国政府拯救“中小企业”的决心。

之所以有这样的论断,是因为在此之前我国已两次上调出口退税率。两次调整都是在今年下半年完成,调整密度如此集中,在我国1985年对出口产品实行退税政策以来尚属首次。今年的第一次调整规定,自2008年8月1日起,纺织品及服装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同时取消了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产品的出口退税;11月1日起的第二次调整总计覆盖3486项商品,主要包括部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5.8%。

而最近的此次调整共涉及3770项产品,约占全部出口产品的27.9%。可以看到,我国政府正在将扶持的范围更加扩大化。

同时,此次调整的力度也更大,商务部日前公告称,从12月1日开始,将轮胎等部分橡胶制品、主体或全部以人工速生材为原料的部分林产品的退税率由5%提高到9%;将金属挤压用模等部分模具、玻璃器皿的退税率由5%提高到11%;将冻对虾仁、冻蟹等部分水产品的退税率由5%提高到13%;将箱包、鞋、帽、伞、家具、寝具、灯具、钟表等商品的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将牙膏等部分化工产品、石材、铝板带等有色金属加工材等商品的退税率分别由5%、9%提高到11%、13%;将农用泵、摩托车、自行车、家用电器等部分机电产品的退税率分别由9%提高到11%,11%提高到13%,13%提高到14%。

中国人民银行11月26日宣布,将再次下调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自12月5日起,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将实行差别调整,中小型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个百分点,这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

企业表态:当然是利好

如果有产品位于此次调整之列,对于企业来说将有着不小的实惠。以纺织品为例,今年8月1日,中国将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从11%上调至13%,11月1日继而上调至14%,在本次调整后,纺织业的出口退税率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对此,纺织企业的负责人感觉分外欣喜。

浙江一家小型服装企业的负责人徐某分析道,他的企业现有300余台车位,年销售额5000万美元,员工300名,在出口退税为11%的情况下,他们的利润率最多只有6%,而按17%的出口退税算,他们的利润率将有望达到10%,这意味着他们能多挣50万人民币。徐某表示:“这肯定是一个利好消息,直接影响就是对出口企业能够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出口企业将因此多了缓冲时间,多了信心。”

海关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接连提高出口退税率将发挥政策组合拳的优势,对进一步扩大出口、提升相关生产企业信心方面会有较大促进作用。出口退税率的上调直接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增加了企业的利润,这项利好对企业来说是最直接而迅速的。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李雨时表示,调高包括鞋帽等纺织品在内的出口退税率是符合国家当前外贸政策的。中国目前外贸形势比较严峻,再次动用行政手段提高出口退税,对缓解外贸生产企业资金链的紧张无疑是一丝福音,将有助于减轻劳动力密集型出口企业的压力。但出口企业不能仅看到眼前的利润回升,更要利用这个机会致力于产业升级,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而不能盲目地重打价格战,把出口退税的利益让给采购商,否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没有任何促进作用。从长远来看,企业还是应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产品升级换代等措施来应对国内外严峻的形势,并实现整个行业的提升。

中小企业亟待强身健体

尽管我国政府为了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措施,但毕竟起到的只是外因的引导作用,我国中小企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自身所面临的困境,并在今后进入良性发展的阶段,还需要从自身做起,应时而动,积极调整。这种调整不能再局限于以往“治标不治本”的一时过关,近年来,呼吁我国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声音不时见诸报端,然而,直到此次金融危机爆发,我国中小企业集体陷入困境时,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也没有取得明显的长足进展,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我国企业的行动力还不够。

我国中小企业必须进行产业升级,已经是几乎所有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甚至企业主本身所达成的共识,而究竟该如何进行改变呢?

自强:技术创新是关键

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曾说过:“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还十分薄弱,研发投入比较少,目前,中国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低于1%,而日本企业研发投入一般相当于市场销售额的10%。”

魏建国所谈到的问题,在大量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只重利益,不计发展。中国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体现在:一些重要产品主要从国外引进,国民经济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装备如集成电路制造装备、轿车制造装备、数据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等严重依赖进口,高技术产业80%以上的出口来自中国的外资企业。有数据表明,我国进口的产品占外贸出口总额将近一半左右,集成电路95%需要进口,轿车制造装备、数控机床等70%依赖进口。

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对此表示:今后中国制造业的出路,第一是必须依然积极地承接世界制造业的转移,要坚持对外开放,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去。其次,为了接受世界制造业的转移,我们要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努力加强研发力量,努力提高集成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中国制造业从“中低端产品加工厂”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转变。

世界银行顾问王育琨也认为,从长久来说一个国家要想真正成为制造业基地,没有员工、人员素质的提高,没有技术的提高,是不可能实现的,“廉价劳工+低技术=中国企业竞争力”的这种现状要坚决摈弃。

韩国著名企业――三星集团的崛起是一个被中国企业家多次引用又被反复误读的案例,很多人将三星奇迹般的成功主要归结于品牌和营销等方面的成功。而事实上,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三星公司在数码技术研发方面曾取得过巨大的成就,当时,三星在自己并不擅长的数码技术研发领域投入重金,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取得重大突破,这一成果不仅成就了三星后来在数码领域取得的成就,也为三星日后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投入才有大局面”。三星的成功,对于我国今天的中小企业而言同样具有启发性。

人才培养须同步跟进

中国中小企业的产业升级,还必须有一批技术型人才。而我国现有制造业技术型人才的结构明显不合理,与发达国家制造业技术型人才相比有明显的差别,具有高级技能资格的人才占整个制造业人才的比例过小,而初级人才比例过高,因而技术创新能力很有限。因此,要想提升我国制造业水平,必须同时培养一批高级技术人才。

人才的培养,除了企业主动对员工进行按部就班的职业培训,强化员工的工作能力外,还可以整合有用的人力资源,采取合作、分红等多种方式,达到促进企业生产效率提高的目的。比如,上海华普汽车公司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结成紧密联盟,把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前沿技术通过生产平台转化为一个有效的产品,把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各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实现了自身的提高。

同时,中国中小企业中,大量企业都属于制造型企业,中国制造业有许多重要产品产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但产业结构不合理、大而不强的现象也是事实,也许还将困扰中国企业很长一段时间。要想根除这一现象,除了制造业本身需努力加以改善外,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必须予以重视,在很大程度上,中国服务业的发展不够,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制造业调整产业结构的脚步。

从制造业发展看,服务化趋势日益显现,用户对制造业的需求已不仅仅是有形产品,而是从产品开发、销售和报废、回收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保证。产品的内涵已经从单一的事物,扩展到为用户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因此,服务在制造业价值链中的增值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加快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使我国制造业形成系统、完整、自主的综合竞争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