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慧眼识珠 精心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慧眼识珠 精心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语文教材具有综合性,如果见到什么就教什么,面面俱到,琐碎芜杂,必然事倍功半,顾此失彼,造成课堂学习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大胆取舍,精心裁剪,从而使课文内容转化、优化为教学内容。那么如何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即如何“识珠”呢?正确解读文本是“识珠”的前提;找准语言训练点是“识珠”的关键;关注学生成长是“识珠”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内容 解读文本 语言训练 学情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10-0028-02

作者简介:游文斌(1978―),女,福建尤溪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福建三明市尤溪县坂面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第一线教育教学实践研究。

语文教材具有综合性,每一篇课文都涵盖了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点,也涵盖了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如果见到什么就教什么,面面俱到,琐碎芜杂,必然事倍功半,顾此失彼,造成课堂学习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必须慧眼识珠,并要拾珠遗贝,对教学内容要大胆取舍,精心裁剪,从而使课文内容转化、优化为教学内容。那么如何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即如何“识珠”呢?

一、正确解读文本是“识珠”的前提

有人曾经这么说:“教师能走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也就是说语文教师的高度决定了学生阅读的视野。而语文教师的高度就在于对文本内容的正确把握和深入理解,这正是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的关键。因此,教师心中必须有一个标准,即新《课程标准》。教师只有在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内核的前提下,深入钻研教材,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够正确地确立教学的重难点,精选出能够沟通学生与文本、与生活、与社会、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连接点,进而引导学生感悟自我、体会情感、理解世界。然而当前很多教师所谓的文本解读,只不过是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解读而已,往往缺乏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因此,教师必须静下心来,撇开教参,撇开现成的教学设计,原生态地去阅读、去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去揣摩、去玩味文中的字词句段,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反复咀嚼文本,圈画出文本中能够给教师以启迪、思考、智慧的疑难处,记录下文本中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物形象所带来的心灵的触动和思索。带着这样的心态深入地阅读文本,教师才能做到披文入情,才能读出文章的精妙之处,疑难之处、才能放下身段,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文体的特点,切身思考哪些内容是学生已经掌握了的,哪些内容是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的,哪些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哪些又是难点所在。只有经历了这样的文本阅读过程,教师才能站在宏观的角度,对相关的文本信息进行合理的整合、提炼,科学地筛选出一堂课学生真正需要掌握的学习内容。

二、找准语言训练点是“识珠”的关键

叶圣陶先生曾多次强调: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从一定意义上讲,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教学。如果把语文教学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语言训练就是这棵大树的根系,抓住了语言的训练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因此找准语言训练点,进行语言训练是教学的主要内容。

从提高语文能力的角度看,最重要的语言基础知识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字词、句式、标点、修辞。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怎样才能准确抓住语言训练的点,选择出适宜的训练内容呢?我们可以把语言训练分为重点训练和常规训练两种。重点训练为课后练习和单元训练重点所规定的,常规训练由教师自己确定。常规训练点可以从语言的具体性、准确性、条理性等方面去寻找。所谓语言具体性训练,就是把握课文是如何把某一意思写具体的,从中领悟写法,迁移运用。所谓语言准确性训练,一是准确理解词语、句子;二是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咀嚼,吟咏揣摩,有时可以抓住一个词、一句话,或一个标点、一处修辞,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自由读、默读、轻声读、大声读、小组读、个别读,从读到品,深入浅出,反复揣度,以读代说,读出感情,以读促思,在读中感悟,以读解文,含英咀华。有时可以采用换、删、增等方式,再进行比较品味:如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删去这个词句子也完整,那作者为何要用这个词?或者,这个词可以用哪些词来代替而基本意思不变?改用其他的好不好?为什么?此处连用四个“!”,有什么用意?此处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如何?……所谓语言的条理性训练,就是认识课文如何做到言之有序,让学生掌握安排顺序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同时,点的确定要把握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年段训练要求,力求体现阶段性、层次性,并据此确定恰当的教学内容。当然一堂课并不是要把这么多知识点一一讲透,因此教师要处理好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之间的关系,不要像“老母鸡护雏似的”,总怕学生学不会、学不到、学不好,结果就导致每一篇课文都承载了太多的教学内容,最终是教师教得慌里慌张,学生学得糊里糊涂。到头来,一个修辞从初一学到初三学生还是不明白。原因在哪里?原因就是每次都讲,但每次都仅仅是浅尝辄止。

三、关注学生的成长是“识珠”的目的

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是要具体地落实在每个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上,阅读能力的提高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上。因此,教师心中必须要有学生,教师要能够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的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即只教学生需要的。教师要明白自己的学生目前处在何种学习层面上,处在怎样的学习状态中,明白学生的真正需求是什么,明白学生当下的起点和可能达到的高度。只有综合上述的诸多要素,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科学地设计教学环节,才能真正做到少而精。

王荣生教授曾提醒我们要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由此可见,我们的教学要想有效,就必须在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行。然而大多数教师对学情的了解,只限于单一地通过课堂提问或某次考试来了解。笔者认为这样做还不够全面,因为有时貌似热闹激烈的课堂讨论,并不一定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真正地留下一些东西,相反在这样热闹的场面中,学生往往左耳进右耳出,甚至不乏一些“滥竽充数”者,究其原因是: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很少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真正地静下心来独立思考。因此,笔者认为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动笔”,这里的“动笔”并不仅仅指机械地去记一些课堂笔记之类的东西,而是要让学生充分动脑,在一定的思维过程中进行书面表达训练,从而避免了把课堂变成少数活跃分子的发言堂、表演堂。每个学生都在写,也就意味着人人都在参与表达,这就提高了参与者的质和量。毕竟,课堂上能有机会与老师进行面对面对话的学生少之又少。而学生在写的同时,教师也通过巡视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就意味着教师就可以“倾听”到全班学生的“发言”。这不仅从真正意义上关注了全体学生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教师及时地发现问题,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落到学生的发展点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王荣生 等.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