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鼓起体验羽翼遨游数学乐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鼓起体验羽翼遨游数学乐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学习中体验数学,而且使用了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体验”来阐述数学课程的学习目标要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多一些体验,能够主动自觉地通过“体验”和“内省”,来实现自主学习,并达到“自我实现”和“个性完善”,培养学生用心灵去体验事实的一种能力,并在体验中达到一种情感和理性的升华。

一、在生活中体验学习,引导学生“问”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通过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问题来源于周围的生活世界中。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在生活背景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去实践。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问题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例如:在教学完《圆的周长后》让同学们找出身边圆形的物体,编一道题让其它同学算一算:生1:我家有一个圆形餐桌,直径是13分米,周长是多少?生2,我在操场上画了一个圆,半径是0.6米,周长是多少?生3,我手中有一条直线长5分米,把它圈成一个最大的圆,圆的半径是少?……这时,提问题的学生便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人,较好地实现了师生的角色互换。

二、在操作中体验学习,引导学生“做”数学

学生学习新知识是一个“理解”、“消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把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学生对此作出主动的反应,使新的学习材料与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从而使新知识获得意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因为有了动手操作实践,才能使学生有亲身体验,才能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识、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要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嘴巴说,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做”数学。

如教学“圆柱体积”时,首先分小组准备大小不同的圆柱和圆锥,引导学生实际操作,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我从两个方面组织学生分组操作。一是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再用沙装入圆锥倒入圆柱,看几次能刚好倒满。然后小组汇报:结果出现三种情况,有的三次刚好倒满,有的则差一点儿,还有的装满后还剩一些,于是抓住时机,引导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几种情况,能不能将沙装满圆锥后,再用尺子将沙擀平?试试看,这下学生全明白了。二是让学生将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再次实验。结果悟出圆锥与圆柱的体积关系是要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这样在操作中,经历了发现知识、形成知识结论的全过程,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学生自身参与实践中,发现知识,探索知识、形成知识、获取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自主发展。

三、在探索中体验学习,引导学生“学”数学

《课标》指出: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可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对所学知识进行大胆的猜测、验证是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十分注意的问题。教师不单是“授之鱼”,更主要的是“授之渔。”教师必须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能运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口说,从而创造新的环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认知,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发现、创造,发展思维,体验数学的真正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猜一猜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分小组各拿出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塑料片,拼成一个长方形,看有几种拼法?最后他们领会到:在3种拼法中,无论长、宽怎样变化,拼成的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是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总结出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为了验证这个公式的可靠性,又让学生用不同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加以验证。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是体验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起主导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自主探索学习。教师真正起到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作用。

四、在实践中体验学习,引导学生“用”数学

《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教学中再现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同时,更深刻地认识数学的作用,体会数学的应用性。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自主的发展。例如学习了平均数问题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专题,展开活动,如测量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年龄,全校各班的平均人数、老师的平均年龄,附近菜场某一蔬菜的平均价格等。让他们真正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五、在趣味中体验学习,引导学生“爱”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新奇”的事物。因此,在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方面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又有趣味的事情,从而愿意探究数学、应用数学。

1、在故事中体验数学趣味

以生动的故事来引入新课,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引人入胜,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上“趣味几何”课,我首先让学生听一个配乐故事《我国古代的几何学》,并出示挂图。故事的简要内容是:我国古代人已掌握不少几何知识,大禹在治理河流时就用类似三角形的工具‘矩“进行测量。听完之后,告诉学生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学生听了这个故事,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游戏中体验数学趣味。

有趣的数学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是激活学生的思维。比如,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应用题”时,一上课,我根据学生的爱好,把他们分成几组,每组都由组长安排做游戏。几分钟后,根据学生的要求各组调换人员,再做游戏。调换后有些组的人数发生了变化:先减少几人,又增加几人。这时老师让组长汇报本组人数变化的情况。学生在游戏中亲身体验感受本组人数发生两次变化的情形,为学习两步计算的加减应用题提供了心理需求和情绪积极的必要条件。

3、在操作中体验数学趣味。

在教学中注重放手让学生实践操作,使学生在动脑动手的活动中培养操作能力,激活思维。例如,教学《圆柱、球》时,教师让学生搭积木比赛,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搭出了聪明的机器狗、精美的小屋等形体,然后在全班展示。教师还让小组长当评委,评出班里的“小小设计家”这样,学生在搭积木的比赛中既感受到圆柱、球的形体特征,又在操作活动中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用动态的眼光,钻研教材,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努力营造体验式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大限度地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